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郁婷(旗美社大專員)
下午參觀了蕭二哥的古厝,在過往的人民常就地取材興建房子,所以早期貢寮山區有許多石頭屋,以當地的石材興建,建築的形式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整間外觀都是石頭砌成,上面以茅草覆蓋;另一種是底座以石頭砌成,上半部為土角建材,屋頂仍然是以茅草覆蓋。內部牆體的部分,有點類似編竹夾泥的形式,但是以蘆葦取代竹子。而蕭二哥家的屋頂經過時代的更迭,已經從茅草轉化為水泥瓦直到今日的鋼瓦,但部分傳統設施仍然被保留,如颱風石,因地形氣候的影響,地方將石頭做為穩固的基柱,鑿出洞孔,方便麻繩的綑綁,以固定屋頂避免被風吹走。從整體看來令人感到驚嘆,從石頭的取材到砌石到整體的完工,蘊含著豐富的古人智慧。
在山間的行走,可以觀賞到整個梯田的美景,即使水梯田以有大部分廢耕,但仍然有許多農夫會在梯田放水,保持水梯田的樣貌,讓土壤可以充分的含水以利未來的復耕,在行走的過程中,蕭二哥也介紹了當地的山藥,除了野生山藥,當地也有不少農民在森林內或是田間進行山藥的種植。
整個下午的參觀最高潮是與水牛的接觸,當地的水牛大概還有50幾隻,只有少數的牛還再耕種,大部份的牛放養在山區做為肉牛販售,蕭二哥的牛算是少數有在耕田的水牛,但其實在溼地的復耕水牛占一個重要的角色,因為地形的因素,一般的農耕機具不容易進行,水牛的機動性相對是和地方的耕種條件。以農田為背景,蕭二哥牽著牛的景色,令人感動萬分,可以瞭解在過往牛隻對於農村、農民的一個重要性,蕭二哥撫摸著牛隻安撫著她被這麼多人看的焦慮,並告訴我們如何跟水牛相處與接觸,水牛的毛比想像中粗,但卻可以感受它的溫馴。蕭大哥也說了民俗傳說,牛繩女生不可以跨越,會讓生孕的母牛無法順利生產,這算是一種民俗傳說,但也呈現出農村的女性地位。
在對水牛的感觸過後,大夥捲起了袖子脫下了鞋子,決定二次與稻田親密的接觸,與一般平地的耕種有所差異的是,稻田收割後必須會把剩餘的稻莖踩進田裡,連同其他的水生植物,成為田裡的肥料,幾乎整個小腿會被緊緊的吸入,柔軟且涼爽的觸感,用腳深刻的感觸田裡的泥土,田裡的石頭,小小的蟲子會在你的腿部慌亂奔跑。
結束後,蕭二哥將曬乾的稻草堆疊在一旁的空地,如金字塔般的形式設計,用經驗取代精密的計算,高聳的稻草不但不容易倒塌,除了上層會因為雨水而潮濕,下面仍然會保持乾燥,以便後續農事所需。除了一般的堆疊方式,農民會有一個所謂的稻草石柱,將近兩層樓高的稻草石柱,將稻草沿著石柱堆疊,可惜我們只看到石柱,並沒有看到稻草的堆疊景象,可能因為現今耕種減少所以稻草的量不多,期待未來可以看到壯麗的農村藝術。
水在水梯田的重要性,因此水的多少都必需要精密的管控,因此在梯田旁會有蓄洪水池,並且有疏水池的控制機關,控制蓄洪池的水位,而控制的機關是由石頭製成,疏洪的水稻也是石頭做成的隱溝。水梯田的保存並非單單只是農業與生態,是整個脈絡的連繫,在地知識的延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