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回顧無尾港生態社區的發展與抵抗
 
林銀河(Lin IN-HO)inho@mail.tku.edu.tw
淡江大學資訊創新與科技學系副教授,
社團法人宜蘭縣蘇澳鎮港邊社區發展協會
 
 
摘要
正當1980年代末期永續發展的概念被提出以為全世界面對地球資源消耗遽增的因應之道,同時,全球化趨勢的蔓延與衝擊,更帶來世界性的脆弱經濟結構、環境資源惡化、文化高度同質性與社會結構變遷,不只世界各國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挑戰,也挑戰在地社區發展的運作模式。全球化的結果,除了塑造一個無國界的全球資本主義以外,同時更因為全球環境變遷造成對環境生態的開發壓力,也因為網絡資訊社會的崛起在全球地方主義的型塑上重組了地方社群網絡。因此,面對全球化的挑戰以及地方經濟發展型態的再結構之下,永續發展的意義必須能夠回應這種變遷,對於永續城鄉環境的營造上方能有其時代新意。
全球化也逐漸將地方的經濟、能源、文化、糧食與傳播系統集中化,為了因應全球化之衝擊,地方的「永續發展」必須兼顧生態、社會、及精神三個面向均衡發展,也必須兼顧體制面的永續經營建構。生態社區發展是一個透過融合社區永續組織發展與空間經營的過程,居民有共同願景自主性建立健康地球的生活態度(生態)、經營有幸福、有快樂與滿足的和諧社區生活(社會)、及創造有自信、有創意、有特色的文化環境與活動(文化精神)。整體社區永續發展的願景是:「以高度地方感與優質社區空間的基礎,建立生態、社會、與文化精神面向均衡發展的在地特色與自信」。
本文從生態社區永續發展的基本意義──生態、社會、及文化精神三個面向出發,在全球地方化的觀點下探討這三個面向的地方發展內涵。同時,以無尾港生態社區發展為例提出一個基於這些內涵的地方社區建構初論─地方永續發展建構,為在地社區發展、規劃與實踐模式提出新的空間想像。
 
關鍵字:無尾港、生態社區、水鳥保護區、社區保育、永續發展
 
壹、 無尾港簡介
無尾港在宜蘭縣蘇澳鎮境內,地理位置位於蘭陽平原太平洋海岸線最南端,無尾港地區泛指無尾港水鳥保護區週邊聚落(如圖一所示),從南到北包括岳明里的岳明社區註一(300多戶及約400多人口,)、港邊里的港邊社區(共約200戶1000名居民)、港口社區註二(142戶,650人)及存仁里的存仁社區與大坑罟社區(共約300多戶和近1600多人口)。居民多為蘭陽平原晚期開發的各地移民。早期是一個農、漁村社會型態,居民大都靠海捕魚維生,以農耕為輔,牽罟捕魚是生活經濟的重要來源之一。1970年代以後,政府積極推動工商產業的經濟發展,吸引多數鄉村勞力及年輕人口流向都市地區,交通及工商的發展改變了週邊聚落的風貌,環境受工業開發及癈水污染影響,漁業資源萎縮,致使居民早期賴以維生的牽罟捕魚約在1980年代初開始消失,地區性的產業環境沒落,經濟發展受阻,社區人口面臨轉業、失業、外流、老化困境,居民關係也逐漸疏離,鄉村社會結構因而改變,傳統的文化環境無法延續,加上多數土地產權糾葛及共有持份的問題無法解決,形成社區蕭條沒落的景象。
1980年代中期,經濟部台灣電力公司將無尾港地區列入「蘇澳火力發電計畫」的選擇位址,引發當地居民在預期經濟發展改善生活困境與鄉土認同保護生活環境無法兩全的疑惑中,醞釀「反對蘇澳火力發電場」的社會運動,並吸引多數居民及環保團體形成表象上的「反火電運動」。當時站在極力反對立場的宜蘭縣政府,藉由無尾港濕地的珍貴自然環環境資源,於1993年9月爭取設立「宜蘭縣無尾港水鳥保護區」,化解了持續多年抗爭無果的僵局,卻埋下了經濟發展、環境保育、社會結構變遷、居民生活困境與土地利用無法解決的矛盾因子,也激發在地意識的自覺,促成民間力量的聚集。
1997年初,當地中生代居民因意識到水鳥保護區棲地環境受區域性整體生態環境惡化影響,面臨污染、陸化的威脅及保護區周邊私有地地主權益問題,無法獲得主管部門的有效解決而再度集結,成立『宜蘭縣無尾港文教促進會』,並以自然生態保育、文化教育推廣為宗旨,發揮非營利組織的精神,推動保護區棲地及周邊環境的復育與維護工作,緩和了生態保育、地主權益及公部門的緊張關係,並試圖協助保護區設立以後,卻仍然無法解決的地方發展困境。
1999年,宜蘭地區發起「類博物館運動」,聚集宜蘭地區公、私立博物館舍、學校及稍具社區營造能量的社區組織共同組成「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以非營利組織精神推動「宜蘭是一座大博物館」的宜蘭博物館事業發展,並定位無尾港地區為「無尾港生態博物館(eco-museum)」,開啟無尾港地區永續發展的思維。2000年,「蘇澳鎮港邊社區發展協會」藉由公部門在「台灣社區體營造」發展的計畫中,爭取支持,進行「無尾港生態社區」整體規劃[2],以生態面(ecological)、社會面(social)及精神/文化(spiritual/cultural)面三個面向均橫發展的理念,並持續透過公部門的計畫補助,推動港邊社區永續發展的經營。
----------------------------------------------------------------------
註一:岳明里(岳明新村)在1955年2月因「大陳撤退」,居民從中國浙江大陳島隨中華民國國軍撤退,其中部分遷居至此地而形成,當時住家有320戶,現在多已遷離,留下空屋及少數老年人口。
註二:港口社區於2005年7月從港邊社區原區域範圍分離後自主設立「宜蘭縣蘇澳鎮港口社區發展協會」。
 
貳、 生態社區永續發展緣起
近代人類社會發展的演變可以簡要從二次大戰以後的幾個階段來檢視,從初期歷經各國在政治、社會、經濟上的戰後「復原」階段、60年代經濟生活量的「成長」階段、70年代聯合國訂定「發展的十年」計畫的「發展」階段、末期更進一步認為發展應細緻化,亦即要談個人和集體的福祉(Well-being)和福利(welfare)、80年代則以質取代量,講究生活品質,將前述基礎再加上幸福、滿意,產出人類快樂的生活、至80年代末期,面對地球資源消耗速度急遽增加時,永續發展的概念應運而生。
1972年聯合國召開「人類環境會議」,發表「人類環境宣言」,呼籲全球合力保護環境與資源,並將之傳至後世子孫。於1987 年由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CED)公布「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首度提出永續發展之理念與定義。書中強調,人類有能力使發展持續下去,也能保證使之滿足當前的需要,而不致危及到下一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1992年更邀集171個國家元首及代表召開「地球高峰會議」,通過「二十一世紀議程」作為全球推動永續發展之行動方案。此後,永續發展便逐漸成為人類共同之願景。
面對全球環境急遽變遷,聯合國乃根據其下各種機構、850位專家學者及三十多個環境機構的報告,出版了「2000年全球環境觀點」報告,其中的結論是「目前的發展方向無法永續,人類必須立即採取行動,不能坐以待斃」。因此,在這個面臨發展限制的時代,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為,如果我們人類想要繼續存活下去,就必須學習過永續的生活。1998 年,生態聚落(Eco-village)首度正式納入聯合國前100 個「最佳實踐及地方領導計畫」( The Best Practices and Local Leadership Programme)中,成為永續生活的傑出模式。生態社區即是致力要創造一種可以成功地延續至無限未來的生活方式,它是永續性的示範,代表一種解決日漸惡化的社會、生態與精神環境的有效可行方式,是解決我們這個時代主要問題的方法之一,也是立即採取行動的範例。
根據GEN(Global Eco-village Network)對生態社區內涵的詮釋,生態社區是建立在三個面向均衡發展的組合,主要內容包括:
一、  社會面向(Social Dimension)
1、   開放性、信任度及安全性的社區公共空間
2、   交流-理念和資訊的流通
3、   交流網路的拓展及服務- (內部/外部) 資源的交流
4、   社會的永續性-多樣性、容忍度,決策模式、衝突解決方式
5、   教育
6、   健康保健
7、   經濟的永續性-健康的在地經濟能力
二、  生態面向(Ecological Dimension)
1、   社區意識 – 社區位置與規模; 自然資源的復育與保育
2、   食物的供給,生產與分配
3、   實質的基礎設施、建築和交通運輸工具—生態建材、方法和設計
4、   消耗形態及固態廢棄物管理
5、   水–水資源,品質和使用形態
6、   廢水和水污染處理
7、   能源及使用
三、  文化/精神面向(Cultural/Spiritual Dimension)
1、   文化的永續性
2、   藝術與休閒
3、   精神的永續性-儀式與慶典;支持內在的發展與心靈的洗鍊
4、   社區聚合力的提升
5、   社區復原力的建構
6、   一個新的全像圖及宏寬的世界觀
7、   和平及友愛的全球化意識
 
我國行政院也於1994年6月成立「行政院全球變遷政策指導小組」,其後於1997年將該政策指導小組提升擴大為「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簡稱永續會),專責永續發展政策諮詢及工作協調,並將實現「永續的生態」、「舒適的環境」、「安全的社會」與「開放的經濟」四者兼容並蓄之國家永續發展目標融入國家發展之動態藍圖中,並以2003年做為永續發展的行動元年,共同創造廿一世紀的永續台灣、活力台灣及魅力台灣的願景。
宜蘭縣政府為因應台灣加入WTO後的衝擊及2006年北宜高速公路通車後環境的影響,於1999年初提出「營造生活大縣」的政策總體施政目標宣言:「整個蘭陽平原就是一座生活博物館,我們懂得發展與破壞之間的分際、我們瞭解明日的生活來自今日的累積,我們追求現代而環保的生活方式、我們學習、我們既競爭也合作,我們願意成為21 世紀有個性、有魅力的地球公民」,並於2003年被行政院研考會選為「地方永續發展行動設計及示範計畫」示範區,協助成立宜蘭縣永續發展推動委員會,擬定以符合蘭陽平原生態環境、經濟發展和社會公平的永續發展方針,同時納入民間團體、專業學者、縣政府三方共構訂定地方永續發展重點指標作為地方永續發展之模式。2005年再提出「產業新蘭陽、生活新故鄉」的施政發展願景,創造「好就業、好生活、好悠遊」的目標,改變宜蘭以往經濟、社會及環境條件與節奏,讓宜蘭與台北,乃至於國際社會一同脈動。
港邊社區於2001年開始提出「無尾港生態社區發展」整體規劃,範圍包括無尾港水鳥保護區及相鄰的周邊社區:存仁、大坑罟、港邊、港口及岳明,以創造無尾港濕地與社區的永續發展為終極目標,將生態社區發展分為環境、社會及文化精神三個面向提出均衡發展構想,期能解決數十年來社區偏鄉漁村面臨環境惡化、社會結構變遷及全球化威脅等發展的困境,於2002年10月完成。並於2003年及2004年獲得內政部營建署『生態社區示範計畫』補助,於2005年初完成『無尾港生活工藝之家及螃蟹生態園區』營造計畫,為無尾港港邊社區在生態社區經營奠立永續發展平台與基礎。
生態社區發展是一個透過融合社區永續組織發展與空間經營的過程,居民有共同願景自主性建立健康地球的生活態度(生態)、經營有幸福、有快樂與滿足的和諧社區生活(社會)、及創造有自信、有創意、有特色的文化環境與活動(文化精神)。整體社區永續發展的願景是:「以高度地方感與優質社區空間的基礎,建立生態、社會、與文化精神面向均衡發展的在地特色與自信」。數年來,港邊社區即以這樣的思維,透過社區營造手段與過程,逐步建構並實踐「在地永續發展」的夢想。
 
參、 無尾港生態社區發展現況
港邊社區的「無尾港生態社區發展」的目標為促使社區可以在建構持續發展與永續經營與成長之理想中,結合無尾港濕地環境特性、社區居民儉樸的生活習性與海洋文化發展特質下,透過社區居民的參與及社區發展協會的努力,持續關注以下相關議題:
一、       生態面向
目標在於建立健康地球的生活態度與環境,以減碳、資源再利用、永續水資源、自然棲地與野生動物保育及在地化的糧食系統的建構為主軸。內容包括由縣政府規劃『無尾港水鳥保護區解說教育中心』興建計畫於2004年完成,解說中心以綠建築方式設計,考慮當地『石板』為建築材料,保留建地部分植栽及樹木作為自然融合的環境,提供來訪遊客及學生環境教育發展的平台與服務,並於2006年底委託港邊社區整體經營,讓社區投入保護區的棲地維護工作與社區組織、居民的連結變成常態性的責任與義務,增加社區與保護區自然環境的互動與維護,並藉由環境教育、自然體驗戶外教學、及解說導覽服務,增加居民的經濟收入。同時社區並藉由農委會、漁業署、營建署、水保局補助推動的農、漁村及城鄉新風貌計畫,增加綠地面積、保護區自然資源調查、保育、環境教育、自然資源利用、動態水循環系統利用等,提升居民對生態環境更深入的瞭解。
 
二、       社會面向
目標在於建構有幸福、有尊嚴、有品質的簡單社區生活,提升社區的安全與信任、分享與服務、成長與學習的環境。內容包括:公共空間及設施的基礎建設、社區發展所需的人力資源的整合、組織訓練與教育、社區學習、社區產業經濟自主性開發研究等。其中公共空間的發展是以舊有石版屋空間再造計畫為主體,該計畫是由營建署93年度推動「生態社區示範計畫」補助,提供做為無尾港地區永續發展生態社區的基礎設施。其他的基楚建設包括:基地保水、透水道路空間設施、景觀、社區共同記憶空間的古井整修工程、再生藝術工藝坊、無尾港水鳥保護區解說中心及嶺腳埕社區等。社區發展的另一個計畫是勞委會字民國92年起『永續就業工程』計畫,該計畫連續數年徵選社區多位失業弱勢的的社區居民,提供工作與本身技能教育訓練機會,為社區執行相關的特色產業開發、社區生態環境及景觀整修建置、文化活動推廣、解說教育訓練及服務等工作。社區並隨後發展社區福利、社區安全、及老人關懷等計畫,將社區組織的力量延伸到社區內部社會的各個層面,改善社區老化、人口外流所引發的社會問題。
三、       精神/文化面向
目標是建立社區美學創作與欣賞的環境、豐富有歸屬感與快樂的精神生活、創造一個有共同願景與和諧統合的社區生活、文化資產保育及在地的傳播交流系統。早期執行生態社區文化面向的發展計畫,偏向經營社區文化傳承相關的『海洋文化』、『石板屋』歷史及人文資產調查紀錄、研究、保護等工作,同時推動『吹螺、牽罟』文化傳承活動器具建置、耆老座談、活動舉辦、影像紀錄等再造發展計畫,當社區的基礎設施陸續完成興建後,便逐步開發社區特色產業的發展,並建立未來社區的簡單生活模式。2005年起,逐步推動社區美適性環境的改造與教育,促成公共空間的藝術再造與社區居民的藝術創作環境。
 
詳細的執行內容,如附件一列表說明。
 
肆、 回顧與未來發展願景
無尾港地區早年的傳統漁村社會,歷經人文、產業及環境變遷,導致社會結構變化,人口外流、老化與失業的問題。1980年代因「反對蘇澳火力發電廠」事件,引發環境議題的在地社會運動,社區居民在環境保育與經濟發展議題的衝突中選擇了環境。1993年以後又因設立「宜蘭縣無尾港水鳥保護區」的保育議題,再度引燃在地社群對地方發展的關注,然而地方的發展,仍然陷入困境無法獲得多數居民認同,卻因2000年以後永續發展議題而延伸生態環境議題外的社會面向與文化精神面向,讓在地發展的目標更明確,也讓社區居民重新檢視在地經營的生活價值。
一、社區在地行動與抵抗
二、面臨的困境與檢討
三、未來發展願景
(一)、        社會安全與福利
(二)、        生態保育
(三)、        永續發展教育
(四)、        社區糧食系統
(五)、        社區能源系統
(六)、        全球資訊系統
(七)、        在地創意文化與美學環境
伍、 結論
無尾港港邊社區歷經產業環境消失、反火電的經濟發展抵抗、生態環境保育的民間意識覺醒,至近代的生態社區發展,其目標仍在於試圖解決多年來,因社會環境變遷、人際關係疏離、生態環境惡化、社區土地利用及空間發展受限的困境提出永續發展的概念,並鑑於全世界永續發展的趨勢及全球化對地方產業、文化、環境、糧食、能源及資訊普及的衝擊,所提出在地的行動策略方案。在21世紀全球化已無法阻擋趨勢下,在地社區的永續發展之道必須兼顧環境議題、社會變遷與精神文化的永續發展,亦必須建構全球化的抵抗能力與抗拒政策資源的誘惑。
在地社區要能永續發展,必須要有來自於本身民間精神力量支撐的在地行動能量,除了環境生態議題要能永續經營、與的抵抗ㄤ發展ㄢ與過程,逐步建構並實踐「在地永續發展」的願景經濟產業發展也必須在社會環境健全發展的前提下經營,同時也必須兼顧在地居民生活空間在歷史、文化背景的精神面向發展,才有可持續性的未來。港邊社區的「無尾港生態社區發展」雖然已經歷將近十年的過程,卻還只是開始,但是,這可能是唯一的選擇,數十年來歷史的包袱,必須經由下一代的負擔逐步清還,直到真正平衡的開始,才是永續性未來的第一步。
 
陸、 參考資料
 
 
柒、 附錄
一、       港邊社區歷年執行計畫內容參考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旗美社大 的頭像
    旗美社大

    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

    旗美社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
    民國83年
    成立宜蘭縣蘇澳鎮港邊社區發展協會。
    以促進社區發展,增進居民福利,建設安和融洽,團結互助之現代化社會為宗旨。
    民國89年
    綠美化工作活動
    為了提升社區內之生活品質,除了配合縣環保局舉辦綠美化工作活動,也積極推動相關之綠美化工作。
    民國90年
    古井公園設計施工
    此工程由亞園工程設計公司負責,因其古井具有其歷史價值,並加以規劃施工,提供居民一處休憩的地方,於民國91年完工。
    民國90年
    農村新風貌計劃-無尾港生態社區發展計畫
    由計畫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補助,其內容主要包括了無尾港生態社區總體規劃,以及農漁業生活館規劃外(均於民國91年完成)。
    另外亦針對社區未來發展,需著重的社區營造部份,辦理社區經營管理團隊組訓、社區解說員培訓、社區營造過程影像紀錄等,藉此培訓社區幹部,以及讓居民瞭解在地自然、人文資源,學習解說技巧。
    在文化傳承上,也著手進行牽罟組訓,藉此保留牽罟活動的各項
    操作技術,培訓新血,傳承牽罟文化。並以牽罟為主題,編寫舞蹈劇,訓練社區居民表演,除了有傳承之意義外,亦可藉由藝術表演活動,提昇傳統牽罟活動的文化精神內涵,於91年12月首次對外公演。
    在社區的資源調查方面,則有無尾港口述歷史調查,整理關於牽罟訪談記錄,為早期漁村居民的生活經驗,建立以當地居民為主體的歷史經驗;無尾港石頭厝資源調查則是針對現在石頭厝的位置標示,平面圖繪測,並提出石頭厝保存及再利用的建議。
    民國90年
    永續就業工程計畫
    於11月份起進用十五名永續就業工程人員,為期九個月。其主要工作項目為協助推動無尾港生態社區的發展為主,細項為無尾港生態旅遊推動、社區導覽解說培訓、無尾港植物調查等。
    由於無尾港水鳥保護區周邊聚落為沒落的小漁村,目前居民中高齡為多,多具備漁業與農耕的生活技能,藉此輔導、培訓從事在地的生態旅遊服務,不僅能與社區生活結合,建立地方特色,還能發揮生態保育之功效。
    民國90年
    辦理無尾港生態博物館種子教師研習。
    民國91年
    無尾港生態旅遊
    積極著手推動相關之套裝旅遊,例如:鄉土風味餐、寄宿家庭、導覽解說、自行車巡禮、牽罟等活動,希望藉此能夠提高社區居民的收入。並且另外義務替縣內的國中小導覽解說,藉此為生態教育盡一份心力。
    民國91年
    宜蘭縣社區日曆
    在歷經為期一年的撰稿、攝影,不斷地修改校對後,終完成其11月所需之日曆內容,其主要目標為培訓社區團隊,並促成存仁、大坑罟、港邊、岳明四個社區結盟合作,也藉著日曆的發行推廣「無尾港生態社區」之理念。12月1日並於本社區、岳明國小舉辦2003年宜蘭縣社區日曆成果展活動。
    民國91年
    社區營造替代役
    四名社區營造替代役進駐本社區,為期五個月,在這段期間裡,協助社區事務的推動,例如:社區影像記錄、無尾港生態社區網站建置、2002年無尾港地區民俗植物調查的訪談、社區刊物發行,教導居民如何自行設計排版…等。
    此計畫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補助,其計畫項目為:
    (一)社區刊物編印發行:招募社區居民參與,延請專人授課,培訓社區刊物人才,定期發行,宣導推廣社區營造工作。
    (二)社區百工生活日誌調查紀錄:調查社區內從事各類行業、職位,選擇50位不同行業之社區居民,記錄社區居民生活史,呈現他們的故事。
    (三)無尾港暑期學校:培訓社區居民尤其是非上班族的媽媽們,利用暑假期間一起照顧、輔導社區的兒童及青少年,藉此提升社區人力素質,創造兒童福祉。
    (四)社區經驗觀摩:觀摩其他社區推動導覽解說之經驗,作為參考借鏡。
    (五)苦苓仔節企畫籌備:選擇苦楝做為社區文化活動的主題,辦理徵文活動、邀請專人創作「苦苓仔節」的主題音樂、研發設計其活動相關紀念品,藉此創造社區新形象。
    (六)特色紀念品研發設計:邀請專人研發設計,以生態保育為宗旨,創造社區產業內涵。
    (七)民俗植物學習步道:發動義工人員整理步道現有植栽,配合民俗植物調查成果,將本地常見的民俗植物栽種於步道兩側;並編印民俗植物學習手冊,供學童戶外教學及解說導覽之用,建立社區參與保護區經營管理之模式。
    (八)產業文化研習活動:以水生植物為主題,辦理各項研習活動供社區居民參加,輔導社區居民從事地方產業活動,並提升其文化意識。
    (九)「優質社區空間」研習班:培養社區居民對空間美學的敏感度,提升參與社區空間營造的素質,凝聚對「無尾港生態社區」規劃之共識。
    藉由本計畫引進團隊技能訓練的專業技術,輔導社區志工學習相關的團隊技能,使大家瞭解自身在團隊中的定位,激發更多的自我潛能開發。而且因本社區地理位置相對偏遠,缺乏現代化之藝文活動資源,本計畫的推動,將能激發另一股在地的文化活力,並且能夠營造社區產業內涵。
    民國91年
    水生植物產業文化研習班
    全國第一個以水生植物為營造特色的社區,並且結合多領域專家研究發展,以多元化的文化內涵豐富地方產業內容。並且藉由濕地水生植物保育,發展地方產業,提升社區的經濟活力,可做為社區居民參與自然保護區經營管理的研究範例,同時也有助於無尾港生態社區規劃案的逐步落實。
    開設班別:(一)水生植物栽培研習。
    (二)水生植物繪畫研習。
    (三)水生植物陶藝創作研習。
    (四)水生植物手工藝品開發研習。
    (五)水生植物精雕工藝研習。
    (六)水生植物造景研習。
    (七)水生植物料理研習。
    (八)濕地生態導覽解說培訓。
    民國91年
    港邊社區生態產業文化手工藝技能培訓班
    上課時數計一百小時,以鳥類、昆蟲、植物為主題,讓社區居民從生活中學習欣賞進而保育,培養文化意識。並配合生態旅遊活動之推廣,訓練社區居民自製手工藝紀念品,可供販售,提升社區的經濟活力。
    民國91年
    設立宜蘭社區大學港邊分班
    與宜蘭社區大學洽談過後,於九月份正式開課,課程名稱:優質社區空間營造,由蘭陽技術學院建築科系林清文老師授課。因為在強調社區意識的今天與加入WTO對農漁村的衝擊下,我們必需思索農漁村社區擁有不容改變的優勢,及其聚落內部空間原有的鄰里次序、空間尺度及生活領域。也藉著此課程提升居民參與社區空間營造的素質,並凝聚居民對「無尾港生態社區」規劃之共識。
    民國91年
    無尾港生態社區總體規劃
    2001年,港邊社區發展協會在縣政府及中央政府的支援下,推動「無尾港生態社區」計畫,由大藏規劃設計有限公司與港邊社區發展協會共同規劃,以社區社會性發展、生態永續性發展及文化傳承、創新發展活動為主軸,推動社區自主性的經濟發展目標,並建構保護區自然資源保育與社區利益發展共構的藍圖,透過社區經營、舉辦文化活動、訓練教育、參觀學習活動及規劃建構社區發展基礎設施等,觸動社區居民對保護區自然資源與社區發展利益共構定位的省思,讓社區居民重新定位社區發展與保護區自然資源相處的態度。
    民國92年
    新故鄉社區營造-無尾港生態社區營造計畫
    1、營造牽罟文化產業
    無尾港牽罟文化口述歷史調查出版計畫
    創意腰操編織研習班
    牽罟歌舞劇籌備
    辦理〈無尾港牽罟節〉活動
    2、創造生態保育之經濟價值
    水生植物十字繡研習班
    3、在地社區策略聯盟
    辦理〈宜蘭在地藝術節〉活動
    提升無尾港牽罟文化的內涵,作為發展文化產業之基礎。
    發展水生植物的主題紀念品,創造生態保育的附加價值。
    結合宜蘭在地社區辦理文化活動,發展行銷宜蘭的策略聯盟。
    民國92年
    發展地方農業產業文化計畫
    地方人文資源調查研習-針對本地產業變遷之人文歷史典故以及庶民生活文化,培訓民眾如何進行調查紀錄。
    本地俚語歌謠調查研習-針對昔日農閒時民眾自行編詞傳唱之歌謠,進行調查紀錄並研習傳承。
    傳統農耕技藝調查研習-針對本地農民昔日的耕作方式及民俗技藝,予以調查紀錄並研習傳承。
    無尾港生態社區解說人員培訓-進行教育宣導研習,讓社區居民了解什麼是生態社區,其內涵是什麼,我們要如何推動等課題。
    水生植物生活彩繪研習-延續九十一年度水生植物產業文化研習之主題,將水生植物繪畫應用在生活日用品上,進一步發展水生植物的附加商品。
    十字繡研習-針對本地的特色如鳥類、植物、石頭厝、昆蟲等主題進行十字繡的創作研習,進一步發展如抱枕、提袋、飾品等商品。
    社區新風貌營造講座-針對產業文化風貌塑造、產業轉型、如何創造知識經濟、生態旅遊等議題辦理專題講座,凝聚社區居民共創社區新風貌之共識。
    民國92年
    無尾港生態社區願景館展示及基礎發展計畫
    1、無尾港生態社區願景館展示設計-以「生態社區」作為社區營造的終極目標,輔以社區博物館的經營策略,將社造的理想具體呈現在地方文化館中。
    2、無尾港地區博物館主題資源調查-鼓勵並培訓社區居民自己做資源調查,可以讓執行者更瞭解自己的社區,受訪者也因受到重視更樂意參與社區活動。
    3、無尾港生態社區文宣計畫-利用社區刊物的地域特性,讓每一個社區居民都有機會成為刊物上報導的對象,刊物內容的活潑、親近等特性,將可使理念宣導收到寓教於樂的效果。
    4、無尾港生態旅遊解說員培訓-提供生態旅遊的解說服務,具有增加經濟收益的誘因,而提供縣內學童戶外教學解說服務,讓解說員肯定自己從生活環境中所學習的知識,建立自信心。
    民國92年
    推展社會福利服務-社區發展補助經費(親子共讀及老人營養午餐)
    1、培訓親子共讀帶領人,帶動閱讀風氣:招募志工參加研習,包括「電腦文書處理」、「如何說故事」、「繪本DIY」、「圖書管理概念」、「社區活動規劃」等課程。期末並舉辦成果展活動
    2、辦理老人營養午餐:與岳明國小合作,配合學校之營養午餐提供社區老人享用,並分為在社區辦公室用餐及送至家中兩種方式。為力行環保,送餐則使用不鏽鋼餐盒,一人兩組,以便收送。
    3、引進專業社工人員,進行青少年問題諮商輔導。
    民國92年
    傳統石頭厝再利用暨加強社區展示、遊憩空間工程計畫
    1.落實無尾港生態社區整體規劃案之部分計畫目標。
    2.透過協力造屋的模式,凝聚社區居民對地方公共事務的參與認同感。
    3.參與式設計搭配專業設計者的引導,將閒置的石頭厝修建後再利用,保留4.傳統建築之空間特色,發揮地方資源與特色。
    5.將修建之石頭厝做為社區的展示及遊客服務中心,增加觀光資源。
    6.利用展示空間販賣社區自製紀念品及農產加工品,增加地方經濟來源。
    民國92年
    社會型多元就業開發方案
    於3月份起進用四名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人員,為期九個月。其主要工作項目為協助推動無尾港生態社區的發展為主,細項為綠色消費者運動推廣、牽罟文化傳承、社區公共空間改善等。
    民國93年
    執行「反火電」口述歷史調查計畫
    1.鼓勵並培訓社區居民自己做資源調查,可以讓執行者更瞭解自己的社區,受訪者也因受到重視更樂意參與社區活動,兩者的互動亦有助於人際關係的改善。
    2.反火電是社區居民有史以來展現最強凝聚力與行動力的公共議題,這是他們集體記憶的一部份,不管當初是贊成或反對,這是大家已經參與過的,我們現在做的是試圖呈現當初為何能有那麼多人參與的背景描述。
    民國93年
    勞委會多元就業方案
    (一)成立生活工藝之家,建立在地生活文化產業
    (二)培養失業者具有生活工藝技能,創造在地就業環境與就業機會
    (三)推廣無尾港生態旅遊並豐富其內涵
    (四)為將來無尾港生態社區產業生活館之經營管理做預備
    (五)與蘇澳地區觀光休閒據點及宜蘭縣博物館家族進行策略聯盟,行銷宜蘭的深度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