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支持農業的實踐與問題:農夫市集
國立中興大學生物產業推廣暨經營學系 董時叡
目前,同樣位居台中市的「合樸農學市集」以及「興大有機農夫市集」,應該算是台灣農夫市集經營的代表,以下僅就個人在參與興大有機農夫市集經營的經驗,就目前遭遇的問題和未來發展,提出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 什麼是農夫市集?
農夫市集簡單的說,就是固定時間、固定地點,由農民親自販售的經營方式。它一般有幾個特色:1.產品是新鮮、自然和在地生產:減少長期運輸失去新鮮度、包裝過度失去自然感;2.產品多樣但少量:農民提供許多量少而平常不會供應市場的農產品,攤位中多樣的產品,讓購物成為一種尋寶般的樂趣;3.消費者和農民直接對話:經由溝通,雙方能建立朋友關係,促進信任,使消費者安心,農民成為快樂的農夫。而由於直接販售可減少中間商剝削,也可增加農民的收入。
二、 興大有機農夫市集在做什麼?
「興大有機農夫市集」從2007年九月一日開始每週六早上八點至中午,固定在中興大學校園內推行,目前維持約30 個經正式驗證通過的有機農場參與,每週有約20個固定帳棚攤位(因產期調節配合,許多攤位是由兩個農場共同分攤),每個攤位每個月繳交1000元給學校作為租金,並繳交一定比例的收入做為公基金,以維持市集的行政管理運作。市集之運作和策略決定,由參與農民選出的「自治委員會」討論並與學校協商後決定,交由一位專業經理人負責執行,同時也讓學生以義工或工讀生的方式,在市集中學習行銷規劃、客戶服務,以及農場經營的知識。
市集販售之產品以生鮮、有正式驗證標章的農產品為主,容許少數的初級加工品(僅以加糖、加鹽、日曬等初步處理),目前以蔬菜攤位最多,依次為水果、茶業以及稻米。由於產品多樣性仍不足,此一市集也邀請原住民權益促進團體、婦女成長團體、精神障礙關懷團體等以義賣手工藝品的方式,一方面幫一些亟需關懷的族群籌募一些經費,另一方面也讓農夫市集產品更多元。
另外,為了推廣健康飲食和有機農業的概念,我們邀請MOA、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等有機相關公益團體,定期或不定期提供各種有機、健康資訊和服務,讓社區居民有深入認識有機農業的機會;另外一方面也以中部地區的專家為主,邀請了各類演講者,在市集的日子,同步進行知識的交流,希望到市集逛或購買農產品的社區居民,也能有機會接受豐盛的心靈饗宴。在2007年一共舉辦了十場講座,每場平均參加人數約160人,今年擴大舉行,共規劃了21場的講座,講題涵蓋飲食、養生保健和運動議題(詳情請參見市集網站:http://organic.nchu.edu.tw/),而且嘗試以招募會員制的方式,希望建立穩定的市集消費者組織。
三、 誰是農夫市集的受惠者?
農夫市集的經營方式,讓中興大學、農民和消費者都受益很多。中興大學因市集的經營,建立與社區居民的良好互動平台,提升學校形象;對於小農來說,不僅可以減少中間商的價差損失,增加農家的收入,更可以提升農民的交際能力和自信,同時對於農民的交際應對,以及解說服務能力,是一個很好的訓練場合。2007年底一項對參與市集農民的調查,農民的收入因參與市集經營,平均至少增加兩成,同時農民的信心和與消費者對話服務的能力,也大為提升。而對於住在學校附近的消費者而言,此一市集提供新鮮、可信賴的有機農產品,加上健康相關議題講座的洗禮,對於身心健康有許多助益。
「興大有機農夫市集」運作的這九個月,其實讓我們歷練了很多經營有機事業的辛苦,但是也學習了很多;有許多人看衰這項嘗試,但是有更多的人給我們各方面的支持;我們面臨了人力、財力、物力極度匱乏的狀況,也遭遇很多的挑戰。
四、 農夫市集經營的挑戰是什麼?
讓參與農民建立信心和積極參與是第一個挑戰,我們首先須說服農民親自來賣,而且每週都來,還規定要穿制服,親自搭帳篷,以及市集結束後必須參與工作檢討會等,這些要求對平時只在農場工作的農民形成一種壓力。農夫市集所以特別冠上「農夫」一詞,就是強調在這個銷售場中,農民是長期親自在市集現場做解說和販售的工作,和消費大眾做面對面接觸,農民扮演的除了生產者,也是銷售服務者和教育解說員的工作,可說十八般武藝都要會。
而冠上了「有機」之名,其實讓市集籌畫變得很複雜。我們不能如坊間一些商店或攤販隨便冠上「有機」之名就賣;而為了面對消費者對有機產品不信任的問題,我們必須配合立法院通過的「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之規定,任何未經正式驗證的有機產品,都不能以有機之名販售。這一個堅持,其實也讓我們陷入兩難的胡同。依據目前驗證制度,其實只有生鮮的農產品、茶、米等才是法律上認定的有機農產品,因此現在市面上標榜的有機醋、有機酵素、有機畜產品和各種冠上有機之精緻加工品,依法都無法在市集中擺售。這一個自我設限,讓我們的市集販售產品單純化,但也失去了多樣化,很多有機農場因此卻步了。
其實,目前一般有機農產品銷售遇到的問題,也大多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例如對於真假有機的質疑和不信任,以及有機農產品價格偏高的問題,一直讓這個市集紛擾不已。雖然嚴格規定驗證標籤的張貼,農委會也不定期抽檢市集產品,消費者之質疑仍是一直不斷;緣於消費者的抱怨,固然許多農友調降了價格,但部分產品因農民的堅持,價格仍是居高不下,只能以會員制打折、發行折價劵和特價品促銷的方式進行補救,但這樣的方式,卻也遭到同業競爭者的不滿,可說是目前經營上的棘手問題。
另外,此一農夫市集的經營,其實也面臨其他的挑戰(如缺乏非營利組織之支援和志義工投入,市集之活動力不足;以及招募農場不易,市集場地不容易再擴充等),都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結語:有機農夫市集有明天嗎?
總而言之,有機農夫市集之經營,雖然在國內尚在起步階段,卻應該是未來國內總而言 總而言之,有機農夫市集之經營,雖然在國內尚在起步階段,卻應該是未來國內考量小規模有機農場生存空間時,應該嘗試的方向。但是,農夫市集的農產品銷售方式有明天嗎?農夫市集的經驗能夠移植嗎?這是很多人提出的疑問。就目前正在經營的「合樸農學市集」以及「興大有機農夫市集」營運情況而言,雖然經營方式有許多不同,也各有不同的發展模式,但兩者都算是度過了可能夭折的階段,證明農夫市集的經營形式,在台灣是可行的,而且對農民、消費者和社區,在健康和環保的貢獻上都有所助益,對於台灣有機農業的發展,也提供一些經驗的參考。
如果在台中市這個台灣第三大都市,同時有兩家農夫市集而且都能繼續成長,這樣的農產品通路和經營模式,沒有理由不能在其他城市複製生根。但是這兩個市集能有今天的成果,主導者堅持理念和維持熱忱,是很重要的因素,市集的經營需要長時間、密集的人力物力投入,以及許多人無私的奉獻,只要不計個人利益,堅持有機農業原則,才能使市集順利運作,如果純粹以商業性思考來經營,可能就不易成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