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林彥婷(旗美社大專員)
晚霞,在梳洗掉整日農事疲倦後,伴著輕柔的晚風,一夥人在龍山園的涼亭下,享用著龍山員返鄉青年-郭老闆(?)所帶來的豐盛餐點,一日的勞動讓每個人嘴巴都還來不及讚嘆便已被美食塞得滿滿滿,而疲憊似乎也隨著胃被填滿而消逝殆盡。
酒足飯飽後,隨著貢寮水梯田紀錄-「和禾歲計」的放映,平日相隔三百多公里的青年們,也開始聊起來關於家鄉、土地及未來。曾經在貢寮國中任教的橘子老師聊起了先前在貢寮的回憶,也談及看到越來越多農戶願意進行水梯田的復耕,重拾傳統農事技術及知識,不僅是生態保育也具有土地作為家族之根的重要意義。
對於人口稀少的山村,青年們願意帶著想法及行動力返鄉,互許諸多質疑及阻擾都在所難免,而挫敗及沮喪也不時出現,但當每次在田間挺起腰桿時,就能像霍元甲一般擁抱滿山谷的風,一切委屈似乎也成前進的動力。
今夜除了經驗的交流,社大的工作人員也分享了農事協助的感受,「彎著腰一把一把的收割著稻穀,在寸步難行的水田中協力傳遞完成打穀的動作」對於打幾通電話便能完成整地、插秧及收割的平地耕作農來說,這如此耗費人工及體力的事早已是遙遠記憶中的行為了,然而我們長途跋涉來到了貢寮,踏入這片美麗的水梯田,彎下腰與這片溫柔的土地做最親密的接觸與對話,先前所談論的種種理念在都雙腳陷入水田的那刻,那麼真實的浮現。
土地不擅言詞,然而只要你願意用心傾聽,將會發現大地輕柔的歌聲,在每個日子中輕輕的哼唱著,而那夜我們伴著貢寮水梯田的歌聲,身的入眠。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