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宜蘭回來後赫然想起:有機農業學習社的課程都還沒安排講師呢!以前都是由正揚排課,趕緊與正揚討論整學期課程。設定了幾個目標,除了生產技術外,大抵維繞著幾個主題:生產履歷、歐美農民市集模式介紹、國際有機農業潮流、社區支持型農業等,並且希望邀請農民市集的參與者加入討論,期望著下一次辦理農民市集時,大家的想法經驗又增長了一些。

當初在討論課程時,文錦希望變成有機米產銷班的訓練課程,但分析報名者背景,會發現其實產銷班員大多沒有報名,上學期至少十二人的熱鬧情況,新學期第一堂也只剩九人。其中七人都是舊識,一見面即開始研討起種植心得,感覺已經是社團的氣氛,不需老師,但既賦予學習新知的任務,還需有討論主題,何況,有兩位遠從高雄來的朋友,他們的小團體有五人,均報名了這學期順美老師的「發酵食品製作與應用」,其中兩位想既然已經是做健康食品了,還是瞭解一下有機疏果如何辨識,畢竟坊間仿冒品太多。他們提前到辦公室來,因為怕他們想的與實際課程有心理上的落差,因此特別跟他們一起到教室聊了一下。聊的過程中,發現許多人對「有機」的想像仍停留在不用化肥、農藥,即使體認大環境的限制,仍是希望從中找到一個「純淨、無污染」農產品,我試圖告訴他們這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但是第一次見面也很難去聊這麼哲學性的問題,我也還在探索階段。

課程開始,先讓大家互相認識了一下,然後進行課程安排的討論後,進入到森泰哥主持的「庄頭庄尾客家情」片子的欣賞,即是上回來拍收穫祭的片子,發現幾個錯誤的地方讓大家哈哈大笑,第一個是「益全香米」,因為正揚母親的客家國語加上主持人不懂,字幕上出現直接的音譯「玉泉香米」;第二個也是一樣,美濃農會的碾米廠主任客家國語說的「食味值」,變成了「石灰質」,不明究理的消費者見了大概會覺得恐怖吧。另外,則是小朋友割稻的畫面很有意思,有的用鋸的,有的用砍的,蹲下來割稻的不在少數,也有老人家為了回憶以前手工割稻的情景而來,我想這個活動籌備起來並不難,或許可以鼓勵一些民間社團如產業文化協會、導覽協會來繼續辦理,繼續提供都市朋友、小朋友一個瞭解的機會。

上課結束後,繼續到秋香姐家聊天,交換消費者經營的心得,直到十二點才回到家,天氣一樣冷颼颼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旗美社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