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旗美社大城鄉交流專員林怡伶(小妹)在去年年底時到大陸四川實習四十天,其中參加了八天的自我覺察工作坊、也拜訪了農家、體驗社區協力農業,最後分享了一些心裡感受,並拉回自己的工作場域。豐富的實習之旅、以及小妹生動的文字敘述,值得大家一看再看!

文∣林怡伶(旗美社大城鄉交流專員)

2011/11/26,晚:匆匆做完工作交接,趕緊回家繼續整理行李。隔天中午的飛機到廣州,將有四十天的未知等著我的到來。 
2011/11/27,午:起飛與降落相加共兩個小時後,人已經在廣州白雲機場。聽著陌生腔調中帶著些許熟悉感的普通話,坐上機場大巴,開始這一段旅程。


若生命中每一個時刻的到來,並非偶然成形,而是有著無數個必然累積而成,我此次的大陸實習行應當也是如此的吧。

2011/11/27-12/06,@廣州:這是個有著特殊飲食文化的地區,如:吃早茶、飯前用茶洗碗盤等;當地的氣候和飲食口味基本上和台灣相差不遠,很適合做為進到成都開始實習前的暖身之處。第一個重要的行程是'社區夥伴'(PCD)的工作坊,主題為「個人察覺與社會發展」。這真是一個意想不到的開端呀。

第一天,花了近整日的時間在讓大家熟悉彼此;有來自北京、雲南、貴州、廣西、廣東和台灣等地的NGO伙伴,要一起相處八天。第一個晚上,泰國老師倪堤亞(Nittaya)帶領我們圍著燭火,一起在外頭,冥想自然五大元素;算是為之後的課程做個起頭。正念,工作坊很重要的理念,環環相扣地存在於課程和活動中。之後有著數次與靜坐及專注相關的活動;主要是在關注自身的情緒、感受和生理反應等狀態。以上種種影響著我們如何看待當下的每一刻,會不會產生過多的想像,而實際上它是不存在或非你所想的那般;也重新檢視若有機會再面對同一件事的自己,內心是否有另一種新的方式去對待。不定時的靜默規定(不可以說話)、早晨的太極和走路運動,搭配晚間幾次的小作業,無形中都在漸漸地梳理「我‧自己」。 

工作坊中的各種活動和討論,都在協助我們釐清自己的心和腦袋。

2011/12/6,抵達成都。踏出機場迎面而來的灰濛濛,天空飄起細雨,腳底板也漸漸發冷;開始有著冬天的感覺。進入'社區夥伴'成都辦公室,就看到為我準備的辦公桌,真是太令人感動。回到住的地方,也有一間屬於我的房間,據說是特別回來整理的。外頭,天這麼冷,心卻無比溫暖呀!感覺接下來的每一天都值得期待呢。

「綠心田‧生活匯」─我的實習團體,無法以機構或單位稱呼。這是個由一群志願者組成的小團隊,並沒有登記或註冊。他/她們有著自己的身份和工作,因為想要吃安全、無農藥的蔬菜相聚,進而發展支持小農和消費者教育的志願工作。

這次實習的主軸是:「CSA,社區協力農業」。綠心田在成都地區發展CSA的過程,是個重要的經驗;我主要就是認識她/他們這群人及做的事情,進而希望能針對成都的CSA有個全面的認識。

認識團隊,是我最先展開的行程,也是進入整體脈絡很重要的一部分。兩天的核心團隊會議,討論及回應之激烈,令人印象深刻。每個人對於綠心田未來要做的事和期待,都很具體、又多元;而且不僅僅侷限於幫助自己,如何拉進更多消費者的參與、幫助小農也是思考的一部分。在那個當下,我看到一股很澎湃的公民意識正在發芽茁壯。 

綠心田的伙伴們,不僅吃好食用好物,也嘗試在生產端和消費者之間做串連。

農家拜訪,除實地探勘農產品生長與土地的情況,與農民及其家人有所互動,一同吃飯和談天,這些都是為了瞭解彼此─消費者和生產者。由於時間並沒有太多,走訪的農戶多集中於成都市周邊,最遠僅到達重慶市。這段日子裡,我看到年輕人在傳統家庭給予的期待中,想要返鄉是多麼不易和掙扎;見識到放下一切決心務農的丈夫,有著家人的支持,更堅定往前走的心意;也有自八O年代起就種有機的農夫,熱愛保留老種子,對於新知保持著好奇的態度。總的來說,我遇到的都是一些未完全接受主流價值觀的人或農民。在這個社會上,她/他們是那群少數,勇於選擇內心想要的生活方式和態度的人們。

成都CSA的發展,透過與成都河流研究會(以下簡稱「河研會」)、成都華德福學校、'社區夥伴'四川辦公室,和綠心田核心成員進行訪談可一窺究竟。整個訪談結束後,我的理解是:CSA在成都萌芽生根,一半是無心插柳,另一半則是順勢而為。以安龍村為例,它可謂是現今大陸西南方發展CSA極具代表性的例子。但「河研會」早期是打算發展水資源議題,而選擇這個與成都市距離約一小時的車程,又是傍水而居的小村子。 

安龍村王成一年一度的答謝宴,餐桌滿是好吃聲讚不絕口,小朋友們更是難得吃到農村隱藏版佳餚。

從沼氣池開始,種植無農藥的蔬菜,進而展開後續一連串的社區和產銷工作。很幸運的,在村子裡找到一些願意投入的農戶,不斷地進行各種嘗試;中間更是經歷許多衝突、矛盾和困境,堅持至今。目前已有一定數量的消費者加入固定購買的行列,農戶也可直接和消費者互動,甚至有能力接受、並消化外來的資源。就我看來,這是個很有突破性的發展。現今許多成都週邊的農村,都已開始嘗試CSA的模式;如:華陽、簡陽等地,且大多數都與綠心田有互動。但因受限於時間,未能較詳細地做一番了解,僅能針對安龍村的例子作較多訪調。

這段長達四十天的旅程,對我而言,是三年工作生涯中的一個小轉彎。來到大陸,聽著各地的方言,吃著各式各樣的食物,體會各個城市或農村的氛圍,遇見不同NGO的工作者,在這些相同或不同間,開始慢慢地看見我自己、我的工作和生活。

對我來說,頭十天在廣州的工作坊,對我之後的狀態是有幫助的。若人的內心是一股河流,保持清澈才看得見自己在做什麼、為何而做及價值所在。但難免會有雜質沉澱的時候,讓我們無法好好看清自己,也模糊心中對許多事情的判斷。透過專注和靜坐的練習,才深刻地發現到:平日的生活是多麼忙碌;感覺對於工作相當投入,但也在這之中逐漸失去與自己對話的時間,或是關心工作以外的事務,如家人或朋友。看清這個狀態,不是減少工時或心力,而是學著拿捏比例及保留空間。感覺這個道理並不難懂,但要真正且深切地體會到,其實不是件容易的事。

除了看見內心之外,保持那股清澈亦為重要。同樣是在廣州工作坊,泰國老師倪堤亞用各種方式,帶領我們減少讓心產生雜質的可能性。假設我內心住著一隻想像的怪獸,對於他人說的話、做的事,都有事實以外的詮釋,或許是好是壞,也沒有經過確認或證實;這些東西在心中累積久了,就會產生更多莫名的情緒或狀態,生氣、憤怒或哀傷....等。它們可能是因為想像而生,但並不見得是對方的本意;而我自己卻會因此而糾結無比,進入一個無法解套的循環中。對我來說,起初進行這部分的討論時,並沒有特別感覺到其重要之處在哪裡?之後才慢慢發覺,原來身為一個與人相處的工作者,內心要常保清明和空間,不能一股腦兒地進入對方的情緒和狀態而無法自拔。專心聆聽、體會對方的感受、給予安慰或支持,是我們可以做到的,也是對自身角色一種釐清。

自己留在農村成為一名NGO工作者,似乎是一種自然的順引,機會正好降臨就去試試看。一待三年就過去了,從沒有細想為什麼留在農村?喜歡農村嗎?對於農村的理解是什麼?哪些價值觀是我想去追求的?種種的問題在這次的旅程中不斷地被提起和刺激著,我也嘗試去想像並回答這些問題。來到農村,是因為有一群人熱愛並為這塊土地做些什麼,內心深受感動也想與他們一起做事,故選擇做這份工作。在大陸的期間,常有機會將台灣的經驗與他人分享,或是自己也在心中反覆比較台陸兩地的經驗,也嘗試在這之中找到一些關聯性。直到實習的尾聲,我想起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我們是在做人的工作。我因為喜歡一群人而投入農村,來到社大投入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教育工作。接著在大陸也見到一群致力於培養年輕人、消費者或是農民的伙伴。雖然身處各地,有許多東西卻是說得通,或許可說明這個道理是不分距離和位置,且是持續可往下走的。


社大的種子月曆遇到熱愛老種子的周伯伯(右者),他老人家直呼著要當傳家之寶!


本文章已刊登於「青芽兒」49期。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旗美社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