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上社區涼亭望去,最遠可看到十張犁和杉林市區。
歷經莫拉克風災的小份尾,又稱做新和社區,位於高雄縣杉林鄉新庄村內,而新庄村落的由來,則可追溯至清代乾隆年間,由林爽文事件的殘將司馬裘所建立,村裡的交通要道:司馬路,即台21線新莊村段,更是因此而命名之。由於相對於整個新莊村,此社區所佔的部份極小,且就位居村落的尾巴,所以得名「小份尾」,直到最近幾年來,居民在認同自己仍屬於新莊村的一部份,且更希望村內之河洛、客家、外省及原住民等的各路族群可以和氣同處,所以又有了一個「新和社區」的新名字。
儘管在此次莫拉克風災的創傷上,小份尾的受災程度相對輕微,但土石流還是曾威脅著社區後山內的十多戶人家,甚至有一戶人家亦被迫遷入慈濟大愛屋,同時也造成了當地農作物嚴重的損失。災後,面對社區內許多遭風災毀壞的閒置空間,擔任新和社區發展協會的總幹事 陳舉琇 女士,開始構思重建的社區藍圖,但卻又礙於社區年齡層偏高,青壯人口外流的比例十分驚人,社區內像50多歲的舉琇姐,不僅在分類上被歸為年輕之列,同時在數量上也更寥寥無幾,於是才提出重建社區人力支持的計畫,希望能對社區重建有所助益。新和社區環山面河、民風純樸,仍保有舊農村社會互助團結的風氣,舉琇姐說:「只要社區內的人家遇有喪事,其他居民就會不約而同地主動前往協助」,「家屬甚至不必擔心喪禮儀式該如何進行,只需告知親朋好友名錄,幫忙的居民就會打理妥善」,這種「整個社區動起來辦一戶人家之喪」的互助精神,在「各人自掃門前雪」的現代社會,誠屬少見,而社區獨具濃郁的人情味,也格外令人嚮往。
新和社區親切的總幹事舉琇姐。
災後的291天,在千頭萬緒中穩定重建的各社區,也漸漸感受到汛期來臨的威力。只是,各社區的重建樣態相當多元,而災難發生初期,主流媒體所主導的資訊傳播,使得政府及大型慈善團體認定了,只有傷亡數字駭人聽聞的村落才有災民,讓同樣是受災區、但人員傷亡低的社區獨自蹴行。或許也正因不是指標的受災對象,人口組成都是移民的新和社區,在未有許多外界援助資源的情況下,反倒延續了災前的團結景象,默默慢慢地進行災後的重建,從土石流沖毀道路的復健、農損的清點,到社區空間的整理,舉琇姐說:「只要安排好,一聲吆喝下,社區就會有人來幫忙!」。從我們在社區內的走訪亦可窺出居民十分關心社區事務,當我們迎路遇見下田返家的居民,他們就會提高嗓門大聲說:「這些是你的兒子們喔!」,舉琇姐解釋:「只要比較年輕的跟我走在一起,居民就會故意這樣問」,而當路過一眼就可辨識的外來別墅住戶時,筆者順口問了一下是否有互動,舉琇姐說:「這裡的人,即使外來人不出來,我們居民也會去相找」,可見在居民的意識裡存在著相當強烈的社區領域感。
以葫蘆為主題的社區彩繪牆面。
總人口數有700多人的新和社區,目前實際住下來約500人左右,主要是以嘉義、彰化的閩南移民居多,也有一些來自內門,偏高年齡層的需求也讓社區開辦了老人日托的業務。此行,除了觀察到眾多社區需要推動的重建事務外,我們也瞥見了在重建過程裡十分關鍵的居民社區意識,連一家人辦喪事都可以整個社區動起來共同協助,這種一心齊力的互助精神,實在是社區最有價值的資源。最後,筆者認為那怕小份量、排行尾,其實像小份尾這樣的社區意識更應該被各界聚焦,成為此次風災重建的關鍵指標。
就讀國立嘉義大學美術系的社區年輕人回鄉所做的社區彩繪。
約莫早上9:30,辛苦的農家們已採收完荔枝,準備回家挑選分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