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講師:蔡建福(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教授、花蓮好事集顧問)

研究領域為鄉村研究、生態社區與環境行為學,老師將帶來在鳳林推行能源村的案例,一起探討社區面臨氣候變遷可能的因應和調適。

因當天上課資料不方便完整公開於網路,故節錄一小段前言,詳如下方。
 
歡迎到現場跟我們一起討論!
 
 

----------------------------------------------------------------------------------------------------------------

花蓮地區務農者眾,多數土地作為農業用途,且由於區位的關係,造成交通阻隔、產業沒落,多數地區面臨嚴重的人口老化、中空化、配偶外籍化等問題,青壯人口因無適當工作而遠離家鄉,就業於數百公里遠的北部及西部都會區;鄉村型態的花蓮,在經濟相對落後的情況下,面臨了社會發展的不永續。

面對這些問題,在國家農業政策的既定框架下,我們重新思考休耕、廢耕與鄉村社會永續發展的關係,和鳳林的居民一起展開了一連串的行動。休耕政策是因應全球化自由貿易協定之下的宿命,而建構能源村也是在全球能源危機的脈絡下的一項鄉村倡議,因此,我們選擇了一個全球化的議題來作為不友善的另一個全球化議題的對應,以示範台灣鄉村未來的可能走向。這幾年,我們結合了鳳林地區的文史工作室、社區協會、教育單位,展開一項促進鄉村社區永續發展的公共行動,以「讓土地繼續農耕」(keep land in agriculture)為號召,嘗試將被迫休耕、廢耕的農地重新種植能源作物。

第一年的鳳林生質能源村計畫,我們使用廢耕土地試種了大豆、向日葵等能源作物,研製小型生質柴油提煉器,修理社區閒置煙樓空間,辦理社區生質能源旅遊,並參訪數個德國的生質能源村。第二年的工作,我們除了繼續種植新的能源作物,辦理生質能源旅遊之外,並把主要議題放在社會網絡連結的工作上。這些工作分成幾個部分,包括與社區社會福利的連結、與社區兒童的教育活動連結、與社區小吃業的連結、辦理區域性的生態鄉村推廣,並邀請德國鄉村規劃專家來鳳林駐村訪問,討論農業多功能性發展的相關議題。第三年的工作,將能源教育議題放入社區學童的學習中,以培訓社區青年參與能源村的推展工作,並以常態週三下午課程及暑假能源營隊的方式,讓生質能源村的整體概念向下紮根至孩子的身上,並持續推廣能源村與在地鄉村旅遊。 第四年的工作,將整體永續性生態社區的議題納入社區願景來思考,並試辦鄉村型的工作假期,同時關注休耕地活化、鄉村汙水處理、有機農耕等議題。第五年的工作,工作假期成為能源旅遊的新型態,學童能源教育課程發展已完備,逐步推向整體生態社區的概念,並持續社區閒置菸樓空間的運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旗美社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