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ay1美濃‧農情

行程的第一站是愛鄉協會的工作坊,外表看起來跟其他的美濃古厝相當,然而建物裡面卻洋溢著一股社會人文的氣氛,一張簡樸而老舊的木桌和幾張老鐵椅,不禁使我懷想以前那些對家鄉、對社會、對自然抱有理想的青年及教師們坐在這裡侃侃而談的風采。當時的他們與現在的我們,在不同的時間同一個地點裡交錯著相遇了,聽著老爹訴說著美濃與自身經驗的大小事、望著愛鄉協會負責人的簡報,悶熱無風的午後,我在瀕臨打盹的危險地帶裡想念著也曾待在這個空間的前人,想他們是否也與我一樣對美濃不太了解、對社會不算非常關切,卻
想嘗試著參與、嘗試著改變。


在太陽落下山邊那頭時,我們抵達重要的第二站。葫蘆藝術文化村的何大哥帶領我們漫遊他家的果菜園,種類相當的繁多,不過最令人驚奇的還是那些高高掛在四處的葫蘆,以各種驚奇媚人的姿態來顛覆一般大眾對葫蘆的印象,有的是可愛逗人的小豬造型、有的頑強似一只不倒翁、更有萬古千秋的蘇軾詩集刻劃在上的。何大哥懾人的風采不僅展現在這些多元的藝術題材裡,晚飯後,他與我們一邊包水餃一邊談心時,我們才真正見識到所為經營一個成功的農村事業事需要有多縝密的規劃、多辛苦的付出。

先生說現在的農業不再能僅有以前傳統的一級產業,必須加上二級、三級產業,結合技術與行銷才能給台灣農業創新的發展。何大哥從自身的求學過程以及獨樹一格的讀書方法談起,讓我們見微之著地理解到他是如何培樣出突破傳統農業經濟困境的實力,並且不時對現在的農業政策提出批判與質疑,其實根據他長年累積下來的實務經驗與定期的吸收國內外相關資料,在他心裡自有一個能使台灣農業甦醒的作法,只是現在的他把夢想的重心擺在將葫蘆事業國際化的方向,關於政治這塊領域,他暫且是不干涉的了。

Day2 閒‧憶



原本計畫天一亮就去幫忙 何 先生下田工作,我們硬是拖到七點才出門,去幫忙何媽施肥、澆水。農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爺爺奶奶們天一亮就做了很多事了,我們幫忙澆菜、摘咖啡豆,還看了爺爺在餵豬。這一兩天,奶奶總是為我們準備豐盛的家常菜,都是從田裡新鮮摘下的蔬菜。在農家的體驗讓我發現到農民簡單的生活也能得到簡單的幸福,單純地用心照顧蔬果和家禽,然後一耕耘一收穫,一日復一日,有人說:「作農餓不死,但也富不了」,農民們看似低微卻扮演社會的重要角色,為社會上的人民默默地付出血汗,真的很辛苦。



背景音樂是林生祥的『種樹』吟唱出對美濃這份土地的眷戀…………在蛙聲、涼風、蕉葉的陪伴下,晚上,社大為我們請到了龍肚國小的主任和「穀子
穀子紀錄片導演二馬,讓我們聽到美濃的另一面,有關於當地教育者如何為鄉村教育努力,從龍肚國小學生赤腳下去種田到吃著自己種的稻米,營造出農夫下田的愉快氣氛。

Day3再見‧美濃



手中緊握拍到發燙的相機,記憶裡多了個富饒活力的美濃。我不敢說學到多少,但至少藉由這個平台,我初步認識與體驗臺灣農村。或許多年後的某一天,我們能為類似旗美地區等較為偏遠的地帶做某些事;或許不行,亦無傷大雅。畢竟,他們也是循著自己的步調走,自在或是痛苦,是社會上各階層都必須面對的。

五個來自不同背景對美濃的故事…………

「喜歡就不要猶豫,直接下車去拍」by 思嘉 

    經歷三天兩夜的旗美農村體驗生活,我不敢說自己有多大的成長,但至少與過去相比,對農村多了點認識。促成我參加這次活動的誘因,純粹是我每次搭高鐵返鄉對一路上景物的好奇,加上楊希石教授的一句話:喜歡,就不要猶豫,直接下車去拍。」就這樣,我來到了美濃。我平常醉心文學藝術,對於與農村有關的條例法案不甚熟悉,所以一開始不斷聽到「農再條例」這類似的名詞還真有點頭痛。不過本著樂天知命的本性,既來之則安之,雖然對農村狀況與條例陌生,但我總還有紙筆和數位相機,一路上畫畫、拍照、寫點心得,總還是在學術以外,獲得些許體認。社科院的同學都很棒,在鄉村舒緩的步調中,也能使用批判的思考,瞧出那點端倪;旗美社大的朋友,這幾天給予大家莫大的協助,不論是在食宿或是觀念引領上面。儘管是萍水相逢的緣分,也在我生命中留下了痕跡。

「泥巴卡在指縫中的真實感」by 俐婷 

  對於社會的認識太少,從前對美濃的印象只有油紙傘,過去也從未關注水庫議題,三天農家生活體驗簡單的農家菜、滿天星斗,採收咖啡豆、製作咖啡酵素、施肥、客家菸樓、水蓮…,單車認識美濃之旅讓人印象深刻,從公車、捷運的速度換成單車的步調,都市與農村景象的變異、另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帶給我一場震撼教育。另外,與農家深入的接觸也是很大的收穫。葫蘆文化村何大哥看見農村的生命力以及潛在價值,以自己的方式尋找農村的生存之道發展葫蘆文化,也讓我相信農村的未來可以是充滿期待以及充滿希望。三天的體驗去論斷農村生活該與不該的樣貌實在太過自大,只希望農村帶給大家的感動能夠在未來人生的道路上慢慢流、靜靜流,然後相信土壤泥巴卡在指縫中的真實感,相信生命是可以相互共振、無限延伸。


「回歸阿公那一代對土地的疼惜」by 佩菇

 我來自新竹「六家」客家傳統農村,家中附近農地,早已被政府徵收拿來蓋體育館、建腳踏車步道。一棟棟的水泥叢林、烏煙瘴氣的車子撕破了農村的寧靜。閒逸的農村風光變成我的兒時記憶已不復。還記得阿公得知土地被徵收的憤慨、不捨,跟著鄰居們寫陳情書,希望政府不要奪走從祖先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土地。那時我見證到農村子弟對土地的那種眷戀、疼惜。厭倦城市,想重溫田園夢,回歸阿公那一代對土地的疼惜,在美濃,我找回心中的夢田。身為客家人,卻不會講客家話的我,老爹稱我為不像客家人的客家人這句話重重擊在我心上,讓我省思自己不重視祖先流傳下來的語言。「沒有了語言,就沒有了文化。」

放慢腳步體會美濃生活步調」by 佩蓉


   
身為高雄人的我之前就有不少次來美濃遊玩的經驗,但這次和之前完全是迥然不同的體驗,或許是因為跟著台大社科院的腳步,以探討美濃農村的近況為目的,讓我們更專注在所有我們看到、聽到、接觸到美濃的一景一物,不如以往觀光客般地走馬看花,而是放慢腳步試著體會當地的生活步調,雖然我們只待了短暫的兩天,不能算真正融入他們的生活,但是我也初步地了解農民的作息,一些美濃農民的心聲,和鄉村教育者及社區大學工作者的努力,這些讓我感到這趟美濃行格外的充實、有意義。這趟體驗讓我發覺到自己所處台灣的一面,擁有濃厚的客家文化,農村變化的歷程,這些深切地關係到我們每一個台灣人,整個農業的發展影響國家甚大,這對地方特色營造也很重要,如果每個地方都是水泥建築,還有什麼特色呢? 若能保留地方文化,加上創新營造規劃,為當地人民創造雙贏的局面,才能為地方活出精采的意義!


「我讓更多人知道了,但有多大影響我並不知道」by 冠吟

農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習性,在何大哥家的那兩天我到是深刻的體會到了,農村的夜不像都市的那般繁華,而是黑的非常純粹、靜的異常深沉,叫星星都躲藏不起來,亮得令人無法忽視他們的存在。雖然我明白這樣一個美麗的鄉村之夜,也許對真正在農村生活的人來說一點也不算什麼,可能他們寧可以滿天星斗來換一成的工作機會,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施政者該順從誰的話呢?是住在人口外流嚴重的當地人,還是熱血正義的環境主義者?要締造雙贏的局面之前,在上位者尚有很大的改進與學習空間。三天兩夜的美濃行雖然讓我大開眼界,不過這樣的感動還能持續多久是我無法預期的,好像那句簡單而豁達的話──「我讓更多人知道了,但有多大影響我並不知道。」這次旅行對我來說有多大的影響我並不清楚,也不敢說自己有遠大的抱負能為農村回饋什麼,但我知道從此農村對我的意義將會不同了,我會特別留意報紙上出現的農業新聞、會關心農會的運作現況以及政府給農民的福利等等,我想這會是此次美濃行我唯一帶回來最特別的紀念品。

 

感謝旗美社大工作人員、台大社科院學生會給我們五個師大人這個機會體驗農村,我們不只是個過客,而是身在美濃。經過三天兩夜的洗禮,我們都在心中種上一畝田。J                
 BY 師大社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旗美社大 的頭像
    旗美社大

    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

    旗美社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