文|綠黨溫炳原(旗美社大專員)

前言

 

我想要向許多致力於性別平等運動的人致謝,特別是我的太太 彭渰雯 女士。若不是她們的執著、投入與努力,民法親屬篇行之已久的「從父姓」法條,也不會有機會修改出「得由約定從母姓」的法律架構,進而培力了性別平權另一波新內涵的「從母姓運動」。

 

當初我們得知即將有小孩之後,剛好碰上民法親屬編1059條有關子女姓氏之規定,修改為「由父母書面約定」,而不再以「從父姓」為原則。為了紀念這有意義的修法小成果,我們夫妻兩人決定要用行動回應一下大家「從母姓」運動的主張。於是就有似無意地試探了一下雙方父母的態度,他們的反應果不出其然都相當地不開心,兩邊也都鄭重其事地說「沒事幹嘛要讓小孩從母姓呢?」,不僅如此,連一些在非性別領域相當進步的運動界伙伴,談及此事,他們對「從母姓」也不覺得有任何重要的使命感。

 

而隨後,婦女新知的一項調查顯示,儘管法律已經修改了,但仍有62%的準爸媽明確表示不會讓孩子從母姓,其主要理由分別為:不需要(29%)、依循傳統(26%)及傳宗接代(16%)。顯然除了法律,還有其他的壓力不利於形成友善的「從母姓」環境。其中,最大的障礙正是「理所當然」般之「從父姓」的傳統觀念。而也只有在母系有傳宗接代之需求,或者是離婚單親及未婚生子的情況之下,從母姓才會以不得不之次等選擇的形像下,稍稍變得略具正當性。否則,像我們這種主張、同時更讓兒子從母姓的人,簡直是破壞家庭倫常、家族名望,以及街坊鄰里及親朋好友等人際網絡,甚至是整個國家制度與社會和諧關係的麻煩製造者。

 

事隔至今,我們從母姓的小孩也已經兩歲多了,儘管目前姓氏還對他沒有太大的意義,不過身為父母的我們,卻也漸漸更感受到「從母姓」所引起的一些作用力,我認為這些挑戰與鼓舞,體現了在追求性別平等的過程中,「知道」及「做到」的一些微妙情境,但除此五味雜陳的感受之外,「我的兒子從母姓」這件事對當起爸爸的我而言,更重要及幸運的是,它重新開啟了我與父母原生家庭間溝通的一條新路。

 

從母姓  我們家的小革命

 

坦白說,結婚至今從還未意識出,為什麼仍然要用婚姻的形式來組成家庭?常常訕笑我們自己是權宜婚姻(convenient marriage),因為是我當初要去美國陪讀的情況下,才結束不婚的伴侶關係而做成結婚的決定。隨著小孩的誕生,我才突然意識到既然選擇了婚姻家庭及扶養小孩,應該坦然面對其生活安排的限制,並更積極地為自己的家庭注入新的意義、價值觀與行動,以滿足內部成員對幸福快樂、扶持信賴,以及材米油鹽醬醋茶等精神及物質需求。

 

而之所以會想讓兒子從母姓,主要也是因為一些巧合。我太太過去對性別議題的投入,本來就相當關心子女可從母姓的民法修正案,而通過的那一天,她剛好也發現自己懷孕了,所以當天就徵詢我的意見,希望能讓肚子裡的小孩從母姓。這個想法對我來說,甭提是一次性別意識的自我檢視,恰好更是一次「知道,不代表就可以做到」的實踐挑戰。「想的容易,要做到難」,當兒子姓名要登記時,不僅需要思索倘若還是順從傳統從父姓的窠臼,而繼續複製父權所宰制的性別秩序時,那實在就很對不起自己的情緒,以及過去我們曾經所做的努力。但另一方面,也同時必須顧及雙方原生家庭其他成員接下來的感受,以及他們可能所承擔來自親朋好友的壓力。尤其我的故鄉是南部高雄的客家村,鄉下的地方相當淳樸保守,光是要把這樣的決定講給夥房及家族的長輩知道,可能就要先準備解釋好,為何聽起來簡直就像是入贅,會讓家族沒面子,而當時我的岳父母也很有意見,擔心女兒會被人說成是大逆不道、慫恿丈夫挑撥和諧的壞媳婦,一時之間,我們同時面臨雙方父母的反對,甚至連我妹妹都看不下去,也加入了杯葛的行列之中,還寫信進行勸說,希望思想先進的兄嫂,能夠多為年邁的父母著想。 

 

由於除了我們夫婦倆,在雙方家裡幾乎找不到支持,逼得我不得不想出辦法,來先軟化自己父母反對的態度,我用姊姊在保險公司任職,家裡能夠理解的人情保險為例,一再地向父母說明:「就像賣保險一樣,如果連自己都不買壽險,別人怎麼可能會投保呢?」(我們提倡從母姓,如不讓兒子從母姓,還有人會從母姓嗎?),當然這樣還不夠有說服力,我們更順著父母篤信姓名學算命的想法,在兒子的單名加上兩人的姓氏。除了筆畫吉利,孩子取單名的好處,就是在台北時就用媽媽的姓,回高雄老家時再加上爸爸的姓變成三個字,讓父母比較可以對親戚交代。為杜悠悠之眾口,我們還特別在老家廳下(祠堂)裡,向祖先牌位拜拜、擲筊,把做法請示祖先,結果連續出現三次聖筊,讓我們的孩子終於有了從母姓的名字。即使在我歷代祖先的加持下,在不算短的日子裡,我媽媽還是會不時地有感而發,把小孩子成長過程裡可能發生許多容易生病或日夜顛倒的現象,歸咎於正是因為從母姓的緣故。她甚至提過:「我帶過這麼多小孩,從來沒有一個像他(我兒子這麼難帶,一定是因為從母姓的關係!」,我們想起來也還是只能苦笑,但唸歸唸,媽媽卻花最多時間照顧、也最疼我們的孩子,還特別北上住到我們家來帶孫子,使我們夫婦倆沒有後顧之憂。 

 

我們家的小革命看似成功,但卻仍然隨時還會遇到反挫,特別是不讓孩子從母姓的父母實在還不少,使得我們在實踐從母姓的路途上十分孤獨,也讓從母姓的小孩更需要做好心理建設,尤其在孩子小、不太容易理解「有時候堅持理想與信念,並不能讓人生過得比較順利,反會招來許多衝突與挫折」的人生哲理時。不過,我們很清楚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更希望以後會有愈來愈多人從母姓,讓從母姓的孩子被認為是很自然而不被歧視,當然等到小孩長大後,如果他想要改姓、改名,我們尊重他的決定。

 

從母姓  代間對話的蹊徑

 

與許多人的成長背景一樣,離家出外唸書成了我脫離父母家裡的起點,從此之後父母與我之間的認識,便一直停格在我兒時的童年記憶。唸書、工作、結婚、出國到後來生子,一方面歷經冒險、學習而成長,慢慢浮現出自己人生未來的軌跡,而與原生家庭分離、獨立,同時更隨著新生命的誕生,也漸漸地將我拉回平穩安定的生活,讓父母與我之間又有機會再次連結、重新認識彼此。

 

受到我「兒子不從父姓」的影響,這股「莫非入贅」的暴風疑雲,也飄向我爸爸、我兒子祖父的身上,只不過所不同的是,別人的懷疑現在轉變成了我爸爸的自我懷疑,「孫子不從爺姓」竟然也讓他陷入了「莫非兒、媳看不起」的迷思包圍。倘若周遭的人認定我是入贅,或者也曾發生過鄰居就稱我為 彭 先生的事,這些對我來說並不是太大的問題。但我父親一直不明白,為何在不是基於母親有傳宗接代需求的情況之下,我們要讓他的孫子不從他的姓?而另一方面,我也實在不覺得用「性別平等」這樣的字眼,就能清楚地表達行動背後所傳達的意義與價值。其實父母親與我這樣的代間落差,不僅止於「從母姓」的情境上,甚至也表現在吃飯這件芝麻綠豆般的生活習慣上,我父母親貧苦的童年經驗,形塑了他們愛吃白米的口味,但對我而言五穀、糙米才是既營養、健康又好吃的米飯。

 

而諸如此類的差異究竟代間該如何對話呢?以孝為師、隱忍歧異?或堅持人生是自己的,不惜反抗父母威權?我們有了小孩子之後,總覺得父母變老了,想帶小孩多回去親近他們,只是僅有愛、沒有瞭解、溝通及對話,更往往只會因相愛之易,而彰顯相處之難。當母親幫忙照顧我們的小孩後,代間對於如何撫養小孩的觀念,起了更大的歧見與價值衝突,而在我也因為工作之需,住回南部父母老家的同時,這樣的感覺更為明顯強烈,甚至讓我的父母不得不聯想,我的兒子之所以從母姓,可能就是他們的兒、媳大概覺得書念多了、翅膀也長硬了,以致於回頭過來不尊重或瞧不起做父母的他們了。我的母親有次還嘆了口氣,訴說小時候住在家裡的我,是如何地「乖巧懂事」、「體善人意」,言外之意像極是吐苦水抱怨,責難現在的我,似乎已經漸離他們對好兒子的期待。

 

坦白說,我還真不知道該如何讓父母重新認識我,也不確定我是否真的瞭解現在的他們,對我們之間的連結來說,瞭解彼此、溝通價值的對話彷彿都是不重要,血緣骨肉的關係才是一切至親的根源。也因此,當我決定要讓小孩從母姓時,第一道難關就是要如何讓父母理解其性別的意含,儘管他們心存不悅、滿腦狐疑,不過卻也絲毫不減對這個孫子的疼愛,而我與父母間似乎也找到彼此重新瞭解互動的蹊徑。

 

從母姓  祖父母更受肯定

 

父母能夠接受我兒子從母姓真的是很不簡單!我們全家都是客家人,客家為世人所稱頌的硬頸精神的背後,其實亦包含了家族傳承之排外、保守、封閉及固執,特別是惡名昭彰之「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大男人傳統。而直到今天,我父母所居住的故鄉,仍然處處可見代代相傳的客家夥房,以及其所孕育之長幼有序、夫尊妻卑、男女有別的倫常規約和文化禮俗。

 

而父母一直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願意讓孫子從母姓這件事,可想而知有多麼令人驚奇。有位客家朋友,得知我兒子從母姓後,談到我父母的第一句客家話,就是「阿公阿媽當天真!」(註:讚嘆祖父母實在很棒、太酷了!)。對我們最大的支持,也正來自於越來越多朋友的回應,尤其是一些剛認識的年輕人,他們知情之後總會不經意地說:「以後也要讓孩子從母姓」,還有位小學的校長在認出我是當事人後,竟然激動地說:「回到學校後,一定要告訴同事」。聽多了,我才驚覺應該要和父母分享這樣的感受與鼓勵。其實我爸媽是極為和藹的父母,當我把讓兒子從母姓的想法告訴他們時,雖然當時他們兩人都很不太高興,但是從他們的反應卻不難理解,在整個台灣社會認為小孩從父姓是天經地義的觀念下,兩人真正擔心的其實是來自周遭親朋好友「污名」的壓力,現在回想起來,當初沒有照料好這一點,實在讓我覺得很愧疚。所幸父母的開明與寬容,即使在不同意我的想法與作為的情況下,並沒有施展家長的權力,來貫徹他們兩人的意志,最後還是能夠尊重我自己的決定,我認為這是我兒子能夠從母姓的重要因素。

 

除了「即便不同意,但還是會尊重你們的決定」的素養之外,我父母另一令我感到欽佩之處乃在於,儘管在傳統社會結構的規範下,他們並沒有令人折服的性別平權意識,但在一直處在底層庶民的社會位置上,卻能協助對改造整個父權社會的性別實踐上,做出比更多的社會菁英、有著更多推波助瀾的貢獻,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事,也因此,如果說我們因兒子從母姓而被肯定,那麼我覺得我父母應該更受肯定。

 

從母姓  性平環節要接應

 

在全球皆然的「結婚率下降、離婚率上昇」趨勢中,維繫傳統的家庭模式及性別秩序的社會條件幾乎已經不復存在了,這種轉變也揭示著追求更為性別平權已經在各個領域進行中。然而在姓氏這個性別平權的環節中,即便從母姓已得到法律上的支持,具有被選為子女姓氏的權利,但諸多來自於從父姓的傳統文化及社會污名壓力,卻並不一定保證會被克服。

 

尤其是絕大數的男人並不會為了追求家庭的性別平等,回頭過來挑戰自己姓氏的優勢位置,而更多的女性則習於了勸和為貴的思考,認為只要一家和樂(值得隱忍不爭),從誰姓其實根本不是最重要,也有許多不在乎香火傳承的開通老人,也不太容易會意識到從母姓還有性別平權的社會意涵,總之,在越來越多被容許實踐之各種可能的家庭關係,以及社會價值多元化蔚為風潮之際,儘管從母姓顯然還有一段不算短的艱辛路有待克服,但除了能夠包容更多樣的家庭型態及關照其需求之外,從母姓更應該是性別平等及家庭民主化等價值變革不可或缺的一環。

 

最後,我由衷希望未來有越來越多從母姓的小孩,更祝福他們就像普天下每一個幸福快樂長大的小孩一樣,不會被迫需要去承受一些奇異的眼光,或者經歷被傳統禮俗或祭祀倫常排擠或歧視的事項,如果你認同平權的想法,更希望下一代有個健康的性別環境,那麼!也請您一起響應「從母姓」行動,大家共同來努力,讓我們的社會更具友善的潛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旗美社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