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略的土地豐饒 生活野菜和植物使用
文|黃啟瑞(《邦查米阿勞—東台灣阿美民族植物》作者)
土地的原初豐饒
三月第一根箭竹筍尖,冒出海岸山脈的濕潤土壤;四月東海岸各式海草隨著潮浪搖擺、六月巴吉魯得削去黏黏的汁液、八月芒花苞乘著風即將綻放、十月菊科野菜四處萌發,繽紛採集活動未曾稍停。
過去阿美族老人家對東海岸土地的掌握,彷彿腦海裡同時翻著日曆和地圖同存的wiki百科。平原、森林、山濱和水湄,就連泥濘沼澤,都有一套完整的巴拉告生態捕魚智慧。走一趟野菜市集、到部落的餐廳品嚐,或者蹲下身來仔細辨識學習,相信縱谷和海岸的豐饒,足以增色原本稍嫌貧乏的餐桌和味蕾。
多樣性種植
觀察阿美族人住屋附近,用來作為祭典植物的檳榔,枝葉開展的麵包樹、毛柿、台東龍眼、刺番荔枝等果樹,加上小米、陸稻、山蘇、藤心、過貓、山萵苣、輪胎茄、山苦瓜等,構築成熟悉的聚落炊煙風景,相較其他族群,阿美族在園藝(無論是居家周圍菜園及山田的栽培安排)顯得實惠而經濟,若再加上挖掘的魚池、河川沼澤的利用,平時各家將糧食儲置穀倉,仰賴換(交)工互相支持。
廣納其他族群及外來植物的使用知識,多樣性種植,漸漸融合為阿美族對自然資源掌握的知識系統。一旦遭逢天災變動,這些因素自然而然發揮照養族人的功能。
【延伸思考】
「百哩飲食」在地實驗
節錄】反全球化「百哩飲食」減碳正夯 2007/09/20 中國時報 王良芬/紐約報導
在飲食產業全球化的年代裡,一些人為了養生和環保,選擇反其道而行,進行「100英哩 飲食」(100 miles Diet),意即一啄一飲均取自於方圓百哩之內,以求其時令新鮮,省卻貨運所消耗的能源。100英哩 相當於160公里 ,即使在物產豐饒的地區,也未必能滿足人們日常飲食來源,從早晨第一杯的咖啡、培根肉煎蛋,楓漿法國土司,到午餐的雞肉三明治、生菜沙拉,以至晚上的義大利海鮮麵、蘑菇奶油湯等,想要在百英哩之內張羅齊自產材料,絕非易事。
支持在地農業 新興飲食風
若要實施「100英哩 飲食」,勢必得清簡口腹之欲,凡是從外州、外國運輸過來的食物、佐料,都必須捨棄不用,諸如巧克力、乳酪、麵粉等,。
這個反全球化的飲食運動創始於2005年,兩名加拿大人先身體力行,逐漸傳到美國各地,人數緩慢穩定成長,成為新興的飲食風氣。「100英哩 飲食」運動由史密絲(Alisa Smith)和麥金諾(J.B. MacKinnon)發起,他們居住在加拿大溫哥華,在2005年3月下決心,從那一天起連續1年,只進用溫哥華周圍100哩內的飲食。
吃外來進口貨 增17倍碳量
史密絲和麥金諾引用《世界觀察》的數據,指出今日的北美,人們吃的每一樣東西,都可能來自1500哩外,和1980年相比,本地食物的比例減少了25%,表示每餐飯消耗掉17倍的石油產品,增加了17倍的一氧化碳排放量。僅食用100英哩 內所產食物,係為了支持當地農業經濟,但亦有其養生道理,當地自產的蔬果、肉類最為新鮮,不是外州長程貨運可以比擬,同時飲食配合當地 氣候、節令,這和中醫養生之道相符。舉例說,西瓜生產在炎熱的地區,係能幫當地人消暑去熱,寒冷地區居民吃西瓜,就不太適合腸胃。
選擇少成本增 有時難堅持
不過,史密斯和麥金諾進行這項飲食計畫後,發現處處窒礙難行,例如,超級市場的果醬都是來自外地,他們必須自製果醬,成本增加。此外,麵粉也是大問題,溫哥華百哩之內沒有小麥田,如此一來,幾乎無法食用麵食。儘管如此,他們還是堅持下去,一些環保人士呼應加入,這股風氣更吹到了紐約、芝加哥等大城市。在大城市實施「100英哩 飲食」更為困難。住在美國東北的薛夫抱怨說:「我必須放棄香蕉、薯片等食物,也不能吃牛肉,因為牛肉都是來自中西部。」
紐約當地的盛產蔬果就是番茄,布魯克林的大學生布拉克為執行飲食,早餐吃番茄蛋,午餐吃番茄、胡蘿蔔、蘋果沙拉,晚餐則是番茄湯。布拉克說:「最難過的 是,在學校餐廳看著大家吃香喝辣,而卻沒有一樣我能吃的。」為了支持「100英哩 飲食」運動,布拉克已經錯過3次烤肉派對,以及午餐、晚餐的約會。
社區網互打氣 儲備兼交換
「100英哩 飲食」還設立了網站,加入者互相打氣,告知所各地社區農產源地,教導如何在後院、陽台耕作農糧,和製作、儲備食物。居住同一社區的人們,可 以交換耕作糧食,似乎回到百年前,自給自足的村落經濟,和時代趨勢逆道而行,一些會員在網站發表心得,訴苦但也分享成果。
日本幸福山岸會
黎振君 台三線部落格:
http://mypaper.pchome.com.tw/hakah/post/1266782905
Hank 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jw!IiMQRMiaERntaY1XpM_yUQ--/article?mid=482&prev=529&next=479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