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災區(農村)現場學習-甲仙
 

時間

內容/講師

09:00~09:40

車程(前往甲仙)

09:40~10:30

甲仙有機公田_曾瑞昇/甲仙愛鄉協會總幹事

   「實驗公田」的想法是從「甲仙農業共同成長班」發展而來的,共同學習有機課程兩年多以後,雖然還是無法讓自己的田地全部轉成有機耕作,但大家決定共同承租一塊地,讓幾年來學習的有機耕作,可以有實踐及實驗的空間。莫拉克風災後,公田成了甲仙愛鄉協會八八臨工學習及工作的重心之一,雖然被大水沖刷過的土地變得貧脊,但大家仍是努力在這塊土地上種出有機的「呷秈米」、正宗的「甲仙芋」以及鮮甜的時蔬,並且讓這塊地成為鄰近小學戶外教學的場域。

10:40~12:00

災後地景-楠梓仙溪的變化_游永福/甲仙文化工作者

    莫拉克風災讓楠梓仙溪的地景與生態產生了大變化,也讓好不容易動工的甲仙大橋再次成了斷橋,連安然渡過多次風災的牽手橋都斷了。災後兩年,甲仙的橋樑都陸續重建了,但砂石量大增的河床與遠方土石崩落的山頭,仍讓人無法忘記風災的痕跡。

走讀甲仙埔_游永福/甲仙文化工作者

    南橫三星旅客服務中心、糖、祖師祠(甲仙埔公廨)、素人畫家王算妹奶奶、百年老樟樹、沒有招牌的麵店、化石點頭曾德明老秘書、口技童玩陳爺爺、自己做的芋冰最好吃(芋冰DIY體驗)……甲仙啊甲仙,擁有深沈又豐富的文化底蘊,必須半天以上時間才能概略了解。

12:00~13:10

午餐-皇都餐廳

    餐廳內展示甲仙的老照片,來這裡也可以認識一下甲仙的歷史。中餐除了品嚐道地的料理之外,還有用公田出產的芋頭做出的料理喲!

13:10~14:00

車程(返回旗美高中)




甲仙蔓花生,重建公田有機耕                                                
文/溫炳原

災後的第97天(11月12日),旗美社大「甲仙農業共同成長班」學員,同時也是「蔓花生」家族的十多位成員,為了持續追求災前共同對有機耕作的理想,不畏莫拉克颱風無情肆虐後的滿目瘡痍,在高雄農業改良場劉敏莉老師蔬菜栽培技術的指導下,大家聚集在楠梓仙溪旁的公田上,戴斗笠穿雨靴,手持圓鍬鋤頭,一起下田翻土植苗、引水灌溉,展開了災後的第一波有機栽種行動,希望以十字花科及茄科等作物做為重建田間實作的試金石。

這畝蔓花生家族的公田座落於大田村的大坵園上,莫拉克颱風來襲之前,在佔地面積看小實大的四分田地裡,就一直隨著成員們所參與的不同課程進度,進行著各類有機作物田間栽培與管理的實作活動,可說是蔓花生家族的有機成長園地。不僅具有凝聚內力的作用,也發揮著連外資源的功能,使得大家改造在地與實踐綠活之農業共同成長的理念獲得各界肯定。

也因此,「甲仙農業共同成長班」榮登上今年(2009)全國社區大學優質課程徵選的特優獎,去年也曾被信義房屋社區一家的贊助計畫所賞識。如果說公田是災前甲仙地區有機農業的實驗基地,這可真的一點都不為過。

然而,這樣聚內連外眾所矚目用血汗所堆起來的有機耕田,竟受到莫拉克颱風的重創,公田慘遭大水淹沒,栽種的作物也幾乎全毀,水退後留下的大量土石及雜物,改變了公田的土壤物理性質,原先的灌溉水路也殘斷不堪,而在地勢上更顯得高低不平,十分不利於日後的作物耕種。

不過風雨卻沒帶走這群人的有機心,成員之一的班級代表岳中峰就說,我們有用心但卻不擔心,因為已經掌握了不錯的技術和有機的學習精神,而現在最重要的就是,快點在有機公田上耕出農作物來,讓更多人分享有機生產。

有別於大企業競爭最大利潤及政府不利小農認證有機,這一群注重土地倫理、關懷農村生活的在地農人與各界同好,更強調團結、回饋及和諧的小農有機公田發展模式。

岳中峰緊接著說,許多人非常好奇,我們為什麼要取名蔓花生呢?因為就是要學習長著小黃花、像花生葉子的豆科植物-蔓花生,它單株種植不易活,群栽反易存活的團結力量;其根瘤吸一份氮,即吐回四倍氮回饋土地的精神,以及匍匐生長,遇樹也不攀爬、不驕傲的個性,而此刻台灣應當共同實踐的,不正也是這種友善土地與農民的生產價值嗎?

有機難、小農有機更難。目前政府介入,以不利小農方式來壟斷「有機標準」的認證制度,使得有機小農的生存空間被嚴重地擠壓。所幸,過有機公田的模式,讓農改場、社大、在地社區及其他機構組織所形成支援的社會網絡,得以共同努力地在夾縫中走出一條小農有機的路。

我們期盼未來有更多的小農、學者專家以及關心有機農業的知識份子與消費者能夠加入,共同耕耘出更多改革社會的有機公田。

(本文出自於莫拉克新聞網,http://www.88news.org/?p=5975



甲仙新米夏日插秧,傳承農事鄉土教育
文/何欣潔

2011年7月11日,甲仙「公田」舉行插秧教學活動,甲仙國小、寶隆國小、甲仙國中的學生在當地農民的指導之下,傳承徒手插秧的古老技術。甲仙愛鄉協會理事長陳敬忠表示,公田插秧學習活動已經進入第三期,後面兩期的活動分別與寶隆國小、甲仙國小合作進行,「讓小孩子知道做農是怎麼一回事,讓做農成為他們人生的一種選擇。」

甲仙國小的孩子雖然已經上國中,仍回來參加公田插秧。 農民陳漢忠擔任孩子們的農事指導老師,已經邁入第二年了。

甲仙公田位於大田村的大丘園,距離甲仙市區尚有一段距離,甲仙地區的學生們起了個大清早,就是為了來到這裡向農民學習插秧。資深甲仙農民陳漢忠再度扮演老師的角色,向孩子們解說插秧的技巧:「在兩條紅線中間,用竹竿對準,插三排,插下去的時候手要給它推一下,秧苗才插得住。」甲仙愛鄉協會與甲仙國小的老師則忙著前置準備作業,一早就將對齊秧苗用的紅線在田中拉直,以免秧苗行列過於歪斜。

在莫拉克風災之前,甲仙公田原為旗美社大「甲仙農業共同成長班」學員,基於對有機農業的興趣與熱情,合力在甲仙地區找到一塊農地,進行有機作物的栽培與管理實驗。原本栽種的作物偏向蔬菜類,鑒於蔬菜較易遭病蟲害侵襲,自莫拉克風災之後開始轉作有機米,並在甲仙國小訓導主任張淑女的協調之下,開始帶領甲仙國小學生來到公田學習有機耕作。

2010年,甲仙愛鄉協會將公田所收割的稻米取名為「呷秈米」,由工作人員親手進行真空包裝,並延請來到甲仙愛鄉協會實習的台大城鄉所學生陳慧蓉設計標籤,每一季新米幾乎都賣出了令周邊地區刮目相看的好成績。今年夏天,公田稻米再度插秧,中小學生們熱烈而主動地參與活動,儼然已經成為甲仙地區孩子們共同的童年回憶。

甲仙愛鄉協會理事長陳敬忠表示,現在的小孩子已經很少有參與這種活動的機會,「不要說這一代的小孩子,其實像我自己小時候,也已經沒有在做農事了。」在發展社區有機農業之餘,讓孩子仍能有貼近農業的機會,是大人們推動這些活動的心願。

除了較有意識的工作者積極營造社區公共參與的空間之外,在活動脈絡之外的甲仙鄉親也意外下公田插秧。「我本來要我去我的園子的,結果被妳們的車子擋住了呀,所以我也乾脆下來幫你們播啦,我自己的園子下午再去好了。」已經高齡75歲的阿嬤表示,「這些囝仔,實在播得太慢啦!」在地方團體與甲仙國小師生的堅持之下,「公田作農」的活動繼續在甲仙發酵,漸漸形成新的災後社區文化。

(本文出自於莫拉克新聞網,http://www.88news.org/?p=597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旗美社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