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田野中田野

引言---

         跟老農夫約了時間,一早去他的田裡,這是我在農村裡,最頻繁的生活行程。一開始,我也是頭戴斗笠、身穿手袖,跟著老人家的腳步,裝模作樣地在田埂上挲草;漸漸地,跟田地熟悉了,我跟老人家兩個人,常常是越挲越遠,他挲到靠近芭樂園的那一邊,我挲到檳榔樹下這一頭,等到轉擺的時候,再一起坐在田唇喝舒跑。

       或許我的標準比較高,也或許,專業理論不夠紮實,可是,我一直認為,田野工作的主要場景,應該是「在」田野裡的。在田裡做什麼?站著看、坐著問?還是蹲下來一起綁雞毛?抑或是捲起褲管穿上雨鞋跟著下田?情況因人而異,沒什麼標準答案,但是,疑問和答案總是可以在「跟著做」的過程中,自然浮現,就像田水可以映出天空的藍和雲團的白一般,那麼自然而然。

       「跟著做」,我看到的風景,最接近農人的眼底,因為我找到,跟他一樣的「生活角度」。「跟著做」,我才得以理解雙腳踩下田,氣泡紛紛從土壤裡冒出來的簡單幸福,還有在大太陽底下,肩膀腦勺後背炙烈灼熱而額頭胸前腹部猛冒汗的大汗披身,又是怎麼回事,然後,到了收成季節,一車車的稻穀送進農會倉庫,農民手上的一紙記錄,是怎麼樣地說明著這一季的收成,是如何豐滿而又如此廉價。這一切,是我「跟著做」才猛然發覺的真相。

       可是,這就是田野嗎?不是的,經過了「熱」的洗禮後,該要慢慢地練習「冷」下來。夜裡,蟲聲陪伴下,我坐在工作桌前,一再倒帶閱讀白天拍攝的畫面,把隨手記錄的紙條字跡輸入電腦,趕緊打電話問專家農人口中的「鉀鋰」或「板缺」到底是什麼,想想中午跟老農一起吃飯的對話,然後再斟酌修正隔天見面要提問的內容。把白天的高溫和汗水保持住,用冷靜的分類和系統化,一點一滴彙整出農村的現象和我的觀點,一天一夜、日復一日地這樣生活著,這是一種田野方式,也是我能力所及的。


       跟農人們不一樣,我的收成,已經排好檔期什麼時候該播放就要產出,我的收入,每個月都可以固定順利匯進戶頭,擺著所謂都市俗的姿態,我也曾反來覆去地想過,如果只是這樣,我不需要每天都累得有如狗喘,何苦曬得越來越黑、吃得越來越壯,更讓人焦慮的是,台北辦公室的變化,我總是最後一個才聽說。難道,農村與城市的距離,真的那麼大嗎?我的確惶恐,我對自己的理解和對現實的掌握,真能支撐起生活的自信和工作的專業嗎?試想,農村是城市的前身、城市是農村的延伸,而現在的農村除了食物供給之外,還提供休閒觀光甚至買賣投資的功能,可是為什麼農村的價值與農人的思考,卻顯得那麼微不足道?


       這些疑問一直都在。窗外的青蛙,又在求偶了,夏夜微風,輕輕地吹進房內,我想起三十年前的溪畔童年,田埂上爸爸和我的笑聲,還有在前些年農民抗議場合上,農人們央求政府和媒體為農村發聲的吶喊。客家人有句俗諺:人腳有皮(肥),皮與肥發音同,意思是,農夫的腳印是田地裡最好的肥料,另外也有不要狗眼看人低的勸世警語,用這句話來解釋田野工作,強調的還是,在田野中田野,管它最後形式是報導、論文還是結案報告,最重要的,這是一連串分享與創造的過程。

  提綱---

一、什麼是田野?(以社區農業為視野)

1.生產的區域(農業-各種尺度的理解:面積、經緯、地形或作物 


2.
生活的場景(農民-獨特性與集體性:在地的獨特、區域的文化現象

 3.生態的環境(農村-各種生命狀態的戰爭與和平:價值的再現和重建

 

二、為什麼要田野?


1.
目的與形式:
 

(1)學術的(報告或論文)

 (2)傳播的(報導)

 (3)社造的(社區規劃)

 (4)運動的(價值觀傳遞與經驗累積)

  2.精神:尊重、分享與平等 


 
三、如何田野?(實作、觀察、訪談)

1.對照的可能性 
(歷史文件、背景資料、參考書、音樂繪畫、聽話的朋友)

2.隨便走走 
(時常出現;外來種與多樣性的差別;最好有相機,視覺動物必備工具)

3.好奇心找問題 (笑容說話之嘴巴很重要;先讓別人認識之有禮貌更重要)

4.別急著記錄,如常實作 (放慢腳步,先聽多聞仔細看)

5.我的田野地圖 (巡田埂、沿水路、找朋友,農村生活動線和偶爾的冒險)

6..想問和想說的 (問題意識的琢磨)

7.老實寫下來 
(觀察訪談備忘錄:如實的5W1H,客觀環境與主觀感受,靈光乍現

8.一修再修、主題和過程的辯證 (現象的聚焦,時空與生命)

9.兩點一覺辯證法 (重點、觀點與自覺)

10.最好的朋友-不確定,最好的老師-初衷就是方向感

11.泡壺好茶來回甘 (日做夜想之間)

12.廣納評論擦亮鏡子 (誠實、勇氣與學習)

13.從不吝分享到各種可能 (田野成果的回饋)

14.工作?生活態度?

簡介---

李慧宜,新竹人。一九九四年,東吳大學政治系畢業,曾擔任台灣人權促進會文宣部主任、工研院工安衛中心計畫管理、立法院法案助理。西元兩千年起從事記者工作,主跑路線包含政治、族群文化、環境生態與農業發展。現任職公共電視新聞節目【我們的島】資深記者。

個人部落格:http://blog.roodo.com/finimay/

歷年重要作品:

2002年-2004年【糖廠邊的客家村系列報導-花蓮光復大和村】

2005年【少數中的少數-(印尼客、唐山客、中國客籍新娘)】系列報導

2005年【穿越時空看佳冬】系列報導(入圍2006年第一屆客家新聞獎)

2005年【好客戲】音樂專輯(任職協力製作人)(第十七屆金曲獎最佳客語專輯)

2005年【被遺忘的國寶~樂生黑手那卡西】音樂專輯攝影

2006年【美濃.美農系列報導】-農村轉型的可能性

2006年【花蓮無毒農業】系列報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旗美社大 的頭像
    旗美社大

    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

    旗美社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