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一樣,母親節

文/孫華瑛(五里埔小林社區,駐村藝術家) 

五月的第二個週日午後,來了一場短暫的及時雨,稍微舒緩了酷夏的炎熱,也漸漸帶出了五里埔和小林社區居民捧著一家一菜的身影,更消弭了參與這次母親節活動工作者們對居民出席率的焦慮感;這是小林社區發展協會入住永久屋後,第一次自主性策劃執行的社區活動,我也在這過程,陪伴新手社區工作者學習活動操作中細部的對話。

還記得去年在杉林組合屋的母親節時,看見桌上放著一家一菜的豐富菜餚,但卻不見多數居民在活動現場的景象,邦大哥和純用以及我,只好挨家挨戶的發送康乃馨祝福住民。當時,我們多少可以理解那種走不出來的心情。今年,邦大哥再次發起辦理母親節活動,雖然他的媽媽在風災中過世,目前社區裡仍有不同年齡層的媽媽們,期待將永久屋視為一個大家庭,可以相互關心。當邦大哥來找我告知辦理母親節活動之後,我也想知道另外三位工作者的想法,於是建議大家一起討論;討論的起始點,多是在生活的進行中產生,像是一場夜間的羽球運動之後,席地而坐,我吆喝著劉大姊、小青、毛毛、阿露說說對母親節的想法,聽見劉大姊說一家一菜的形式、幾個遊戲、也有人贊助活動費用、聽見小青說不喜歡母親節(我們都瞭解她因為媽媽在風災中過世)、劉大姊說那些沒媽媽的人怎麼辦?獻花、寫卡片、毛毛說以前媽媽在世時會打金鍊子給她、邦大哥說如果聽見某些歌會想起媽媽而流淚,大家討論著康乃馨的價錢會抬高,是否一定要用康乃馨?我建議當天要有人主持介紹菜色和帶活動,並鼓勵劉大姊主持,她表示需要我的協助等等,那天晚上各自回家睡前,我提議明天大夥和淑卿再討論細節和分工。 

為了活動現場佈置的紙球製作和放置水果食物的擺盤,劉大姊吆喝志工媽媽們一起來手作剪貼紙球。劉大姊、毛毛、阿香、阿霞、阿露她們對手工製作很投入,有人小姐時做過裁縫、嫁做人婦時協助夫家賣過豬肉、種過蔬菜,她們的行動力很強,於是很容易看見手作、勞動的身影,我常常在手作的場合,邀請她們說自己的故事、聽見彼此的故事。因為生活在社區的關係,一些情境才可以延伸、關係才可以持續建立,我們在早上製作紙球的現場,非正式的對話出母親節活動需要有在地特色的擺盤,於是就決定下午一起爬永久屋的後山,採集擺盤所需的植物,我們一邊行走,一邊看植物說故事、即興唱歌。山上豐富的植物生態和她們從小居住的環境關係更顯緊密,很多關於風災前的人、事、景物,也在這娓娓道來的行走中,漸漸被敘說、被聽見,也被療癒吧 

活動過後,我提議要進行檢討,可以知道彼此的觀察和需要調整、學習的部分,好讓下一次的社區活動可以更加熟稔,這是我身上另一個累積二十年活動策劃執行的工夫,但其實我很謹慎拿捏著每一個引導的步驟,深怕造成她們的壓力。我嘗試著在駐村期間,從日常生活和活動執行等情境中,提供、分享可以形成對話的機會吧。於是我們在討論中聽見工作者肯定活動參與人數比預期多的成就感,但是提出該如何帶動居民主動參加遊戲?我則看見居民將一盤盤的私房菜端上桌,並告訴掌廚的名字時,深深感受到那一張張自信的表情和榮耀,菜色可說是族群大融合,有小林在地雞角刺雞湯、阿嬷的米糕、大哥的山產、印尼咖哩雞、韓國辣炒年糕、客家粄、雲南薄片等等,沒有煮菜的人出錢贊助水果、飲料、甜點,就連五里埔的阿嬷們也早早到場參與,淑卿細心的提醒著我要主持留住五里埔的阿嬷們、劉大姊活潑大方的掌握遊戲氣氛、原本有些抗拒活動的小青,就在活動前晚準備遊戲音樂時告訴我,她擔心居民不夠踴躍,是否需挨家挨戶發傳單邀請居民,我鼓勵她可以找阿香一起拜訪,她的轉變是辛苦的!畢竟要從私人情感(喪母之痛)轉換到公共參與,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勇氣吧。 

聽見她們嚷嚷著辦活動的繁瑣、疲累時,下一句卻又聽見她們規劃著端午節的可能,似乎,有些生活中的自我認同和工作中的價值感,在工作者身上,慢慢長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旗美社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