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6台灣農業現象觀察

◎文/張正揚(高雄縣旗美社大副主任)

2006年,對於農業議題的展現與經營,可以說是豐收的一年。在這一年,我們看見,對於農民、農業與農村問題的探討,有更多文化觀點的加入;呈現的方式除傳統的平面文字與影像外,又增加了紀錄片、音樂,還有活潑生動的農業網站。在傳統的農民組織部分,若干農會則企圖以創新作為突破困局。同時間,多所國小也在嘗試發展農事體驗與食物教育,儼然是農業關懷的生力軍。台灣加入WTO之前,整體農業與農村環境即處於一種下降狀態中。加入WTO後,隨著飆高的米酒價格,休耕面積的擴大,劇烈的變化終於促使更多人意識到農業問題的存在。接著,紀錄片《無米樂》的公開放映,農業氛圍起了微妙變化,《無米樂》從另一個角度,捲動了社會大眾對於三農問題的關懷,其效應持續迄今。

三名後壁鄉的老農民,透過《無米樂》呈現了一種令現代人感到訝異的人格,這是一種既陌生又熟悉,既苦命又樂天,既卑微又偉大的人格。此種人格,彷彿早已存在,是台灣人文化基因的一部份,卻又遺落已久;《無米樂》所喚起的,正是人們心中悄悄失落的鄉愁,人們為著此種溫厚人格依舊存在於台灣土地感到慶幸,卻在下一秒預感到可能將永遠失去。老農的性格或有個人特質部分,但是歷史,以及農村大環境卻扮演了性格型塑的關鍵角色。或許是此股不捨與不甘之情,近年來年許多關於農業的作為,引發了大眾可觀的迴響,彷彿事件背後有一種神秘的聯繫。

2006年,包括幾位「下田」的年輕人,地方農會,文化以及教育工作者,逐漸展露出他們對於農業的實踐創意與力道,這些行動,正在慢慢匯流成河。

原任職於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賴青松,在副總經理的任上辭職後前往日本求學,2004年回國後,偕同老婆和孩子,到宜蘭成立「穀東俱樂部」,邀集消費者成為「穀東」,自己則成為受大家委任的田間管理員,生產出來的稻米名為「自己種的米」。經過幾年的摸索試煉,青松一家人在種田之餘,開始學習釀製醬油、豆腐乳等傳統農家食品,並且正在作更長遠的打算;如今,他們正在計畫蓋穀倉和房子,看起來是決定要在宜蘭安身立命了。

溪底遙學習農園的馮小非等人,在中寮延續「九二一大地震」災後重建工作,一方面實際擔任柳丁園管理工作,學習當一個稱職農民;一方面努力發揮知識份子在記錄與行銷上的優勢,他們設立了溪底遙學習農園部落格,以生動的介面傳達了柳丁等作物成長的故事。這個部落格剛剛拿下第二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的「最佳社群經營部落格」獎。未來小非將和其他伙伴,建置一個「農業入口網站」,創造生產和消費的網路交流平台,同時於中寮開辦「自然課輔學習計畫」。

再往下來到雲林,蘇治芬縣長以「農業首都」,這個在台灣島上首次提出的政見,入主雲林縣府剛滿一年,其接下來的做法令人充滿了期待。在看似老舊的斗南農會裡頭,卻正在發生著足以驚動台灣農業的大事,斗南農會在張有擇總幹事的擘劃下,努力地尋找可耕卻休耕的土地,讓這些農地可以持續生產;現在進入斗南農會網站首頁,就可以直接輸入生產履歷號碼,他們是目前台灣生產履歷系統建構最為完善的農會。

在南方的美濃也很熱鬧,林生祥和鍾永豐繼《菊花夜行軍》之後,再度創作了以美濃青年返鄉/留鄉實踐為主題的《種樹》專輯。旗美社大在二月和六月,舉辦了兩次農民市集,2007冬春交替,波斯菊盛開之際,地方政府將擴大舉辦。龍肚國小學童種稻的故事,感動了日本企業家而獲得越洋贊助;福安國小在今年九月,也開始帶著孩子們以有機方式,在兩分地上種植許多蔬菜,明年三月,他們將開始種稻。東門國小的冬季小蘿蔔已經種了兩季,吉東國小也評估著,明年是否也要加入農事體驗與食物教育的行列?

台灣農村這幾年起了許多根本性的變化,農業萎縮,人口外流,連帶使得支持農業發展的社會結構瓦解,人情不再像以前那樣濃郁,現今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甚至不識上一代的親族,見了長輩無法正確稱呼;成長過程中大多沒有幫農的經驗,無法從社會網絡和自然環境中獲取成長的養分。孩子們的假日被才藝學習填滿,上下學時由父母,甚至祖父母接送,這一切使得過往孩子們呼朋引伴,結群探索大自然的情景不再,孩子們甚至無法說出流利母語,和長輩們在語言和生命經驗的溝通上,出現重大鴻溝。同樣成長於農村,但現今的孩子們無法如同他們的長輩,長成真正具有地方意識,地方知識的「在地人」。原本在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中,讓孩子們之所以成為一個「在地人」的學習與傳承鏈節,正逐漸失去。如今透過學童種菜種稻,孩子們有機會親近他們的長輩,從長輩那裡獲知他們賴以生存的生活智慧,這樣的發展為日漸凋弊的農村帶來一線曙光。

在以往,台灣社會對於農業的關懷多集中於產業面向;然而,2006年台灣的農業現象,卻從形式與內涵上,展現了台灣農業與農村的文化價值。更甚者,讓我們看到農村作為文化醞釀和傳承根基的事實。這些農業作為所引起的熱烈迴響,也使得農村生產者具體感受到,城市和消費那一端善意,在城市和消費者那一端看到未來。也許從今以後,我們應該期待並盡力發展,更多元的農村文化形式,更多元的農村議題,更平等互惠的城鄉關係。農村是一所學校,是一座文化的森林,是屬於全人類的重要資產。
(■本文刊登於《誠品好讀》雜誌33卷一期,96年一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旗美社大 的頭像
    旗美社大

    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

    旗美社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