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羅士翔(旗美社大志工)

禮拜六(3.13)來到「兵營」的時候,已經晚上八點多,緊鄰兵營入口的崗哨站以及「軍令如山」的標語,彷彿要提醒著我們軍隊裡的紀律森嚴,然而另一邊對應的標語則是「藝術似海」,這四個字打破令人有點難受的軍事氣息,讓我們看見藝術家運用軍事符號來顛覆軍營空間想像的企圖。一問之下,才知道這兩個標語都是藝術家在這「兵營」裡頭的裝置設計之一。我們沿著台階一步一步走,苦苓樹下的草席,幾盞小燭火充當照明,這是我們今夜用餐的所在,幾道簡單的菜與餐後的小茶會,這是朝倉與妙妙特地為我們「先遣部隊」準備的一餐。

 

也許是朝倉溫柔的氣質、也許是我第一次在夜空裡的苦苓樹下喫茶談天、也許是那碗出人意料美味的豆枝羹,我總覺得這晚格外迷人,回憶起到社大的雲林進修課程,立刻浮現我腦海中的不是我們一石一泥打造的土角厝,而是前一晚的苦苓樹下,現在我似乎還聞的到那晚小蠟燭燃燒所傳出來的香味。


 

苦苓樹下燭火旁

鴻俊、小貞、二小姐跟我都算是第一次來到「兵營」,可說是第一次接觸朝倉與妙妙,聽著兩人聊這個兵營的前世今生,也聊到我們明日即將接著打造的土角厝。這一晚雖然迷人,不過我們此行不只是來赴這場夜空苦苓樹旁的約會,此行實際進修的主要課程是隔日的土角厝。

 

禮拜日(3.14)與北門社大伙伴碰面後,我們開始進行半天的土角厝打造過程,雖然說是「造屋工程」,但我們並不是全體人員「只」作造屋的勞動,在朝倉的分組下,我們有負責清掃環境,讓等會的勞動更舒適的環境美化組;負責調配製作黏土所需的糯米水與黑糖水,以及眾人午餐的廚房組;出隊前往他處搬運一卡車土回來的搬土組。雖然是分組勞動,但我們並不是茫茫然的工作,分組進行下,每組有著各自要負責之處,也都有各自所能體驗的自然環境,同時也是為了餐後的土角厝而相互協力。只可惜我雖然吃進了廚房組為我們煮出的美食,但我還是不會在野外辨識出我們可以食用的野菜。

 

吃飽後,我們便開始進行「卡粗重」的工作,我們先將經過挑選過的土與調配好的糯米黑糖水加上石灰,一剷一剷的把土壤和成可以用來砌牆的「黏土」,隨後我們便開始利用這些黏土以及鵝卵石,一石一泥地鋪出一片牆,大大小小的石子組成土角厝的基石,而黏土則是讓石頭得以固定住,等待黏土乾了之後,我們所堆砌石頭便可穩固。礙於時間以及黏土的有限,我們只先排出一層半的高度,接下來就要靠後續到大地之屋的朋友們繼續完成。這活動不僅是同日參與的伙伴們的協力,也是所有來到「兵營」勞動的朋友所合作打造的。


大家共同一剷一剷的混土

大地之屋從無到有,無法預計需要多少時間,然而大地之屋的建造過程並不只是要讓大地之屋「立基」在兵營裡,經過朝倉對於「兵營」的解說,可知當地主管機關隨時可能要進駐接管這塊地方,屆時無論大地之屋的完成度如何,都可能告終。如此一來,這個藝術造屋行動不就是失敗了嗎?!「失敗?」朝倉與妙妙並不會如此認為,反而認為這個藝術造屋行動是大地之屋「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一切又歸於大地的完整經過,即便最終大地之屋被公權力破壞,破壞的過程也同樣是這個藝術行動的一部份。經過這樣的說明,我們又再度見識到藝術家的浪漫,然而在這浪漫的背後,是藝術家懷抱著對於自然的愛好、對製作傳統土角厝的堅持以及對創作的豐富想像。

 

我想我們這趟進修課程,最要緊的便是這段大家共同感受自然環境,體驗團隊合作運用天然資源創作,學習古人徒手建造土磚屋的過程吧!雖然我幾度做到汗水直落、心神放空,但結束時看著我們完成的部分,心中還是感到有點可惜沒辦法完整參與大地之屋的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到雲林時,先入宿於老街旁的「福興宮」香客大樓,夜晚小妹、二小姐跟我還睡不著便在廟裡頭四處閒逛,這時廟宇早已關上大門,平時香火鼎盛的福興宮也有如此閑靜的時刻,算是發現了老廟宇的另一種景致。


夜晚的福興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旗美社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