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略記與盧建銘閒談
(2006.09.16, Sat)

這一天是內門社區幹部培訓第一次上課,雖然風雨也來湊熱鬧,但並沒有對居民的出席造成太大的影響,依舊來了約50名社區居民。此地為內門鄉的三平村,算是農村中的偏遠地區,這樣的學習表現,讓人感動。我見了社會局行政課長,直陳未來可以考慮循此模式,在旗美各農村社區開課。

盧建銘老師因為雨大影響交通,大約遲了一個小時才到會場。打過招呼後我先回來,並約好中午一起吃個飯。上次在工作坊聽他提了最近的忙事,想多瞭解些。

盧老師最近正在和一家南部企業合作,發展有機種植。這有機種植並非以營利為目的,且要避免與民爭利,未來甚至會採取逐步和農民合作的計畫,背後則是一套「南台灣區域經濟」的概念。這樣的企業作法,在台灣我是第一次聽到,照盧老師的看法,也還沒有看見第二個。我心中期待能夠早日看到成果,並對台灣企業界造成影響。

我們在北方園吃過麵後,還去老街咖啡繼續聊,前後時間大約3個小時。這3個小時中,盧老師的談話有幾個重點,除了上述的部分外,還有他現下另一個工作重心,「台十七線的串連」;另外就是,他在麻豆的農(漁)村經驗。

盧老師雖在台北出生長大,但一直到就讀大學時,還固定會在假期裡前往麻豆鎮的海埔地區,因為那兒是他們盧家世代的居所。那是一個同姓村,現在還有一群族人住在村子裡,這村子以往就是海邊,一如地名,是後來的泥沙淤積才慢慢離海,但現今養殖業仍然非常興盛,農地則是帶著鹽分的土地。據盧老師的陳述,從拜祖等若干風俗中,他懷疑他們家族可能是平埔族後裔,可能因為個原因,他們家族擁有一種獨特的「家風」和「族風」。茲簡敘如下:

(1)整村就像一家人,連取名字都按相同字序。
(2)鄙夷有錢人家,和有錢人結親甚至會被瞧不起。
(3)較早分家,尤其是在老人家健在時。
(4)旅外子弟固定接濟,維持家中開銷。

這些描述,頓時讓我對盧老師所提過的,「農漁村是文化的森林和海洋」、「採集經濟」,以及現今他所從事的農村工作,有連貫起來以及立體化之感;也看到他常掛在口中的「第一線工作人員」,和他的生命經驗聯繫的脈絡。

也許可以這麼說,盧老師的農村生活經驗,決定了他的生命風格和信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旗美社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