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景觀系系主任    張華蓀


 

喂!你!…你哪裡抓的魚?簍子裏的那些魚?──警衛問。

                      ~伊塔羅‧卡爾維諾(1994)[1]

 

不知道大家是否想過:我們的日常生活和世界的關係是什麼?是如何建立起關係的?是在什麼樣的理解下建立關係的?

 

旅行或在異地小住是個發現他者與自己的機會,是個重新面對、了解我以及他人如何與世界產生關連的窗口,是個反思我們「希望」、我們「可以」與世界建立何種關係的契機。農村的三日生活體驗,與其說是一個讓我們去進行調查以便獲得對農村的了解、以便「幫助」農民的機會,不如說是一個能近身關照彼此、照見自身並加以反省的機會。

 

農村!這個似乎與四季、與風、與水、與生命有著更緊密連結的地方。似乎是個生活、生產、生態扣連得更和諧、更能自給自足的小生活圈但,掀開既定印象的書封後,我對她究竟知道什麼呢?

 

都說:傳統農村的人們以較為謙遜的態度面對自然力量,以較永續的方式經營自然資源,創造了相對而言較為永續的環境。這些說法究竟是如何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落實與運作?農村生活與我在都市裡的生活究竟有何不同?我們與世界的關係有甚麼差異?

 

讓我們試著寫下自己在原本居住地的一日的生活,並與農村中的一日生活加以比對吧!看看我們所使用的東西、物資由哪兒來、又往哪兒去?支持我們生活的空間範圍與資源為何?生活的運作又都分別靠著什麼樣的系統來運作?

 

或許,可以藉由這次參與農家生活的機會,調查記錄農家一日生活的作息、所前往的地點、所取用的物資與能源,詢問這些物資與能源來去之處為何。想想支持我和支持農家日常生活的空間、時間系統有何差異,與環境的關係為何?

 

舉例而言:

早晨醒來….等一下,這是幾點?為什麼會在此時此刻醒來?是如何醒來的?被鬧鐘叫醒、被雞叫醒、被陽光叫醒?我聽得到雞鳴嗎?日出的陽光照得到我的窗嗎?我又為什麼聽得到或聽不到雞鳴呢?

早餐……….誰做的?在哪裡做的?用了哪些物資能源?這些物資能源從哪兒來的?為什麼使用這些物資和能源

下田……….換上什麼衣服?帶著什麼東西?如何前往田地?種的是什麼?從哪裡來的?在哪裡休息?這一切都在何時?在那裡進行?為什麼?衣服、工具、種子、水等物資都從哪裡來?




[1]伊塔羅‧卡爾維諾(1994) 馬可瓦多,河流裡最藍的地方,台北時報文化,pp.115-12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旗美社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