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楊美英(集來社區,駐村藝術家) 

民國一百年四月中旬的一個週一清晨,在濛濛的雨絲中,騎車離開杉林的集來社區。不知是否早起令人特別清醒,或是淅瀝的雨聲將世界刷洗得更清晰?穿過社區田地之間的綠意小徑,經過偌大的高捧著五種水果的社區精神堡壘,突然感覺到巨石壘壘的河床、破碎泥濘的道路,在視網膜上的投影特別放大,而且是黯淡的黑白畫面──瞬間,腦海裡的畫面連結到幾次在社區活動中心一起進行各種活動過程中的開懷笑臉,真的好可愛,雖然一直想辦法希望有更多的人走進來參與,但是此刻,突然更加理解住在這裡的人們每天面對的環境是如此殘破同時充滿生機,那麼對於居住這裡的人們來說,生活裡什麼是重要的?除了擺在眼前的困難,還擁有什麼未來可能的寄望、過往既有的資產?

於是,除了繼續每周與阿諾不斷地課程活動討論、修改,決定不再只是將注意力放在如何增加「來客人數」,而是著眼於如何將這三個月的藝術駐村活動所激發的能量放大、將已產生的影響力放大,於是,我們將原有以「手」為核心所輻射出的劇場暖身、故事述說、圖文繪寫等活動,進一步延伸、擴展:一方面,讓已經參與活動的成員把更多的社區民眾的手形、社區願景帶回來;二方面,則是進行「大手牽小手」的共同彩繪作品──目的之一在於,希望激起村民們沉寂很久的熱情,共同再造集來社區的活力。

和「集來」的關係,從陌生、相識、逐漸熟悉的經驗歷程,絕非等同於任何一個曾經進駐的社區,可是,有一點是類似的,在地的人們彷彿透過我們充滿好奇與期盼的雙眼,重新認識了自己的家鄉,甚至是發現太多已經遭到遺忘、或是原來就存在卻受到忽視的在地特色。

上述的感受,在「藝術駐村計畫」展開後的例子,不勝枚舉。特別是和大家開始進行「社區地圖」繪製活動,過程富饒趣味且發人省思。譬如說代表著社區入口意象的精神堡壘上面究竟擺放了幾樣水果?哪些種類?大家議論紛紛,總兜不齊全,引得每次負責開門的瀚鈞自告奮勇,騎上他那掛有自繪「賓士」logo的腳踏車前往拍照,惜因手的穩定度不夠、影像模糊,看不清楚其中一種水果,幾經討論、七嘴八舌、又擔心猜錯畫錯,月英媽媽索性出動,騎著機車、帶著紙筆,再度前往查明真相,回來後才揭曉謎底。


阿諾與美英。

總是如此,生活中十足親近的在地風土事物,卻十分容易被輕忽,甚至是視而不見。

因此,明確知悉三個月的駐村計畫,時間有限之餘,衡量社區目前狀態,我僅能將原來的社區劇場活動經驗轉化為綜合性的多元藝術創造活動,將社區劇場展演活動的定義擴充為發生於社區的人的集體活動,將活動重點調整為透過若干劇場遊戲、肢體與聲音開發活動(含節奏的傾聽、傳遞與創意即興)、故事說演、造型手創等活動,學習表達、分享與集體討論,激發認識自我與他人、提升自我覺察與社群的意識,注重過程之中的學習與彼此支持,反映出人的生活、價值和感受;同時與阿諾攜手合作,由阿諾帶領由個人繪本延伸出的集體彩繪活動,藉此探尋社區的人文特色,重建社區意象地圖,設法將村民和社區連結,期盼能夠重新復甦社區居民的團體動力,大家「集」合起「來」,一起做些有益社區文化生態的事情,什麼都好。 


走在社區工作的這條路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旗美社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