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社區支持農業在中國柳州的這一小步

文/洪馨蘭 lanerbox@hotmail.com

首刊於「青芽兒」雙月刊200612月號
香港瀚海沙健康農業網站等轉載 http://www.desert.org.cn/csa/wz_25.htm

在中國的城鄉關係中,城市偶爾會以「社區」的概念稱呼之,指稱的是一個人為所建造出來的居住或商業中心,與以「自然屯/自然村」為主的鄉民社會形成一個「消費」和「生產」的兩端。「社區支持農業」是一個很新穎的支持計畫,它的核心理念就是消費者支持生產者的一個搭橋主題。

2005年11月初,香港「社區伙伴」(Partnerships Community Development,簡稱PCD)從中國廣西南寧市出發,前往離市區3個小時又40分鐘高速公路車程以外的柳州市,造訪三個「愛農協會」的成員,以及他們以「社區支持農業」理念所推展的具體工作。「社區伙伴」是一個在香港註冊的非政府組織,基本上它並沒有特定的宗教或政治背景,屬於「香港嘉道理基金會」所運作的行動機構。目前在香港辦公室的工作人員約有十人上下,組織成員中很重要的一個工作項目即是「課題組」,依照雲南、貴州、廣西、廣東、四川等西南地區進行社區扶貧計畫。根據「社區伙伴」的總幹事說,過去他們的工作項目集中在扶貧與扶植鄉村發展,這三年嘗試關於永續農業與鄉村建設等議題。因此,他們的課題組非常用心地找尋在中國西南地區的合作機構與單位,先從調查研究開始,希望能將扶助的基金放在最能有影響力的課題重點。

「社區伙伴」聽說,在柳江市的「愛農協會」自動自發地照著「社區支持農業」的理念,租屋成立一個城鄉互動的據點。於是貴州課題組璇璇、城鄉課題組文嫦、廣西課題組顧問朱明,加上我一行四人,這一天打早搭7:40南寧埌東直達柳州市的長途巴士,前往拜訪他們。

柳州市的城鎮經驗

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首府南寧市是一個「發展」非常迅速的西南內陸城市,機場航班和中國各大都市對飛。大型的房產及工業區招商看板,從南寧機場一路躍入眼中;到了柳州市區時,醒目的紅色大字「一切為了投資者」,赤裸貼近地呈現了這個城市的性格。

巴士一離開埌東車站後,隨即駛上南寧往柳州的高速公路。喀斯特地形(石灰岩地形)的溶岩丘陵,在車窗外起伏展開。丘陵山壑間的地景多是鄉野草地,聚落甚少。一直要到接近柳江市時,才開始出現一座座的機械工業廠區。柳江市是柳州的交通樞紐,河運發達,過去是木材的集散中心,歷史上最有名的地方行業是「棺材業」,柳州木所裁製的壽棺各地聞名。不過,現在的柳江是一個以製造業為發展重點的新興工業區,「政府很重視這裡的城市建設,主要是以工程機械和汽車工業為主,」開著租來的箱型車到柳州汽車總站接我們的年輕人這樣介紹著,他們分別彭輝(在公家的家畜屠宰場工作)和駱澤紅(民營廣告公司企畫),「所以,每天上下班的時候,空氣污染很嚴重的。」坐在前座的彭輝為我們說明。駱澤紅和彭輝是在周錦章(民營廣告公司企畫)的邀集下,利用業餘時間投入社區支持農業的工作,而且以積極的作為變成了農民的好朋友。

周錦章是他們之中最早注意到農民需求的人。獨身的他,除了上班時間之外,幾乎就是在研讀社區支持農業的相關資料與構思活動,他花了非常多的心力在規劃自然農法農產品的包銷管道,而也正是他如此的投入、一如信仰卻又無比踏實的作法,吸引了他同在廣告公司工作的同事駱澤紅、以及偶爾喜歡和他談天說地「向他學習」的小伙子彭輝,三個人在2005年年初租下了一個位於市區柳江畔的路旁店面,成立「土生良品展覽館」。這個展覽館約有100多平米(平方公尺),夜間的照明讓展覽館內充滿一種土地的色澤。

「土生良品展覽館」是這三個年輕人合力粉刷布置完成的。也因為周錦章和駱澤紅都是在廣告公司工作,所以大量地採行了大圖輸出的圖文面板掛在展館的牆上,包括展覽館的宗旨及目前的推廣內容。「城鄉互動,反哺鄉村」八個大字置於面對主要道路的牆面上,明確地看出了他們對於社區(城市)居民的召喚訴求。「從年初開幕到現在十個月,我們總共已經花了有2萬多元人民幣了!」他們說不是心疼錢,而是向我們表達了他們推動這個工作的決心。

在中國,能夠這樣「自覺」地生出對於農業與農村的關懷,是非常稀有且難得的;所以香港的PCD會選擇去探視這裡,看看未來是否可以一起合作繼續推動,並幫忙引進更多的協力資源。這一天展覽館的三位年輕人,邀我們搭乘箱型車,他們要帶我們去拜訪展覽館將於2006年開始「包銷」的自然農法農戶,包括位於「琴懷納社」的壯族老隊長,和「三都根坡」的返鄉素人畫家,最後我們再返回柳江市區的展覽館時,已經是晚上8點半的事了。

納社老隊長的2分地

「土生良品展覽館」的三位年輕人,常常利用假日到農村市集去轉轉,看到有意思的傳統農具就蒐集過來,還會特別尋覓市集中那些表示自己是沒有用農藥化肥的農產品,並去詢問這些市集的小販(或農民),他們的地(田)是在哪裡呢?一旦有了大約的答案,他們就會找時間開車去尋訪這個農家。納社的老隊長就是在這個過程中被他們「相中」的合作對象。

老隊長的名字叫做覃秀清,是納社生產隊的老隊長,她非常支持這幾個年輕人推廣自然原生種作物嘗試,並主動就將她家最靠近山泉源的田地拿來實驗。她表示,長期以來她就不太贊成使用國家推動的科學種田(化肥與農藥),而她家的米也都是盡量自然。只是要回到原生稻種的種植,這是需要實驗的。長久以來大家都已經逐漸採用新的、為了大量生產而研發的新品種,但是這些年輕人卻主張原生種其實是最能夠配合當地既有生態的作物。周錦章他們和她談好,建議她明年以無農藥化肥的方式為他們(土生良品展覽館)種植原生種大米(即稻米),並採用稻鴨共作的技術。

抵達納社是在穿過牛群、羊群之後,歷經崎嶇的丘壑道路、柳江縣水源小學、還有已經在收割打穀中的田地。當我們走進納社時,這只有11戶人家散居不同山凹間的山寨,充滿了一種原野與文化的氣氛。納社是一處擁有自然資源(潭水、瀑布、鐘乳石山洞)的山凹盆地,11戶居民中有10戶其實算是同一家人,所以老隊長也可說是這部落的頭人了。她好客的神情在看到帶隊的周錦章來到時,更是表露無疑。一看到我們踏進她的土房子門口時,馬上就捲起袖子說著「來吃飯」!周錦章指著我說:「這位是從臺灣來的,她家的米也是沒有用農藥化肥的唷。今天我們要吃糙米,因為她說她已經有幾天沒有吃到糙米了。」周先生用當地普遍使用的「桂柳話」這樣開場介紹了我們。

覃秀清老隊長在置於門旁的穀包中,杓起幾小面盆的穀子,啟動了小型電動碾米機,為我們的午飯「現場碾米」。這碾米機是隊上數一數二的了,聲音雖大,機種陽春,但看來十分地管用。不一會兒,一種介於白米和糙米之間的「沒有那麼白的米」就被老隊長拿到隔室開始大鍋煮飯了。

老隊長催促我們出去菜園摘菜。她把菜種在離土房子不遠處的一畦菜園裡,交錯種著不同的青綠色蔬菜。我們摘了油菜、青江菜,旁邊的紅薯苗和辣椒則看起來好像還不到能吃的樣子,所以大家也就很有默契(經驗)地沒去動它。老隊長把我們摘來的菜拿了回去,就叫著周先生帶我們到村寨的四周去「參觀、參觀」。
其實老隊長很想要為村寨帶來觀光人潮,但周先生和展覽館的年輕人則建議她做自然農法會比引進觀光客更能為農民帶來收益。「這裡交通這麼不便,」駱澤紅在帶我們到老隊長未來將進行試行鴨間稻地區的路上這樣說,「連我們自己都常常在叉路口失了方向;觀光啊,不太有潛力的。」

廣西的田都是這個樣子,地無三里平,山區的水田都是小面積的地塊,其實是非常適合推行自然農耕的環境。我們腳踩過老隊長的田,探訪了水源淺潭後,回途還又摘了許多老隊長家的玉米,飢腸轆轆地散步返回到隊長家的土房子。最先迎接我們的是覃隊長的高超手藝,她把自己放養在水田邊的鴨子抓了一隻來宰,煮了一道「子姜炒鴨」;油菜和蔥稈一起成了「土雞鮮湯」的配菜;老隊長一早向進村的豬肉販買來的里肌肉燉出了一盆「蕃茄辣肉片」;然後就是一鍋新鮮的「土米粥」及一鍋香噴噴的「土米飯」。

這桌「鄉野料理」展現出了有機田園的多元菜色、農村料理的粗獷樸實,以及難以抗拒的人情味道。根據展覽館為老隊長所設計的「料理收費標準」,以後外來客可指定點餐,土鴨一隻算50元人民幣,其他的蔬菜與白米部分都算「白吃」。任何人只要和老隊長聯絡,享受這個現碾、現摘、現捉、現煮的新鮮料理,便能成為幫助自然農法的農戶好友。

餐後我們大家一起等著正在蒸煮的玉米,周錦章先生和朱明一面和覃隊長的女婿(在國小任教,算是村寨中的『知識份子』了)、以及女婿的友人一起在餐桌旁聊聊。周先生希望女婿也能夠支持丈母娘的無農藥農業。女婿似乎似乎不太瞭解我們的來意,一開始還以為我們是要來「投資」的「外地人」。其實這在廣西農村也是相當普遍的預期心理,在那附近甚至有「投資者」買下一個山頭,整個燒山準備改種經濟作物。當我們問周錦章先生對於環境保護這個議題的意見時,他感嘆地表示,這一帶農村的生態危機就是「單一作物」越來越明顯,特別是要提供給私人糖廠的甘蔗已經蔓延種植到整個山區,「真是一大問題」,他戴著太陽眼鏡這樣回覆,我只能猜測著他眼中可能出現的憂慮眼神。

素人藝術者要回鄉種田

當我們飽腹離開納社老隊長的家,已經是傍晚時分。在逐漸昏暗的產業道路上,箱型車持續往東邊奔馳,這是從納社要返回柳江市區的路。我們在「三都根坡」繞進聚落,下車時天色已經暗到看不清楚來人的面龐。周錦章先生邀我們走到陴塘旁的一塊田地,他指著形貌瘦瘦小小的農夫說:「他就是劉以斌。」

劉以斌曾經在美術廠做美工的工作,不是科班出身的素人畫家,據周先生說,他某天突然決定將自己的畫筆和畫板拋向柳江河中,回到老家三都根坡做農夫。我們後來問到劉以斌怎麼會這麼做時,劉先生樸實的臉龐有點媔靦但有帶著點理直氣壯地說:「嗯,就我……覺得……山也沒有什麼好畫的了,溪流也沒什麼可畫的了……都沒有以前的樣子了……所以……就不知道要畫什麼……就回來這裡種田好了。」他很直率的回答,聽在我們的心底,都覺得眼前黑黑瘦瘦的他其實有著一個敏感纖細的心腸。

三都根坡是個山水秀麗的小山村,全村有32戶人家,仍然保留著先民流傳下來的稻田養魚。「我們跟他只談了5分鐘,他就毅然答應將他的這塊水田用來試行自然農法耕作,種植有機自然大米和蔬菜,」周錦章說。
 
劉以斌的田目前有8分地,現在種植的是蔥花和佛手瓜苗,不施農藥化肥已經有兩年了。而根據當地的人說,他這塊地離根坡泉水只有40米,完全沒有污染,地裡的青蛙很多,也說明了生態恢復得很好。劉先生邀請我們走回他的房子,他的妻子與家人長期以來一直都是務農的,所以協助他來種植有機農法稻米在技術上是不成問題。二樓的牆面掛著一些素人畫家的小型作品,「社區伙伴」的璇璇忽然非常感動地馬上拿出了自己的名片,交給這位返鄉者。她略微激動地跟他說:「我的老師以前也是一個很有想法的人,他現在也回到鄉下當農夫,如果你在這裡有需要任何的幫助,請你不必客氣儘管打電話給我。如果你也有興趣想來認識我的老師,你也可以打電話跟我說,我可以提供你交通費用。」

周先生向這位新農夫介紹我,說我是從臺灣的一個農村來的。「她來的地方也有一些年輕人回到家鄉工作和種田。」此話才剛說完,劉先生隨即以帶著濃濃桂柳腔的普通話向我問到:「那是不是妳說說看,妳們那邊是怎麼種田的?而且也是不用農藥化肥的?」然後他便提到目前在廣西那一帶遇到的病蟲害不知道要怎麼面對,我們大家七嘴八舌地一起給了一些建議,包括可以請教附近的農業單位與專家,還有從「老祖先的智慧」中看能不能找到自然的應對方式。

我們知道對劉以斌和土生良品展覽館來說,到了下一年(2006)才是真正考驗的開始,包括種植與銷售的過程,在在對他的「新作品」來說都是一項實驗。但掛在展覽館內的一句話給了他們無比的信心:
 
「城裡的人不要以為老農伯的事跟你沒有關係,他們大量使用農藥化肥,你們的日子也不會好過。」

柳州市「土生良品展覽館」

回到展覽館時,駱澤紅的妻子已經在那裡等著我們。駱澤紅一路上都背著一部單眼數位相機,話不多,大部分時間都在拍照或靜靜地走著。小伙子彭輝則話題很多,我要離去之前他還說沒能和我聊聊關於臺灣的政治「很是遺憾」。展覽館內這時燈火通明,進去時幾位路過者正從裡面參觀完往外走。

我們用傳統的小碗公喝著茶,朱明很興奮地玩著他們請木匠重新製作的一部打穀風車,文嫦則進一步地就城鄉發展與交流議題,蒐集展覽館目前的各項計畫。我在一旁好奇地四處看看,發現隔室放了些書。周錦章先生說,他閒來喜歡一個人在這裡讀讀書,彭輝就回應著:「對啊,周大哥就是要我要多看點書,多想點事情。」他們表示推動社區支持農業是很需要想法的,「因為,這絕對沒有辦法說馬上可以看到成果的。」周錦章先生一面介紹著牆面上掛的文字看板,一面這樣表示。我紀錄了他放在桌上的書包括:《中國農民調查》、《天工開物》、《中國野菜開發與利用》、《登上健康快車》、《養正四要‧飲食須知》、《中國養生文化》、《簡單生活》等,以及一些與柳州地方建築文化有關的書籍。我們推薦他們或許可以參考《從廚房看天下》,他們亦高度感到興趣。

不久前,「土生良品展覽館」在12月10日舉辦了第一次的「重建互助互信:農夫與消費者見面會」,地點就在展覽館。在這個見面會中,很多與會或受邀來的柳州市民,都親自認識到了自然農法對於生態、環境、農村經濟的幫助。周錦章先生主持著小組討論以及觀看紀錄片,而駱澤紅則為大家烹煮好吃的自然鄉土料理,彭輝忙著接待消費者的訂單。劉以斌雖然遲到了但還是路途迢迢地來到了現場。周錦章先生說:「由於第一次對外舉辦活動,時間選擇在星期六不是很合適,很多人還在上班,很是遺憾。不過,第二天他們都來補下了訂單,這是我們農夫最高興的了。」

現在,他們仍然不停地尋尋覓覓,希望找到更多願意投入自然農法的農家,然後他們會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幫助這些健康的農產品找到最廣大的消費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旗美社大 的頭像
    旗美社大

    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

    旗美社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