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歐陽慧英(荖濃社區駐村藝術家)
6月24日 交流會
因為旗美社大藝術駐村的計劃,我們進行了一場交流會,甲仙、小林、荖濃三個地區在這多雨的時分裡在小林組合屋中用手藝、特產、聲音、舞蹈、對話分享我們對於這段日子的想法,桌上的菜餚一道道的出現,直到佈滿了整片桌面。
組合屋外的雨好像不想停,屋子裡的熱情並不受影響也隨著時間的腳步升溫了,荖濃的村民來了不少人,租了一輛小巴之外又開了幾台小車來,有幾位村民的面孔是我不熟悉的,剛好因為這次的交流會讓村子裡又多了一些參與的人,菜餚一道道的上菜,我們聽了作菜的主人介紹每一道菜後,一聲號召下,大家開動了。其中有位住在小林組合屋的阿嬤在餐會中遇到了自己的親戚,她是從荖濃嫁到小林的媳婦應該有七、八十歲了,看著她們彼此緊緊的握著手、拍肩,在風災後這樣的時期這地點,那種不期而遇的激動讓在一旁的我也跟著波動了起來,說著說著鳯英也湊過來了,她們聽著、附和著這位阿嬤哼唱起平埔族的歌,過些天後鳯英告訴我們,那一天她聽到阿嬤唱的歌跟她小時候在夜祭裡聽到長者哼唱的歌聲是一樣的,音調一樣,這句「一樣」她重覆了好多次,她要告訴我能再聽到跟小時候長輩們唱一樣歌有多麼不容易呀,在荖濃她已經好久沒聽到這樣語調、音調的歌,以前會唱的人大多入土為安了,今天遇到這位阿嬤這樣口調的人讓她很興奮,鳯英打算拿錄音機去錄阿嬤婆的歌聲。
說到了「夜祭」荖濃的長輩會跟你介紹以六龜來說平埔族夜祭的歷史中荖濃的資格是很老的,當初小林村的一些朋友還過來荖濃這裡請教,不管這淵源是由哪裡而起的,目前熟悉夜祭及平埔族歌曲的前輩們不多了,不管在哪一村,現在都不多了,我們要怎麼延續、保護這麼在地的文化,不是用學術論點的角度,不是用某些文獻而來的資料,不是為了讓它發光而灌入了產業般的螢光劑,而是當在地文化因歲月自然轉變至今的在地文化,當你看到有人因為聽到了「原音」而感動,眼神帶著激動的光芒,這時「文化」不是古板的代名詞吧,用歌聲的情感延續著文化的情感勝過了語言的隔閡。
雨停了,這場交流會讓彼此更加親近了些,因為這次聚會有些人重新看待這一次的藝術駐村,也因為這次聚會讓一些人走出了不常進入的社群,他們看到彼此社區中不同的活力,看到了久未相逢的朋友,聽見在這次藝術駐村中的觀點,我們揮揮手後,期待有另一場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