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田間,看見心感動

文:黃郁婷(旗美社大工作人員)

 

近幾年農業問題以及食品安全問題不斷的浮出檯面,台灣開始有人關心這樣的議題,並以實際的行動藉由改變耕種方法、發展新型態的銷售方式、推動社區關懷以及活動與教育執行等,對抗在經濟資本下的農業問題。 這次觀摩所參訪的地點集中在新竹地區,令人驚訝的新竹除了一般人所認知的科技工業大鎮之外,更是藏匿著許多關心農業與食品安全的團體或是個人,正為台灣這塊土地努力的耕耘著。

    這次參與的學員很多都是有在務農或是有務農的經驗,所以大家對於耕種的技術或是物種特別的感興趣,向是在綠和塘就拿了新鮮的洛神花,到了千甲就採了筊白筍和其他植物,大家都想帶些回家種種看。各地的農友互相交流是很有趣的過程,及使是小小的台灣,過了濁水溪南北耕種方式的便有許多差異性。   

    不斷回想這趟旅程我看見了甚麼,閃過的是在稻穗上玩樂的瓢蟲,也忘記是從甚麼時候開始,對於瓢蟲有一種愛戀,就像是看到瓢蟲就可以看到這塊土地未來美好的希望,這是在燈大哥的田裡,燈大哥並不特別強調有機農業,他認為只要是對土地友善的農田,就是一種好的耕種方法,提供了打工換宿,傳達耕種的理念,這次就遇到風箏計畫的團員來打工換宿,風箏計畫由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余浩瑋執行,主要是要讓中輟以及被邊緣的孩子可以被看見,有更多發展的可能,這次他們發起一個環島的計畫,希望把這樣的概念傳達出去,因此新竹的點就在燈大哥家。

    談起台灣的農業記憶,水牛是一個重要的角色,近幾年因機械化取代了傳統的耕種,水牛便被遺忘。李春信有感水牛的重要,因此決定飼養水牛耕田,花了兩年的時間,找了許多老師傅,才慢慢的摸索出如何指令水牛耕種,但在這些過程中,李春信仍然以他對藝術的敏感度,從中發現藝術的美感,從牛繩緊鬆、水牛行走出的痕跡等等,從中找尋了對於創作了靈感,在與牛相處的過程中,他領悟了,人在土地上與牛共生的「人牲」。

    漫步到了湖口老街,一條在平日非常清幽的老街,為日治時期的建築,建築立面依據居民對於生活的期待而有不同的裝飾,這次的主題在豆之味,一個對於非基改黃豆復興有認同的店家,販售非基改的豆漿、豆花、豆腐….等豆製品,在湖口老街的門市未來還要經營小書店與背包客棧,門市的後方還有一塊地,未來有規劃有耕種讓人打工換宿之類的,多元的推動相關理念。豆之味也與合樸合作開設社區豆腐工作坊,希望可以遍地開花推動豆腐產業,以社區豆腐產業支持台灣種植黃豆。

    在這次的旅途中發現台灣各個角落仍然有許多人在努力,堅持著某些理念與理想,在這些人的身上可以看見只要懷著那個心不斷的行動,就會看見曙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旗美社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