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孫華瑛(甲仙社區駐村藝術家/「重建生活‧藝術行動」策展人)


 
 

二十多年前,當我還是專科學生時,曾和學姐去找她在甲仙餐廳工作的媽媽,那是我第一次到甲仙,印象中,這段路程很遠,一路蜿蜒進山城,那是很片段的記憶;十三年前開始,因為和那瑪夏婦女工作的互動關係,我常常是開車「經過」甲仙,只知道它是芋筍之鄉,還有每到假日商街滿是遊客,那是一種僅止於停留在山城中的景物畫面。一直到2006年在那瑪夏的戲劇演出場合裡,有幾位來自甲仙的觀眾看完戲後很深刻的回應,從那時候開始,我對甲仙的認識慢慢浮現「人」的樣子而這幾位觀眾是這次我在甲仙藝術駐村「甲仙愛鄉協會」的夥伴們,除了協會總幹事瑞昇先前有照過面之外,其他夥伴是今年在一次對話過程,我才知道原來當時看戲的是誰,沒想到幾年之後,我在這不同以往的環境裡以另一種角色開始和她他們認識、靠近。

 

在莫拉克風水災後的四個多月,「高雄旗美社大」的靜慧邀請我是否可以進入比較邊緣的災區進行一學期的課程,那是一位國小校長在社區營造一段時間後,思考如何帶動社區婦女可以有更緊密連結的發展。當時,我正和幾位劇場夥伴在營區用表達性藝術的方式陪伴暫時安置的部落孩子,同時「甲仙愛鄉協會」的工作者和我一起規劃執行陪伴甲仙新移民姊妹的課程(2008年未能如期執行)。也許是看見也聽見災後民間團體友人的感受,細緻和粗糙之間的協助和受助狀態,我告訴靜慧在這次災難的時空背景之下,我不想只用一星期一次二小時的課程模式和社區民眾互動,因為我知道這樣的學習模式不夠深刻,我沒有把握在這麼受限的期程裡可以勝任這項工作,尤其是進入災區得要面對「非常」的複雜狀態,在如此龐大的巨變之後,必須審慎思考我的工作角色、方法和態度要如何擺放、合作的機制如何配搭。於是,我向她提議以「藝術駐村」的方式進入是我比較有意願的,分享我在嘉義縣三次藝術駐村「蹲點」的經驗。幾天後,她告訴我,社大十年也想嘗試課程轉型,順應更適合社區的學習模式,於是,開始了這次三個社區群(荖濃、甲仙愛鄉協會、新小林)的藝術駐村工作。

 

我會在甲仙「蹲點」,是因為延續去年十一月和新移民姊妹們相互學習的關係,也是因為長期陪伴這群姊妹的「甲仙愛鄉協會」在地組織的累積,在災前和災後扮演的重要角色,目前組織運作有很多重的調整和裝備,於是思考著在內部工作團隊的內聚力和外部志工夥伴的發展。這是組織到了某些階段必須面對的課題,而這關心「人」要往哪裡發展的議題,也是我在意的。經過幾次和組織工作者深刻對話,我看見這山城裡的組織空間是開放的,我聽見在這空間裡夥伴們的感覺是流動的,雖然有時候「卡住」了,但是,這裡面的每個生命似乎正練習尋找讓自己疏通的那個「出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旗美社大 的頭像
    旗美社大

    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

    旗美社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