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三民鄉驚奇(一)MALMANANU部落成長團體
(2006.03.06, Mon)
雖然同屬高雄縣,但這輩子第一次去美濃隔壁的隔壁的隔壁鄉鎮三民鄉,居然是在年過三十之後;多虧了在社大工作,讓我在2001年的時候,前往三民鄉去看布袞的布農語課程。記得那一次好像是那學期最後一次上課,所以大家在山上烤肉,生火,聊天,現在記得最清晰的便是那晚的營火,以及讓我笑到不行的連串布農笑話。後來還有一個學期開了縫紉課,也上去看過,然後就是這次了。幾次的探訪之後,對三民鄉漸漸有了印象。
原住民部落的課程,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們面對的大挑戰,不僅因為距離校本部最遠,與漢人工作團隊背景差異也最大,五、六年來只能夠斷斷續續地開些課程,卻難以像其他漢人鄉鎮,可以持續有在地經營,有累積;因此這個學期能夠一口氣在三民鄉開設兩個課程,我覺得當初負責「族群與文化」學程規劃的人,應該是下了不少功夫的,先在此致上本人的敬意囉!
由於課程在晚上,所以在家提早吃過飯後,就和阿蘭妹趕緊出發前往三民。一路上烏漆嘛黑的,有些路段根本沒有路燈,這也是一種城鄉差異;加上部分路段似乎在施工,所以開起車來必須全神貫注。車過三民鄉的大門樓後,開始在路旁零星看到「反對越域引水」的布條,是那種看起來就是一般鄉民所寫,一點也不工整,潦草中卻透露出一種怒意的粗質布條。在山棕月語門外的路口,就掛著一張布條,看來,反對越域引水的怒火,從桃源鄉延燒到三民鄉來了。
到達山棕月語後,正好兩個學員從教室走出,原來是來此地任教的漢人老師,看起來應該畢業沒有多久,也還沒有完成本課程的報名手續,對於這門讀書會課程能夠吸引到這樣的學習社群,心中感到些許驚訝。走進教室,看見偌大的空間裡,坐了十來個學員,大部分是原住民,但也有部分漢人學員,加上會議桌以及雜物,正巧將教室點綴得剛剛好,既不擁擠也不疏落。林聖傑老師並沒有因為我們的到來而中斷講課,只見他聚精會神地,從各種角度,以大量的案例闡釋「布農意識」這件事情,以及原住民的主體性如何在這幾年的台灣社會快速流失,白板上是滿滿的,不怎麼規則的字跡,彷彿呈現了他不怎麼按部就班的上課方式。他們這個讀書會進行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能夠與這樣的原住民讀書會課程合作,對社大而言,是一種很好的模式。
下課時間,林老師讓我向大家作說明。提到班代時,大家都說班代已經選出,並且不約而同地指向漢人廖老師,卻見廖老師左右張望後驚訝地說:「啊!我姓廖..」這是我認知的布農式幽默,連在此地任教的漢人老師也無法倖免於外地受到薰陶!待我說明完後,他們提出了一個請求:希望社大能夠協助安排與平地的讀書會進行交流,題目不限。這樣的請求,使我感受到這個讀書會所具有的開放和積極性,令人印象深刻。隨後,他們提到四月的時候,當地會有很多螢火蟲,歡迎社大等平地的朋友前來觀賞。我光是想像在幽靜的山村裡,點點火星游移於空中的模樣,就覺得到時沒有來看將會是人生一大遺憾!
在回家的路上,我和阿蘭妹聊起,我覺得「從白板上的字跡來看,林老師的上課的方式,和我所熟知的漢人的教法是不太一樣的。這反映出原住民和漢人在思考上的差異嗎?」讀人類學的阿蘭妹說:「他上課的方式和漢人已經很接近了。」看來,我對於瞭解原住民的功課,還要勤快地多做些。
(2006.03.06, Mon)
雖然同屬高雄縣,但這輩子第一次去美濃隔壁的隔壁的隔壁鄉鎮三民鄉,居然是在年過三十之後;多虧了在社大工作,讓我在2001年的時候,前往三民鄉去看布袞的布農語課程。記得那一次好像是那學期最後一次上課,所以大家在山上烤肉,生火,聊天,現在記得最清晰的便是那晚的營火,以及讓我笑到不行的連串布農笑話。後來還有一個學期開了縫紉課,也上去看過,然後就是這次了。幾次的探訪之後,對三民鄉漸漸有了印象。
原住民部落的課程,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們面對的大挑戰,不僅因為距離校本部最遠,與漢人工作團隊背景差異也最大,五、六年來只能夠斷斷續續地開些課程,卻難以像其他漢人鄉鎮,可以持續有在地經營,有累積;因此這個學期能夠一口氣在三民鄉開設兩個課程,我覺得當初負責「族群與文化」學程規劃的人,應該是下了不少功夫的,先在此致上本人的敬意囉!
由於課程在晚上,所以在家提早吃過飯後,就和阿蘭妹趕緊出發前往三民。一路上烏漆嘛黑的,有些路段根本沒有路燈,這也是一種城鄉差異;加上部分路段似乎在施工,所以開起車來必須全神貫注。車過三民鄉的大門樓後,開始在路旁零星看到「反對越域引水」的布條,是那種看起來就是一般鄉民所寫,一點也不工整,潦草中卻透露出一種怒意的粗質布條。在山棕月語門外的路口,就掛著一張布條,看來,反對越域引水的怒火,從桃源鄉延燒到三民鄉來了。
到達山棕月語後,正好兩個學員從教室走出,原來是來此地任教的漢人老師,看起來應該畢業沒有多久,也還沒有完成本課程的報名手續,對於這門讀書會課程能夠吸引到這樣的學習社群,心中感到些許驚訝。走進教室,看見偌大的空間裡,坐了十來個學員,大部分是原住民,但也有部分漢人學員,加上會議桌以及雜物,正巧將教室點綴得剛剛好,既不擁擠也不疏落。林聖傑老師並沒有因為我們的到來而中斷講課,只見他聚精會神地,從各種角度,以大量的案例闡釋「布農意識」這件事情,以及原住民的主體性如何在這幾年的台灣社會快速流失,白板上是滿滿的,不怎麼規則的字跡,彷彿呈現了他不怎麼按部就班的上課方式。他們這個讀書會進行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能夠與這樣的原住民讀書會課程合作,對社大而言,是一種很好的模式。
下課時間,林老師讓我向大家作說明。提到班代時,大家都說班代已經選出,並且不約而同地指向漢人廖老師,卻見廖老師左右張望後驚訝地說:「啊!我姓廖..」這是我認知的布農式幽默,連在此地任教的漢人老師也無法倖免於外地受到薰陶!待我說明完後,他們提出了一個請求:希望社大能夠協助安排與平地的讀書會進行交流,題目不限。這樣的請求,使我感受到這個讀書會所具有的開放和積極性,令人印象深刻。隨後,他們提到四月的時候,當地會有很多螢火蟲,歡迎社大等平地的朋友前來觀賞。我光是想像在幽靜的山村裡,點點火星游移於空中的模樣,就覺得到時沒有來看將會是人生一大遺憾!
在回家的路上,我和阿蘭妹聊起,我覺得「從白板上的字跡來看,林老師的上課的方式,和我所熟知的漢人的教法是不太一樣的。這反映出原住民和漢人在思考上的差異嗎?」讀人類學的阿蘭妹說:「他上課的方式和漢人已經很接近了。」看來,我對於瞭解原住民的功課,還要勤快地多做些。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