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言﹞
拜小非來訪談的機會所賜,最近這幾天對於美濃的一些人又有了更多的瞭解與認識,小非說會將她所整理的東西寄給大家,但是個人還是想將所聽到的、有所感觸的部份做一個簡單的記錄。

﹝訪問陳秀德先生﹞
三月九日這一天的十點四十分,我來到美濃農會,小非與正揚、淑華已經在簡報室做準備了。今天台肥公司在三樓辦理講習會,鍾股長正在忙,因此安排了21年次的老農民陳秀得先生接受訪談,陳阿伯普通話不靈光,因此訪談以客家話進行,我再轉成普通話給小非、淑華知道,又因為對於陳阿伯的一些工作內容不是很清楚,因此弄清一些事情也花了相當長的時間,這是語言和生活經歷的隔代差異所致。

陳秀得先生為人溫和,是一位優秀的農民,家裡掛有「優秀、示範農家」的牌匾,只要是國家推動的政策,他都是先行者,因此陪同一起接受訪談的農會職員張先生說:陳先生很熱心,我們要推廣什麼事情都會找他。配合農會良質米的推動,農會推薦了十位優秀的農民,在今年成立了第一個產銷班,七十四歲的陳秀得先生因為有育種的技術而受到青睞。

一開始,陳秀得先生說:我都自己留穀種。我們對於這件事情多少有點驚訝,事情是這樣的,水稻的苗都來自秧苗場,而在秧苗場拿到種子之前,必須先經過嚴謹的實驗過程,知道這個稻種好不好,會不會很多「雜種」,因此須要陳先生先來試驗,並為大家培育好的稻種。

從台中農試所取得稻種,一分田約須10公斤的種子,一分地可以割700斤穀,農試所再以1公斤30元的價格將種子買回,陳先生從事這項產業已有30多年之久,師承龍肚鍾德森先生﹝已歿﹞,過去,這些稻種提供給鄰近路竹、大寮等地區來種植,但隨著時代變牽、水稻產業沒落、面積縮減,育種的產業從過去20多戶逐漸減少到10多戶,4、5戶到現在只剩下陳先生一戶繼續從事,育種的過程相當嚴謹,割稻機初次割下的穀要丟掉,袋子要用新的,怕雜到其它農藥、肥料,而種子發芽率需達87%以上才算合格通過,目前他被分配到四分地育種,其他則用來種糧食用的稻子。

從國校畢業即開始耕田的陳秀得先生,自己的地有六分,加上外出的兄弟的地,目前耕地佔一甲多,平常是怎麼種稻子呢?他說,三冬禾要灑三次藥,前面兩次是「預防」稻熱病而灑,出禾整齊了還要再灑一次,讓稻子看起來比較「金頭」﹝客家話:亮麗﹞,收割前20天即停止噴藥。

問到農藥、化肥推行前用什麼方式種稻?他說:小時候就開始用化肥、農藥了,但是和老農民不一樣,他對有機保持開放的態度「朱理事長有鼓勵我種」,但是聽說要養鴨子除蟲除草,年紀大了實在作不來,「如果後生加20歲就可以試看啊」。問到其他農民的接受度,阿伯說:「不簡單喔」。

說到農藥中毒的情況,阿伯說以前用來噴「ㄍㄟ」﹝是二化螟蟲嗎?待查﹞是用粉狀的農藥,農民沒有戴口罩、穿鞋,經常聽到腳腫起來、爛掉的,但是蟲也噴不死,後來農藥改良技術精進,變得「蓋有效果」,就不需要常常噴了,中毒的事情也不常聽到了。

七十五歲的高齡,走路看起來腳氣不太好,但阿伯似乎沒考慮未來的六分多地該怎麼辦,他說,要年輕人回來接不太可能了,兩個兒子,大的在國際機場,小的在高雄的電台,如果兒子「退休了要管理也好,不管理也隨他們」,目前小的假日還會回來幫農,比較可能接手管理。會不會擔心種不到來吃?阿伯說:「有志願就耕得到吃,種田現下蓋單純了」,這是指機械化已經讓農民很輕鬆了,但是要把稻子種好,最重要的還是:「對禾仔要有熱忱」才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旗美社大 的頭像
    旗美社大

    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

    旗美社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