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美社大通訊第43期《災後特刊》今天印刷完成。發送管道除社大學員與講師及社區團隊外,也將增加災後重建團隊及安置營區自救會。因本校經費有限,特刊僅能依照過去社大通訊的印製數量,發行2,000份。若有朋友欲額外索取(或贊印)等訊息,請您和旗美社大總務專員柯小姐聯繫:07-6616600。
本期各版面標題與第一版全文如下
【第一版】「一個也不能少!」(文∣旗美社區大學團隊)
作為一所校本部在重災區旗山鎮旗尾斷橋旁的社區大學,在莫拉克颱風的風雨仍持續的八月十日晚上,旗山、甲仙、那瑪夏、桃源、六龜等災情陸續傳出。外頭的風雨讓我們的工作伙伴開始擔心了起來,這些重大災情的地點,都是我們旗美社大的「學區」!我們開始擔心起陷入斷訊區內的學員還有講師們。
從十一日開始,工作人員開始自動銷假,先到旗山參與志工服務,並前往旗山國中瞭解災後救援與安置作業。很多學員都聯絡不上,大家都很急,隔天,我們以「一個都不能少」的心情,透過網路徵集了一些志工朋友,幫我們一通一通電話地找、一通一通地問候,蒐集每一通電話所傳來的急迫需求。為了將這些需求盡快往外送,除了直接與物資與運輸調配的機構保持熱線之外,我們也將社大原有的部落格增加了關於八八災後的即時訊息。
除了關心的電話之外,我們也透過管道找到熱心的學生朋友,協助我們到山上或安置點,拜訪社大的學員講師們。對於已經被遷下山分散到二十幾個收容所的朋友,瞭解他們對於安置政策的意見以及對回家的渴望;而對於還在山上的友人,我們則定期打電話上去問問情形,看是否有需要即時的協助,同時紀錄農損對農戶的影響,聆聽他們在災難中的心情與暫時對未來的打算。
因為第一手的拜訪,讓我們集結了許多朋友的意見,也貼近參與觀察著重建與社區再造的過程。社區大學作為一個以「課程」連結著成人學習與社區成長的教育平台,在逐漸找出脈絡與秩序的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許多安置政策與重建方案的問題。透過遠端友人的新聞分析能力,將這些最前線的訊息轉成更具行動力的輿論,我們社大則繼續守著第一線,照顧著學區裡的學員、講師、以及在災難底下的朋友們。
社會能否好好記得災難的教訓,從災難中學習,這是強調「學習」的社區大學放在心上認為「應該做的事」。我們從「能做多少是多少」的階段經歷了一個月,作為一個終身學習的機構,「能從災難中學到什麼」,這便是我們的課題了。尤其是當「災難」不再是一百年才發生一次,未來可能五十年、十年、甚至五年就會發生,頻率的加快讓我們不得不正視一件事情:災難社會已經來到。我們被迫要學著將災難視為常態,被迫要將面對災難成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一環。在這樣的災難社會之下,社區大學要做的功課也是前所未有的!
我們僅能透過災後每天、每天小小的陪伴與耕耘,整理「災難學」的脈絡,挑出一些未來應該可以更細緻面對的關節與關鍵,並藉以提供社會在面對災難時,一個地方團隊可能遇到的緊急狀況、應對方式,或許多多少少定有不足與接受挑戰之處,我們也將它視為災區地方團隊的一次經驗累積。
【第二版】
高雄縣軍營安置現況系列報導之一:念慈,妳好嗎?走訪鳳山陸軍官校
【第三版】
高雄縣軍營安置現況系列報導之二:只是從做一個夢開始——走訪燕巢鳳雄營區電影之夜兼訪勵馨基金會張乃千處長
【第四版】
高雄縣軍營安置現況系列報導之三:米呼米桑!走訪大樹仁美之家
【第五版】
高雄縣軍營安置現況系列報導之四:走訪燕巢工兵學校民族村之家
【第六版】
救災要快,重建要慎重——重建政策停看聽/給我們一條回到部落的路_【南方部落重建聯盟】的訴求
【第七版】
六龜鄉災後重建新聞:受災判定,請更體貼受災戶/甲仙鄉災後重建新聞:自救不求人——甲仙大田社區發展協會
【第八版】
社大規劃安置所課程資訊/旗美社大七月、八月簡要大事記
- Sep 20 Sun 2009 15:48
20090918【災後】旗美社大通訊第43期《災後特刊》出版/刊頭文章「一個也不能少!」全文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