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記「雲林觀點之台灣農業問題與展望」
(2006.9.2, Sat)
受邀到雲林社區大學舉辦之「95年講師研習會議」上,分享「旗美社大的課程發展經驗」。議程除了安排幾所社大,如北門、台南社大等分享經驗外,也邀請了任教於台大生物產業機電工程系(前台大農機系),並擔任雲林縣政府農業顧問的方煒教授談「雲林觀點之台灣農業問題與展望」。
方教授的報告整理了許多數據和資料,並呈現自己的觀點,我聽來覺得很有收穫。其內容主要有兩部分,第一部份是對於台灣農業問題的分析,大約有以下要點:
(1) 農委會每年有大量預算使用於災害補償,直不如將此預算用餘建立防制災害的基礎設施。
(2) 台灣農業栽培技術舉世聞名,人常言台灣農業問題不在生產而在消費,但以色列、荷蘭等國蕃茄等作物單位面積之產量,卻數倍於台灣,連韓國都超越台灣。
(3) 荷蘭、韓國等政府以補助設施的名義,降低農民生產成本,增加農產品競爭力,未來台灣的花卉產業將會面臨更嚴苛的競爭。
(4) 台灣在加入WTO之後,94年農產品進口總值較90年增加826億台幣,而台灣農業第一大縣雲林縣,一年的農業總產值僅為500億台幣。
第二部分則是雲林縣政府由蘇治芬縣長帶隊,於月前前往北海道進行農業考察的經驗分享。此部分則有了以下內容:
(1) 日本政府對於其農業的重視與補助,遠甚台灣。
(2) 北海道農業機械化程度極高,生產成本低。
(3) 北海道酪農產業環保程度高,動物福利亦高,其牧場中甚至設置有專為牛隻搔癢的機器感應毛刷。
(4) 農業採取多元經營方式,例如結合旅遊體驗,開發各式農產加工品。
此部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倒非日本的農業作法,這部分之前已有接觸。而是蘇縣長在返國後,指示當初為陪同前往的農業局長和另一位幕僚,立即前往考察同樣行程。「農業首都」縣長的此種態度,讓人忍不住期待其治下的農業作為。
報告的結論,認為台灣未來應該致力於發展「科技農業」,排除天災對於農業生產的危害,提供一個穩定的農業生產環境。「科技農業」意味投入大量的生產設施。
方教授的報告,給我了一些啟發,也引發我在回家的路上,持續地思考著三樣事情:
(1) 台灣的地理和氣候,是限制也可能是優勢,我們有沒有機會,是不是應該善用此種優勢,發展出別人無法取代的「台灣農業」?
(2) 「科技農業」需要大量投資,假如政府無法在此部分支持農民,亦即讓農民自費添購設施,會不會導致台灣的農業「企業化」?
(3) 雲林縣喊出「農業首都」,花蓮縣則有「無毒農業」,俱展現了地方政府在農業政策上的企圖心。而我們高雄縣的農業政策是什麼呢?
- Sep 18 Mon 2006 18:18
地方政府與農業政策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