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參考文章二:「土生良品」餐館——開在城裡的「鄉村墟集」
文:朱明/劉胡佳/李明蘋/楊麗芬
◎選自《青芽兒》第30期;愛農會(http://622007797.qzone.qq.com/)
◎本文經由愛農會周錦章先生授允本次工作坊轉載
【前言:阿偉(青芽兒)】
知道「愛農會」,應有三年了;是由「阿蘭妹」那兒得知的。但真正見到「愛農會」的朋友,是在今年三月。我去廣西柳州,在那兒與「愛農會」的朋友,處了三天。在那兒,我是被嚇了一跳。一群應是「外行人」,在「開」餐廳;但他們既能守住永續原則,又能把「生意」做的火熱火熱。這,可不多見哩。辛苦嗎?當然辛苦。樂嗎?好像也很樂。有意思嗎?絕對有的。回台後,一直念念不忘;總覺得很神奇。於是乾脆向朋友邀稿,總得把這段經歷先記下來;也好讓有志一同的朋友,相互切磋。
【引言:朱明(PCD)】
《青芽兒》第15期文章《社區支援農業在中國柳州的這一小步》,介紹了廣西柳州「愛農會」在2005年最初發展情況。經歷2006-07年,在組織的城鄉互動活動(他們有幾個持續性主題,如:傳統品種和耕作方式的稻米,養『年豬』作臘腸,城鄉合作種樹/封河養魚……)的基礎上,他們朦朧的意識到:和城市消費者結合在一起,與農夫合作的做法,有著很大的變革和創新的力量;也「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悟道」還要「證得」。在2007年7月份,「愛農會」最初的三個幹事——周錦章、駱澤紅、阿輝,聯合另外三位活動中湧現出的積極分子,在柳州城的新區(市府機關所在地),開了一間叫「土生良品」的小餐館。食材,來自那與之合作的小農戶網路;都是用傳統方式,種養出來的。來吃飯的,有很多,是認同吃「土的東西」,也參加過城鄉互動活動的城裡人或其親友。小餐館,經歷了最初的冷冷清清,到現在(2008年9月份)已經是紅紅火火,顧客盈門。在這篇文章裡,於「愛農會」實習的三個大學生:劉胡佳(已經工作),李明蘋與楊麗芬,用自己的口吻,講講其間的酸甜苦辣。
我作為「社區夥伴」推動:「社區支持農業(CSA)實習生」專案的工作人員,和「愛農會」合作近三個年頭。其間很喜歡的,就是和他們一起趕鄉墟(阿偉編按:農村中的定期集市),走訪農戶。農人會把家裡自產的,多餘的東西,拿到集上去「賣」 當季的蔬菜、瓜、果、糧食、雞鴨、雞蛋、牛羊肉、竹器、生鐵制的農具.....每樣都不多,但堆在一起,你就能感受到,那份來自土地的豐饒。
鄉墟上,彌漫著濃濃的人情味兒。鄉里人喜歡熱鬧,特別是老人。他們在集上紮堆坐著,喝著家釀的米酒,加上一碟花生,就可以坐半天,一邊看著熱熱鬧鬧的人群,一邊互相取笑著,開心地說話。婦女圍著放「情歌」的影碟機坐著,情歌是用壯族話唱的,唱到很酸的地方,她們就偷偷的笑。挑菜趕早來的人沒吃飯,賣完了,就坐在小攤上,要一碗土米粉,一杯米酒。價錢不貴,碗裡是大塊的豬肉,份量也實在。鄉墟,對在村裡人的日常生活,有著重要的意義。集上的「買賣」,錢不是主要目的,「交換帶來的生活上便宜、聊天和熱鬧,才是核心」。村人喜歡趕墟來調節生活的寂寞。
周錦章給我講了一個事情,他經歷的,印象很深。那次他去趕墟上,碰上一個人在賣自己用傳統方法做的土米粉,他很喜歡,但那人不肯賣給他,讓他用米和5角錢的加工費來換。背後的想法很樸素「你喜歡吃米粉,我會做,你用米來換,我們都方便」。這讓他一下子感受到了不為「錢」而交易的快樂。
武斷地說一句,意識並找到柳州附近的江口和里鄉集,是「土生良品」餐館發展上重要的突破點。鄉集上,你還能看到很多小農戶自產自吃的,多餘拿出來賣的東西。這正是愛農會要找的人,要找的東西。「愛農會」很多的合作農戶,就是在集市上認識的。鄉間廣闊,尋訪農戶的交通成本很高,而鄉集是自發形成的,你有心要和小農戶合作,這裡是最好的尋覓點。而與合作農戶深層關係的建立是餐館的生命力。操作一段時間後,他們也意識到僅僅是在集上的交流是不夠的。他們在建立聯繫的基礎上,去走訪農戶,真心和農戶交朋友,建立合作農戶檔案,這些做法加固了餐館的供應鏈,也是他們創造力的源泉——很多好主意,就是在下鄉,走訪農戶的時候,想出來的。這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意義,駱澤紅和我說,他最大的樂趣就是「下鄉」,這也是愛農會其他人的想法。
你會發現「傳統鄉墟」與「土生良品」餐館,在精神上是契合的。愛農會的人,尊重並熱愛著這些自力自足、精明、堅韌和樂觀的農夫。在「土生良品」的小餐館裡,你從牆上,看到照片裡農夫的笑臉,下鄉活動的大幅海報,寫在小黑板上的當季菜牌,加上熱騰騰飯菜的香氣,也能感受到:來自土地的豐厚,和鄉鄰間樸素的情感。餐館的調料很簡單,只有油、鹽、醬油和豆瓣醬。食材,來自本地當季小農戶的自產。就好像農婦的廚房;不過,是個大廚房。他們也直接賣食材。如果你喜歡,可以買回去;自己在家做。
大學生在寫這篇文章時,沒有用多少筆墨,提及自己。而「愛農會」的負責人:周錦章,確實很欣賞這幾個敢想、敢幹的年輕人;平時就簡稱他們叫:「大學生」,戲稱他們是「愛農會」的未來——2.0版。他感言:「特別是在這半年時間,大學生對「愛農會」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們的存在,讓我看到「愛農會」的希望。」
|
【本文:劉胡佳/李明蘋/楊麗芬】
在柳州,從小生活 在都市的三個城裡人,醞釀並實施著一個計畫:用支持的價格,來購買農民種養的,原生品種的蔬菜、家禽、家畜(有人稱為「土生良品」);來支持農業、農戶的發展,使更多人吃上原生品種的食物。他們有著共同的特點:關心自己的健康,熱愛鄉村生活,喜歡土生良品。當越來越多的化學品,充斥在自己生活的時候,他們轉向去鄉村,尋找「土的東西」。他們喜歡趕墟;在這裡,他們可以找到很多土生良品。比如:土雞。同時,也有機會,認識那些像他們一樣不喜歡農藥化肥的農民。他們會找時間回訪,和農民交朋友,以較高的價格,購買他們的土生良品(不放農藥化肥,不放飼料添加劑)。工作之餘,他們也會去農戶家裡,體驗農務,插秧、收割或是吃土雞。越來越多追求健康,喜歡土生良品的朋友,參與進來。他們也找到更多的合作農戶,2005年底,「愛農會」成立。因找不到掛靠單位,並未正式註冊。
「愛農會」有自己的理念,但需要一個承載的平臺。三位發起人自已出資,租下臨江的一個門面。成立土生良品展覽館,向更多的朋友傳遞「社區支持農業」(CSA)。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隨著合作農戶數量的增加,展覽館越來越難消化已掉找到的土生良品。在尋找新契機的同時,展覽館房子被房東收回。所以就生出了「土生良品餐館」,此乃下文常常提到的:「土生良品」也。
《2007年7月:飯店的誕生》
■格局
當原有「社區支援農業」模式的共同購買,已無法解決合作農戶眾多土生良品的銷售下,「愛農會」嘗試用另一個平臺,來繼續發展。「愛農會」創辦人共三位,以及兩個活動中的積極分子,自籌資組建:「土生良品」飯店。他們在合作協定中,提出:利潤的百分之四十,用來做愛農基金,做社區支持農業。嘗試用自己的理解,去做本土化的社會企業。
因為沒有經驗,一切都天馬行空。大廳,完全是按「柳北農家堂屋」的形式:一架板梯架到閣樓,魚簍做燈罩,舊的青磚鋪地板,板梯底下的石磨、石缸,大酸壇,木門……效果躍然眼前。這樣的裝修和擺設,會讓很多消費者找回舊時的回憶:有回到農村老家,或是外婆家的感覺。
■堅持的原則
飯店理念,是堅持「社區支持農業」理念——不是當季的菜,沒有;不是當地的菜,也沒有。堅持吃在地、吃當季。所有食材,必須來自瞭解的,合作小農。今天有的,明天不一定有。很多消費者,是帶著期盼來吃飯的。但飯店堅持:沒有就不吃。給消費者一個警覺:不是有錢,任何時候想吃什麼,就可以吃到。不用雞精、味精、化學調料。用壓榨一級非轉基因花生油。所有食材,都不經過事先加工。不用化學洗滌濟,用茶麩……
最開始跟「土生良品」提供食材的合作農戶,都是「愛農會」老的合作農戶。2007年7月,也就是飯店試營業的那段時間,剛好是根坡合作農戶:劉以斌稻間鴨、鴨間稻上市的季節。納社老隊長家的土雞,偶爾也可以得幾個。沙塘黃大嫂的土雞蛋,每個星期可以得一輪,也就是供應一、兩天。不放石膏做豆腐的阿姨,也開始每天幫「土生良品」做一板豆腐。七月青菜不多,黃佳密的老婆姑,在城郊養豬種菜。她種的紅薯苗、空心菜,是「土生良品」主要青菜來源。大頭菜,是南寧橫縣特產。因為「社區夥伴」(PCD)在橫縣推廣的生態農業專案:無農藥無化肥種植,也納入了飯店食材。村民徐富谷,開始定期發送大頭菜到柳州;加上劉以斌的牛仔肉。頭菜牛仔肉,很受消費者歡迎。因為可運用的無農藥化肥、無化學飼料的食材不多,每道菜,都成了「土生良品」的特色菜。
■開始的狀態與消費者的包容
最開始,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試業,門可羅雀。但「愛農會」這幫人,並不著急。沒有客人,就會聚在石磨周圍的草凳上,喝茶、聊天。當時的合作農戶、消費者、廚師、服務員都少,所以菜少、上菜慢、沒發票,成了「土生良品」的負面代名詞。但由於飯菜好吃,加上志願者與消費者的充分溝通,消費者對「土生良品」非常寬容;對這裡犯的「小小錯誤」,都表示理解與支持。
那個時候,老駱(駱澤紅,唯一的廚師)雖然很辛苦,可因為帶著美好的——為愛農事業付出的美好的願望,在廚房炒菜,所以每天都開開心心,炒自己從小就喜歡炒的菜。味道,自然而然,不是一般的好。那時的志願者,有足夠的時間和消費者暢談,講食材背後的故事、飯店經營的理念,以及為什麼會有「愛農會」這麼一幫「發癲」的人。雖然服務不專業,但服務品質比較到位。因此飯店,仍處於一種和諧發展的狀態。
隨著客流量的增加,很多消費者帶著自己的朋友來。菜太少,只好一桌點兩個同樣的菜;或者,都不知道有什麼菜可以加。還有些人,來的次數多了,每次都吃同樣的菜。心理上過意不去。抱怨的,越來越多。「愛農會」也明白消費者的寬容,是有限度的。經常斷檔的事情,如果長期堅持,這份事業,可能就真的要斷檔了。消費者需求的增加,也促使「愛農會」必須去尋找更多的土生良品。
■宣傳
「愛農會」不做明廣告,而做口碑相傳的暗廣告。因為想要腳踏實地的,去累積農夫網路和消費者網路。大學生志願者,前期在「土生良品」與消費者的溝通、交流,是口碑相傳的基礎。而經常性的,不一樣的限額農耕體驗活動及品嘗會橫幅,都能給消費者提供「說三道四」的籍口。「愛農會」不擔心某一次農耕體驗活動,沒有人參與;也不贊成做人數太多的大活動。在「愛農會」看來:活動,只是一些顯性而成型的機會;與農民的溝通,是不能僅僅由這樣來判定。這只是和農戶溝通裡面,很小的一部分。
有沒有消費者參與,「愛農會」都一樣成行。而人數太多,給農民造成接待上的壓力,或是擾民影響農事;對此,愛農會也不願看到。和與消費者溝通一樣:認可、不認可,不是最重要的。往往消費者之間在討論的時候,意義最大;也是通過爭論,讓事實明朗。
■分歧
「土生良品」飯店經過半年的積累,才進入一種消費者高度認可的狀態。而在這半年中,一直存在對運營壓力的考慮。在股東裡,如何緩解,是有分歧的。飯店開始的時候,是用農民的茶油。後來因為供不上,開始用大廠的非轉基因壓榨一級花生油;價格都很昂貴。中途,有股東頂不住高成本運營的壓力,提出改用大豆油,但同樣非轉基因,以降低成本。但因會長的堅持,沒能通過。換油事件,就不了了之。這樣一直維持下來。現在用的油,是本地大廠壓榨的一級花生油。合作農戶的花生,剛剛採收。不久就可吃到農民的花生油了。真好!
《2008年2月:春節過後》
■趕江口農墟
江口農墟,距「土生良品」有一個半小時的車程。三天一墟。到江口農墟,是因一位去參加納社收割鴨間稻的消費者朋友介紹,叫顏軍。消費者越來越多,「愛農會」也勢得開始尋找更多的合作農戶。在他介紹下,「愛農會」開始與當地的一個屠夫合作。他答應幫尋找村民飼養的小欄土豬,而「愛農會」則以支援的價格購買。
這的確是一個非常豐富的農墟。如果單買豬肉,成本會很高;豐富多樣的土生良品,每一次的運輸成本,也得以接受。從第一次進入開始,江口,便成了「土生良品」主要的土雞蛋來源地。在青黃不接的季節,「愛農會」開始與趕墟的小農交往;購買其種植的無農藥、化肥的蔬菜,及家養不多的土雞(江口人稱「家下雞」)。也開始留下農戶的姓名,電話及村莊,以便找去他家看看。「土生良品」的食材,漸漸豐富。
趕墟的時間,是比較緊張的。因為要趕著中午開餐前,回到飯店,所以出發早,返回也早。但這些,都不影響「愛農會」非常明確告訴小農的要求:「我們要土的東西。沒有農藥化肥,沒有化學飼料!」也就是這種講法,幾個月後,江口人都知道有一個要土貨的柳州飯店。一到趕墟的日子,在「愛農會」停車的地方,總有賣土雞蛋的農民等候。走在江口的集上,經常會有人,從後面拍肩膀問:「老闆,我這個也是土的,你要麼?」下到村路,也會碰見認識的農民,邀你進家坐坐。而農戶,也似有組織般的,交待一個人,拿村裡面的土雞給「愛農會」。
但是,墟場,也是一個商業場所,不見得碰到的人都真誠。所以,如何辨別土的東西,如何辨別小農與商販,都是「愛農會」得加強學習的。在詢問一個農產品是否有化肥農藥上面,會有很多講究。一般如果你問:這個,有沒有放化肥?農民會很容易的回答你:「沒放的,就放牛糞」。而當你去講:「喲,這個放好多化肥的。好貴的啵?」或是:「放什麼複合肥?」就比較容易得到實話。
事實上,當「愛農會」介入越多,交往的農戶,也越來越多時,對墟場的情況,才漸漸把握。每次去,都可見到,而且有固定攤位的,是商販。「愛農會」則不用考慮。合作小農,也會提醒「愛農會」:哪幾個人的雞蛋,不能要,因為是假的。而很多時候,在墟上碰到的農民,和真正到他家去後,這種感覺是不一樣的。在墟是生意,在家更像朋友。而這,正是「愛農會」想傳遞給農民的資訊:我們是要和你做朋友,而不是做生意。我們之間的買賣,是相互支援的。
當「愛農會」把和農民做朋友,放在首位時,很多工作方法,也在改變。「愛農會」知道農夫不用化肥農藥種東西很辛苦,一直用「合理」的價格,來購買農戶的土生良品。比如:鴨間稻4元/斤(市場2元/斤),土雞18元/斤(市場15元/斤),土鴨10元/斤(市場7元/斤)等等。但這不意味著:和農戶的交往,一開始就這樣。因為這麼做很,容易讓農戶產生:這樣賣,很划算,可以得錢。不想和你做朋友的農戶,下次就會拿幾個「柳土雞」(從墟上買回去的雞仔養大,或是柳州市場拉過來的),來「賣」給你。
其實在「愛農會」看來:農民更需要的,是一種認可。當你非常高興的去欣賞他種的苦瓜、淮山,他也會很高興的。而大多時候,支持價格的實現,是在家訪之後。但在另一邊,「愛農會」價格支持的做法,被很多雞販議論,說是:擾亂市場。
《2008年3月:反思與有意識的走訪農戶》
到2008年春天,「土生良品」飯店運營穩定;合作農戶,大量出現。對食材進行認證,且尋找合適的合作農戶,確定下一步的種養計畫:種本土黃豆,做腐竹、豆腐;種花生,榨油;養夠一年的土豬;種植配菜用的辣椒、番茄,可以進行了。
豬肉,還是起因。很多「愛農會」想做的事情,曾經答應過的那個屠夫無法協助、或是不願。他是一個中間的角色,不會告訴賣給飯店豬支的具體村莊,農戶姓名,電話號碼。也做不到帶「愛農會」去走訪養豬的農戶。所以「愛農會」開始建立合作農戶檔案;用另一種方式,向消費者呈現「愛農會」做的事情,讓消費者跟生產者走到一起。同時,進行更為豐富、頻繁的農耕體驗活動。這已不僅僅局限在插秧,收水稻了;飯店所有食材的種養,消費者都可以參與。比如:放原生土雞、種黃豆、挖子薑、扯花生……
和農戶做朋友,需要在「社區支援農業」的體系下。像不放農藥化肥一樣,「愛農會」會明確告訴農民:不要在技術不成熟,對市場情況不瞭解的情況下,大規模種養。市場上的優良品種未必就比自己的傳統品種好。必須種養結合。種多少玉米,則養多少豬,種多少水稻。也只有種養結合,才能保持小農經濟的穩定。「愛農會」沒有技術,技術都在農民自己手中,就是老古板的那種方法,都是傳統而健康的。
「愛農會」做的家訪,是對無農藥化肥,無化學飼料種養的再次明確。「愛農會」很關心農戶的化肥、飼料放在什麼地方?是不是還把複合肥不當化肥?……但也不僅局限於此。和農戶做朋友,那麼和農戶之間的交流,也是朋友間的交流。「愛農會」很樂意去農戶家吃粥,吃點農戶自己醃制的鹹鹹的酸菜。邊吃邊聊,同時去發現、並鼓勵在農民生活中,還在進行的一些傳統農耕習慣。越土,越健康;越土,越好吃;越土,越環保。而且在這過程中,更多去和農戶討論種養結合的要點。另也會根據飯店的需求,讓農戶幫種一些做豆腐用的黃豆,榨油用的花生……。而對一些傳統小吃,傳統農具,「愛農會」會更願意和農戶,分享其背後的故事及意義。告訴農戶:「這個好吃,過年的時候也幫我們做點。」或是:「你看,這個好厲害的,榨的油最香,不會做假。」
當然,和農民做朋友,有時候看起來是「愛農會」的一廂情願。因為彼此瞭解不深,農民把你當有錢的大老闆,只是想著賣掉就成功。「愛農會」始終以寬容的心態去理解。因為農戶也需要進步。當「愛農會」創作出更多機會來增進瞭解時,也在收穫感動。在「愛農會」的合作農戶年會上,芝麻沖的韋春玉講:她從來都不相信還有這麼好的事情:請農民到飯店吃飯?她頭天晚上,還在考慮是不是真的?她說:「愛農會」到她家買鴨子,秤都沒看。自己還把鴨子喂那麼飽,感到不好意思。她說:做人要講良心。以後她家賣給飯店的土鴨,都要多養一個月。她講:其實斤兩是多不了多少,但肉質卻是完全不一樣。要賣最好的給「愛農會」。
中廠的農夫曾憲寶,因為看土生良品報紙上的「原生土雞」,看得比較仔細,以至於老是把「愛農會」叫成「原生會」。「愛農會」非常樂意買他的淮山,就一棵,種在牛欄旁。種了兩年,六、七十斤。他也承諾賣雞給「愛農會」。但是他講:他的雞,不能賣給「愛農會」,因為那雞,是在墟上買的雞仔,不是原生土雞。還有一個不知道名字的阿公,很久才來賣一次土雞蛋,但每次他都帶著「愛農會」送給他的報紙,乾乾淨淨,迭的整整齊齊。
到三月份的時候,我們開始三天趕兩墟:江口,裡雍。直到現在的每天一墟:江口,裡雍/洛滿,沙塘。很多時候,是堅持,讓「土生良品」一步步走下來。堅持背後的理念、原則,從一開始,就是:使用茶麩洗碗。不用一次性筷子。簡單的調味品:安全的油、有機醬油、食鹽、農家自釀白米醋。白切過夜絕不再賣。食材每天保持新鮮,斷檔就沒有供應,不可到市場買。到現在,拒絕使用塑膠袋打包,而用不銹鋼多層飯盒。
【後記:朱明】
實習生是「活」在其中。所以他們的講述,十分生動、具體與細緻。有些有趣的東西,我也是第一次聽他們說。用「愛農會」的話說:「做的每一件,都是小事情。」不過細想下來,生活裡的每件事情,真的是每件事都有它的意義,有它和宇宙的,地球發展之間的聯繫。當我們看得出這些聯繫,去做它,完成他們,每天的生活就有了滿足感。
「愛農會」有個樸素的合作農夫,叫劉以斌。他很喜歡畫畫,曾在柳州城的美工廠工作過。後來有感於環境的破壞,扔下畫筆回鄉做了農夫。有一次,「大學生」李明蘋,寫郵件分享他們之間的對話裡感受頗深的一段:劉大哥講:「大自然的生態的東西,不是我們人類可以改變的。你噴除草劑,想讓地上寸草不生,那是不可能的。除非你用水泥抹在泥巴上,就像我們的公路一樣。但我注意觀察了一下,就算是在公路邊,或是一些石縫裡,也會長出野草來。所以這些生態的東西,不用去管他。你拔草,拔了又生,生了又拔。你說有什麼意思?我開玩笑告訴村裡的人:你買殺蟲劑、除草劑,你以為殺到他們了,其實你是在殺你自己。」
她說:「和劉大哥聊天,我覺得非常開心。我會被他的發自內心的笑容,和用心的講話,所感動。相信您也和我一樣」。我的確是很開心,也在和他們以及其他朋友的同行裡,找到自己生活的意義。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