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口述|仁宣師父  
整理|陳博洲(旗美社大六龜災區調查專案執行)

圖|六龜鄉重建關懷協會

 

六龜鄉重建關懷協會的前身志工團在88水災時協調車隊載送人員、物資,調度各地志工參與救災、整理家園,這些自發的民間力量適時彌補救災時公部門不足的人力、能力。志工團還在公所前空地運作時,居住於木瓜坑(文武村)慧嚴寺的仁宣師父義無反顧擔任志工團團長,號召志工,協調公所、國軍等單位,功不可沒,以下是她回憶當時的情形及對重建的期待。

 



仁宣師父和軍方討論救災事宜

 

目睹災情到投入救災

我在811日 時聽說外環道沒了,其實沒辦法想像什麼叫沒了,想說大概是坍坊、路不通。當初是單純想了解災情而去看,看了才發現很嚴重,覺得要盡點心力,但只是心裡這樣想,也不知道可以作什麼。後來遇見三慧寺的空律法師,因為他們有物資要送進來,請求協助搬運,於是開始召集在地志工協助搬運。

 

12日一早開始在六龜隧道口搬物資,看到很多人急著要逃出去,也有很多物資等著要送進來,大家還要擔心堰塞湖會不會潰堤。我心中就在想為什麼這麼危險的地段沒有公務員來指揮,維持大家的安全。在隧道口走了半天,腳起水泡還破皮。那時路況是腳一踩下去,泥漿就灌到雨鞋裡。路很泥濘,沿路看到很多踩下去陷住而沒穿走的拖鞋。當時隧道很暗,而且很多蝙蝠在頭頂飛竄,真的很恐怖。許多小孩子在隧道內嚇哭,而大人也多半是手牽著手走。看到此景,內心真的感到很心酸,何以此種電影情景會出現在現實生活中,實在無法想像。當時並不感到害怕,反而有一股想要安撫大家的氣魄,這和我平常畏縮的性格,真有天壤之別。

 

由於很多物資已在隧道口等待送進六龜,我覺得要動員在地人,要先自救,而不是被動等待國軍救援。後來愈想愈不對就衝到公所,剛好碰到觀光課王鵬字課長,向他說明隧道口需要器具清理道路,需人力搬運物資,維護人員安全,特別是要送出去的傷者、老人。我就向公所請求發予志工證,並認養此一路段物資的搬運及安全維護。等到便道搶通,車輛得以進來,無須再用人力搬運,就退回到公所展開其它救援工作。

 

成立志工團協助救災

13日晚上我和王鵬字、許慧敏、王又平等人一起開會,因為救災不是一、兩天就結束,有在地組織會更有效率,因此決定成立志工團。王鵬字請我擔任團長,可以協助災民,可以發放物資,沒想太多就答應了。接著又召集一些當地志工加入,就這樣一條線一條線慢慢拉,從零到有,漸漸成形。

 

有人之後還要有車,沒有四輪傳動車輛,志工哪都去不成,也就作不了事。正在傷腦筋沒車,第一時間號召民間車隊進入六龜救援的小卡正巧過來,王鵬字問她能幫忙幾天,她說:我們都算「月」的。於是將他們納入志工團,請她擔任交通組組長。人、車都有後就開始協助救災,如:對外召集志工、車輛、物資,分配志工、協助災民清掃家園,探視災戶等。

 

我覺得志工團有些工作可以留作日後參考,像招募在地帶路志工,因為外來志工來到六龜,沒有地陪真的會無從下手。其次,建立志工編號並保險,六龜是山區加上災區分散,有些地方尚有危險,有編號才能掌握志工動向,確保他們的安全。最後,真的要感謝超過五千人次的志工朋友,因為有他們,六龜重建之路走得更快速。

 

仁宣師父在志工團指揮調度

 

拋棄自我為救災

後來和王鵬字談到自己莫名其妙就作了這些事,他也有類似的感受。這都不是特意要作什麼,只是當時的想法,而且大家都是發那份心來作這些事。在救災現場為了將事情作得更圓滿,難免會有爭執,但最後都能回歸到協助災民趕快渡過難關的初衷。這當中沒有利益,總能在協調後,取得共識而繼續努力完成。

 

和安置於天台山的災民閒話家常

 

重建應更重視弱勢

8月底卸下志工團團長職務後,還有協助些宗教團體發放物資,後來就回歸原來的生活方式。對於六龜未來的期望,我覺得現在政府單位的重建重點可能會放在六龜的觀光,但很多零散,易忽略的受災戶是真的求助無門,還有很多是無法申請補助的間接受災戶。這次災害對六龜的傷害是全面的,一次慘痛的破壞讓這片土地有重建的機會。所謂「重建」是因為不好,所以要「重建」,這是上天給我們的機會,雖然付出的代價太高,但已成事實,就應把握這因緣讓我們重新思考人與大地的相處之道。

 

不僅地區要重建,心靈重建亦同樣重要,這次不只是造成大地、財產受損,心靈傷害正在蔓延。要建設一個「美好生活」的環境,不只是硬體建設,內心軟體亦應同步進行,「美好生活」的環境不只是表象,還是內心那份安定與自在,如此生命才能重燃希望。期許參與重建的伙伴「歡喜作,甘願受」,這是很難得的學習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旗美社大 的頭像
    旗美社大

    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

    旗美社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