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慢食與美食 徐仲

    自從我畢業於由慢食組織(Slow Food)設立的美食科技大學University of Gastronomic Science)後,每次遇到與慢食有關的議題,身邊朋友總喜歡拱我做評鑑。有回和朋友到金山洗溫泉,其中一家溫泉會館號稱內設有慢食餐廳,朋友便要我看看餐廳是否符合「慢食」的精神。我隨手一翻菜單,瞄了兩眼後,便給予肯定的答案:「這是家百分百的慢食餐廳。」

       「喂,就算唬弄人也要專業,專業啊。吃都還沒吃就下判斷,肚子餓就說一聲嘛!」他一邊搖著食指,一臉不以為然的表情。

        我慢條斯裡地啜著茶水回答:「誰說慢食等於美食的?慢食指的是對於食物的理解度,希望由食物來了解當地文化的精神。這家餐廳菜單上,不只標明了食材的產地,連農人的資料都交代清楚,還加上一些文化的描述,這就是慢食餐廳的精神呀!」

       這些話可不是我瞎掰的,有次參與慢食創辦人卡羅.佩屈尼(Carol Petrini)的座談會,他便大聲呼籲:「當我們邀請朋友成為慢食會員時,請明確的告訴他們,慢食協會是屬於地方飲食文化工作者的天地。」

           自從他於1986年創辦慢食協會以來,強調「由食物入手保護當地傳統文化」的觀念,到目前為止一共一百二十多個國家響應這項活動,台灣也不例外。這幾年,在時尚及飲食雜誌的鼓吹下,「慢食」兩字漸漸成為一股流行風潮,甚至成為一種生活顯學。相對來說,產生的誤會也不少。

         比如許多人會想知道:慢食是鼓勵慢慢吃東西嗎?」

        有位在新竹科學園區工作的朋友,便曾打趣般地向我提議,要我去鼓吹他們公司高層加入慢食協會,看看這樣有沒有辦法改善午餐只有半小時的規定。對於這點,我只能遺憾地拍拍他的肩膀說:「孩子,慢食不是這樣搞地,那都是翻譯惹的禍啦!」

        慢食的英文為Slow Food,並非Slow Eat。就我個人的理解,當初卡羅.佩屈尼創辦慢食協會時,是希望提供另一種不同於速食(Fast Food)產業的思考方式。

        目前大部分的速食產業,講求的是口味的一致性,盡可能讓每一家分店的食物品質皆維持一樣。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自生產線進行變革。以雞肉為例,由雞隻的品種到飼養方式,都有一定的流程規劃。與願意配合速食財團的農人相比,堅持飼養地方性雞種的農人,在銷售方面較沒保障,再加上全球化的影響,生長快速,能夠增近獲益的品種容易被財團挑選,長久下來,造成原本多元的雞隻品種漸趨於單一,甚至讓許多生長較慢或利潤回收不易的品種,因沒有人願意花成本飼養而漸漸消失。如果再深入討論,還可以談到生長激素的濫用、基因食物的影響、化學農藥的毒害等等多個議題。

        可以這樣說,慢食活動的興起,除了為小農戶找尋另一個表現自己的管道外,亦讓我們面對一個嚴肅的問題:「當國家自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我們的收入增加後,有多少記憶中的老味道,已經不存在了呢?」

        話說回來,所謂的老味道就是一種值得花時間來追尋、去保存的美味嗎?

        談到美味,這個答案就複雜了,當然不是肯定,也不會是否定。套一句老義朋友的俏皮話:「天下最好的味道就是媽媽的菜,不過我阿母不是你娘親,熟歸熟,別想來挑剃我的品味,我也不會去批評你的品味!」

        這個說法令許多朋友困惑,尤其是那些加入慢食協會是爲了獲取更多美食情報的人。有位朋友到義大利找我時,帶著抱怨地問:「如果東西不一定好吃,就可以解釋為何會被淘汰,那我們幹嗎要浪費時間去保護?」

        當時,我把這問題丟給在慢食協會工作的朋友,他倒是聳聳肩說:「美不美味太難界定了,這樣吧,看他喜歡吃哪種食材,我這邊有些推薦資料,請他自己找時間去評鑑評鑑,看值不值得…。」他一邊說著,一邊開出一長串的書單。

        必須承認,慢食協會在推廣自己的理念上很有一套,當你在好奇心的作祟下,花了錢買了這些慢食協會推薦的食材後,無形中也支持了參與協會的小農戶,使這項食材得以繼續生產,甚至帶動農村周圍的觀光產業,讓地方文化可以推廣及延續。

        後來在與其他國家的慢食會員聊天中,我們皆同意,義大利的慢食協會,很成功地在收集資料的基礎下進行飲食教育,讓自己的文化推廣到各處。比如以葡萄酒為例,慢食協會除了在義大利多個區域舉辦酒展,還出版了「義大利釀酒葡萄品種百科」、「各式葡萄栽培要點」、「義大利葡萄酒文化」、「知名釀酒人傳記」以及每年皆出版的「義大利葡萄酒評鑑」等等。由稀有品種到小農夫傳記,由傳統釀造到最新技巧,不論深度廣度都兼顧。除此之外,其他諸如火腿、起司、橄欖油等也出版了各式書籍,還有月刊式的慢食雜誌、一些百年前的食譜、支持小農的小雜貨店目錄等等數十本資訊書。另外,還有一本慢食餐廳導遊書(Osterie Locande D’ Italia)。只要餐廳採用當地食材,供應傳統地方料理,價錢屬於平民級的,慢食協會便會將之納入書籍,讓想到當地觀光的遊客,能藉由與餐廳交流,了解當地的產物與文化。所謂美食家養成有三部曲:在談烹飪前先談食材,食材前先談產業,產業前先知道文化起源。透過慢食協會這種有系統的誘導,讓你對食物的品味,被逐步地「義大利化」,更準確的說,是「慢食化」。慢食協會這種有系統的誘導,讓你對食物的品味,被逐步地「義大利化」,更準確的說,是「慢食化」。

        我不禁思考,我們該如何借鏡,才能經由飲食來推展台灣傳統的文化呢?

        「依你的說法,品味是可以透過有計畫的誘導來培養的,因此對於支持慢食主義就可以享受美食的想法,是能透過飲食教育來完成的囉!」朋友撇撇嘴表示,台灣在許多先天條件上,無法和義大利相比,拿兩邊來對照太不實在了。

        「義大利佬每天吃得好穿得好,生活優閒,古蹟處處,一頓晚餐可以吃個四小時。如果我能端了個紅酒杯,躺在十五世紀的古堡庭園內,享受農家奶奶特別調理的傳統料理,那你別說改我的品味,要我改名字都成。」他是這樣說的。

        我將這個問題丟給了朋友巴烏羅(Paulo),他是慢食的堅定信仰者,也是美食科技大學的高層人士,只見他自背包中拿出一個三明治說:「唉,你朋友講的那些是電影情節,我們的生活哪可能那樣好。比如我今天的工作一堆,午餐時間只有半小時吃這一塊三明治,雖然我沒辦法改善外在的環境,但是,還是要有所堅持,絕對符合慢食對食物的要求:GoodClean and Fair Food。」

        他剝開三明治,指著內裡說:「這麵包是昨天做出的,來自於我家附近的烘培坊。生菜、洋蔥和番茄是來自附近的農夫市場,帕瑪火腿(Prosciutto di Parma)埃米利亞-羅曼尼亞(Emilia Romagna)區的地方美味。所有的食物,我都知道是哪裡來的,這讓我很安心,重點是,我覺得這三明治美味極了,這就夠了,不是嗎!」

        他咬下一口三明治補充道:「慢食不是挑食,只是種態度,其實是很簡單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旗美社大 的頭像
    旗美社大

    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

    旗美社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