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Alanmoi
千葉大學宮崎清教授於2008.05.20為旗美社大公共論壇進行演說,
原題為「價值來自地方素材:日本三島町生活工藝運動」。
我還沒有機會造訪日本的三島町,參訪其著稱的「社區工藝運動」,
但周遭的幾位社造界朋友倒是對其案例相當熟稔。
引動者日本千葉大學宮崎研究室主持人宮崎清先生,溫文而儒雅,
曾感動過許多臺灣社區營造界的前輩與夥伴,我很好奇:
宮崎先生會如何描述這令人感動的山村社造呢?
宮崎教授在大雨滂沱中翩然來到小鎮,他的第一張投影片告訴了我們:
「三島町」是一個位於日本福島縣的內陸城鎮。
然後,他開始談著「宮崎研究室」的哲學以及作法......
和許多日本的鄉村一樣,都在線性的發展史觀中被認為落後。
這天講的故事剛好相反,是一個村民都非常有自己的鄉村:三島町。
傳統線性發展史觀中,認為經濟發展來自大量生產與大量消費,
然而大量生產亦即大量採取,大量消費則必然大量廢棄,
這種發展史觀到了二十世紀後半葉,出現了很大的反省。
在福島縣的三島町,從1974年開始他們的(新)故鄉運動,
(PS:比臺灣文建會1994社區營造政策早了整整20年)
1981年提出生活工藝運動,82年提出有機農業運動,
84年提出健康營造,而1985年則發展地方榮耀感運動。
與所有鄉村一樣,三島町當時也面臨著過疏社會的處境。
1950年代八千多名人口,到了2000年時已銳減不到三千人,
留下來的是不會選擇去都市的老人家(佔48%),
於是三島町的社區策略就成為「如何讓高齡者成為社區營造的核心」。
三島町每家每戶都有高齡者,甚至是獨居老人,
「這不就是農村的面貌嗎?」宮崎教授放映著一張獨居老人的相片說著。
這些老人之中,有著用地方素材做成各式各樣杓子的職人,
光分享杓子可能就可以講很久很多(包括素材、彎度等等),
宮崎教授說:「每一支都要有非常豐富的生活智慧。」
這樣的三島町,在每年的12月至翌年3月都是一片白茫茫的雪國。
(ps: 於是我在筆記本中又記下了「楢山節考」四個字當標籤。)
自然條件相當嚴苛,但也有著春天綠之鄉的自然資源。
包括3-5月份的櫻花,6月春夏蒔禾時分的梯田風光,
那田坵蜿蜒的曲線,人類勞動的風情,「不是很美嗎?」
宮崎教授看著投影中的美麗三島町,濡沐之情溢於言表。
6-11月水稻熟成,9-10月收割,12月又進入大雪,一天一公尺高的掩埋。
季節分明,位於山村裡的三島町,森林資源豐富。
但可能大家不知道的是,日本85%的森林都是人造林,
相信人與林共生,使得三島町的町民很瞭解森林,與森林為友。
每個村民都可以說是「樹的博士」、「森林的博士」,
他們愛惜森林,相信落葉木過濾出來的水,是森林給的寶藏,
而研究室造訪時對於山泉水的驚嘆:
「啊,這樣的水才是真正的水!」給了當地居民一個榮耀感。
宮崎研究室進入了社區。
他們提出「地方資源的再發現」,宮崎教授說:
「不管去哪裡,居民帶著我們一起去做社區資源調查。」
他們提出「發現潛在的寶物」,
要居民與外來的工作團隊重新發現社區的寶藏。
於是他們保留了至今仍進行的「山神祈願」,
這是全日本僅存的生態山神祭典,其意義在於與山好好相處。
還有關於養蠶的祈願儀式,
就算已經看來「很不科學」,但年輕人還是決定要保留它。
不讓機械技術改變了手感的堅持,
三島町的人們認定用手製作自然素材的器物,
他的價值就是「生命體」對「生命體」的價值。
包括山菜的加工是一年四季的,
村民們還共同收割大豆,共同製作味增分送給大家(包括獨居者),
這都是形成社區共同體的小農實踐。
宮崎研究室提出「潛在的價值的再確認」,
透過社區巡禮,將發現的成果以發表的方式和社區分享。
於是,研究室花了10年的時間,和社區「搏感情」,
讓社區的想法不斷衝擊出來,「小小的夢想,小小的實踐」。
就這樣,「三島町生活工藝憲章」誕生,1981年,
透過討論會集結出10點關於「取之於生活、用之於生活」的規範,
不只是針對手工藝者,也建構了居民對於優質生活的指標。
在這個規範之下,三島町的生活工藝運動讓手工藝擺脫淪為便宜民俗貨的命運。
所謂自然素材的價值是:其價值是來自人的使用,
所以,自然素材的製品是越用越有味道、日積月累地慢慢散發其歷史光澤。
「要做真實的、不虛偽的東西,」宮崎老師曾經對貪省工時的居民大發雷霆過,
「我們怎麼可以欺騙顧客?!」
自然素材的價值更精細地說,就是「循環的價值」以及「在地的價值」,
宮崎教授說,自然素材是「對大自然的心情與美意」。
我的內心深受這句話的感動,久久不能自已......
▲三島町生活工藝憲章。翻攝於宮崎清教授於旗美社大公共論壇之放映簡報。
三島町的生活工藝品,包括稻稈製品、籐編製品等.......
居民成為一個白天去田裡(山裡)、晚上在家有自己的工作坊,
地方上也有自己的生活工藝展,也有生活工藝館的誕生,
其中生活工藝館以木頭製成,73%採用在地素材,使用在地技術,
沒有特別誰設計的,居民自己參與討論規劃,自己設計監造。
宮崎研究室是三島町社區營造的「關鍵第三者」,
成為一個串連,把居民的意見反映過來,把公部門的資源拉近來,
宮崎老師說:「第三者是很重要的,要非常堅持價值,
而且有哲學,讓價值貫串整個哲學。」
經過30年的交往,和宮崎研究室的團隊相互信任,
就算被研究室團隊「指正」,當時既使面子掛不住,也會接受。
「都是為了三島町好,」每個人都可以在這樣的共識下分工合作。
就在這樣的過程中,
三島町的老人家以自己的手藝自傲,
也讓「與自然共生」的生活模式延續下來。
------------------------
千葉大學宮崎清教授於2008.05.20為旗美社大公共論壇進行演說,
原題為「價值來自地方素材:日本三島町生活工藝運動」。
我還沒有機會造訪日本的三島町,參訪其著稱的「社區工藝運動」,
但周遭的幾位社造界朋友倒是對其案例相當熟稔。
引動者日本千葉大學宮崎研究室主持人宮崎清先生,溫文而儒雅,
曾感動過許多臺灣社區營造界的前輩與夥伴,我很好奇:
宮崎先生會如何描述這令人感動的山村社造呢?
宮崎教授在大雨滂沱中翩然來到小鎮,他的第一張投影片告訴了我們:
「三島町」是一個位於日本福島縣的內陸城鎮。
然後,他開始談著「宮崎研究室」的哲學以及作法......
和許多日本的鄉村一樣,都在線性的發展史觀中被認為落後。
這天講的故事剛好相反,是一個村民都非常有自己的鄉村:三島町。
傳統線性發展史觀中,認為經濟發展來自大量生產與大量消費,
然而大量生產亦即大量採取,大量消費則必然大量廢棄,
這種發展史觀到了二十世紀後半葉,出現了很大的反省。
在福島縣的三島町,從1974年開始他們的(新)故鄉運動,
(PS:比臺灣文建會1994社區營造政策早了整整20年)
1981年提出生活工藝運動,82年提出有機農業運動,
84年提出健康營造,而1985年則發展地方榮耀感運動。
與所有鄉村一樣,三島町當時也面臨著過疏社會的處境。
1950年代八千多名人口,到了2000年時已銳減不到三千人,
留下來的是不會選擇去都市的老人家(佔48%),
於是三島町的社區策略就成為「如何讓高齡者成為社區營造的核心」。
三島町每家每戶都有高齡者,甚至是獨居老人,
「這不就是農村的面貌嗎?」宮崎教授放映著一張獨居老人的相片說著。
這些老人之中,有著用地方素材做成各式各樣杓子的職人,
光分享杓子可能就可以講很久很多(包括素材、彎度等等),
宮崎教授說:「每一支都要有非常豐富的生活智慧。」
這樣的三島町,在每年的12月至翌年3月都是一片白茫茫的雪國。
(ps: 於是我在筆記本中又記下了「楢山節考」四個字當標籤。)
自然條件相當嚴苛,但也有著春天綠之鄉的自然資源。
包括3-5月份的櫻花,6月春夏蒔禾時分的梯田風光,
那田坵蜿蜒的曲線,人類勞動的風情,「不是很美嗎?」
宮崎教授看著投影中的美麗三島町,濡沐之情溢於言表。
6-11月水稻熟成,9-10月收割,12月又進入大雪,一天一公尺高的掩埋。
季節分明,位於山村裡的三島町,森林資源豐富。
但可能大家不知道的是,日本85%的森林都是人造林,
相信人與林共生,使得三島町的町民很瞭解森林,與森林為友。
每個村民都可以說是「樹的博士」、「森林的博士」,
他們愛惜森林,相信落葉木過濾出來的水,是森林給的寶藏,
而研究室造訪時對於山泉水的驚嘆:
「啊,這樣的水才是真正的水!」給了當地居民一個榮耀感。
宮崎研究室進入了社區。
他們提出「地方資源的再發現」,宮崎教授說:
「不管去哪裡,居民帶著我們一起去做社區資源調查。」
他們提出「發現潛在的寶物」,
要居民與外來的工作團隊重新發現社區的寶藏。
於是他們保留了至今仍進行的「山神祈願」,
這是全日本僅存的生態山神祭典,其意義在於與山好好相處。
還有關於養蠶的祈願儀式,
就算已經看來「很不科學」,但年輕人還是決定要保留它。
不讓機械技術改變了手感的堅持,
三島町的人們認定用手製作自然素材的器物,
他的價值就是「生命體」對「生命體」的價值。
包括山菜的加工是一年四季的,
村民們還共同收割大豆,共同製作味增分送給大家(包括獨居者),
這都是形成社區共同體的小農實踐。
宮崎研究室提出「潛在的價值的再確認」,
透過社區巡禮,將發現的成果以發表的方式和社區分享。
於是,研究室花了10年的時間,和社區「搏感情」,
讓社區的想法不斷衝擊出來,「小小的夢想,小小的實踐」。
就這樣,「三島町生活工藝憲章」誕生,1981年,
透過討論會集結出10點關於「取之於生活、用之於生活」的規範,
不只是針對手工藝者,也建構了居民對於優質生活的指標。
在這個規範之下,三島町的生活工藝運動讓手工藝擺脫淪為便宜民俗貨的命運。
所謂自然素材的價值是:其價值是來自人的使用,
所以,自然素材的製品是越用越有味道、日積月累地慢慢散發其歷史光澤。
「要做真實的、不虛偽的東西,」宮崎老師曾經對貪省工時的居民大發雷霆過,
「我們怎麼可以欺騙顧客?!」
自然素材的價值更精細地說,就是「循環的價值」以及「在地的價值」,
宮崎教授說,自然素材是「對大自然的心情與美意」。
我的內心深受這句話的感動,久久不能自已......
▲三島町生活工藝憲章。翻攝於宮崎清教授於旗美社大公共論壇之放映簡報。
三島町的生活工藝品,包括稻稈製品、籐編製品等.......
居民成為一個白天去田裡(山裡)、晚上在家有自己的工作坊,
地方上也有自己的生活工藝展,也有生活工藝館的誕生,
其中生活工藝館以木頭製成,73%採用在地素材,使用在地技術,
沒有特別誰設計的,居民自己參與討論規劃,自己設計監造。
宮崎研究室是三島町社區營造的「關鍵第三者」,
成為一個串連,把居民的意見反映過來,把公部門的資源拉近來,
宮崎老師說:「第三者是很重要的,要非常堅持價值,
而且有哲學,讓價值貫串整個哲學。」
經過30年的交往,和宮崎研究室的團隊相互信任,
就算被研究室團隊「指正」,當時既使面子掛不住,也會接受。
「都是為了三島町好,」每個人都可以在這樣的共識下分工合作。
就在這樣的過程中,
三島町的老人家以自己的手藝自傲,
也讓「與自然共生」的生活模式延續下來。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