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博洲(旗美社大六龜災區調查專案執行)
圖|李文吉
隨著水、電、道路等基礎設施搶通、修復,除受到土石流掩埋的甲仙鄉小林村和六龜鄉新發村新開聚落情況特殊,尚未確定永久屋興建地點或方式,甲仙、六龜鄉家屋受損的居民多半已找到暫時棲身之處。不同於還不知家在何方的災民,有了具備「家」功能的住處,有家作靠山,就從生存進一步展望生計、生活,重建家之外的社區。
個人未來的生計、生活
甲仙、六龜災後至今的重建工作,對個別居民來說,需要適時撫平,抒緩逃難時的恐懼、傷痛,重建家園並重拾生計。特別是災前就是弱勢的農民,災後更是雪上加霜,農路不通,無法採收,農地流失,短期難以復耕。觀光景點受損,遊客不來,業者、店家無生意可作、員工失業,連過去在家門口擺攤賣農產品的農民都大受影響。
關於心裡的恐懼、緊張,有居民表示,災後覺得天暗的比較快,並難以入眠,甚至天未亮就醒來,因此希望能有一些肢課課程,如:瑜珈、有氧舞蹈,或團康課程,如:親子繪圖,通過這些課程讓居民有機會聚在一起說說笑笑,藉由身體放鬆帶動心理減壓,暫時忘掉煩惱。生計則牽涉到產業面向,既有方式效果有限,老路走不通,要開創新方式不只需要個別居民努力,還需在地組織、外來團體共同策畫。
裡應外合的社區組織
在地組織可分成既有組織、災後成立以重建為主軸的新組織,前者像「甲仙鄉愛鄉協進會」,後者如「小林村重建協會」、「六龜鄉重建關懷協會」,這些組織又可分為以全鄉、村,甚至是比村更小的聚落為對象,如:運作多年的「寶來社區發展協會」、災後成立,結合社區發展協會、業者、鄰長等共同推動寶來重建工作的「寶來88水災重建委員會」、「新開部落重建委員會」。在地組織急需外來人力、資訊,並期待能與相關單位合作,特別是產學合作。
外來人力需求是長期蹲點,而非短期志工,藉由長期陪伴,了解在地需求,從旁引導或推動重建工作。從協助撰寫企畫、社區報編採到重建議題的發想、思考,這些是對內的介入方式。對外是向外發聲,引介資源,讓社會大眾了解各鄉重建過程、變化,如:旗美社大轉介東吳大學思潮研究社到甲仙作田野調查。
社區組織需求的資訊可透過課程、工作坊等方式引導、交流,舉例來說,六龜鄉災後開設的有機農業課程,在地農民因而有機會接觸些其他種植和行銷方式。有了這些資訊的交流、討論,在地組織對重建的方向和具體執行方式會慢慢聚焦,而可能成為另一個「溪底遙學習農園」或「清水茶坊」。
改變的自然生態
除了人、生活的改變,地景、地貌也有巨大變化,記錄著此次水災產生的影響,未來如何和這些已變動的地貌相處是安頓生計後的下一個課題。 現在是枯水期,山、河都暫時穩定,生活在其中的人能喘口氣。然而,明年雨季來臨,山可能會崩,河可能會漲,路可能又斷,山河再次變色將是重建工作另一次考驗,甚至是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