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地球對人的需要室完全足夠的,對人的貪婪則是不夠的。廣大工業即在擴大人的需求。」----甘地。

到台北參與「另立全球化工作坊」的討論,與我們分享的有:印度人民科學運動的靈魂人物Dr. Vinod Raina、墨西哥社區貨幣的創辦人Luis Lopezllera Mendez、南韓的李貞玉教授、泰國米之神中心創辦人Daycha Siripatra、秘魯的Dr. Jorge Ishizawa、日本的武藤一羊博士等等,以及負責整個議程安排的鍾秀梅、鍾永豐、劉健芝、林深靖、丘延亮....等等,讓我的視野與心靈又推進到另一個空間裡頭。

Rinod首先破題,全球化並非什麼新鮮事,自有人類以來,一方面是為了尋找糧食、可耕地等生存條件,一方面是好奇心使然,人類從非洲肯亞往印度、中國、甚至台灣遷移,這是最早的全球化,那時的世界沒有國家邊界,不需護照。遊牧持續了很長的一段時間,而後定居下來,幼發拉底河、尼羅河等地傍河而居、用種子耕種,然而即便發展到城市文明的階段,仍然有著遊牧的生活方式,有很大部份人口的生活方式是與古代人相同的,因此,我們所面對的困境是: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仍如此。

過去的國土疆界不清,國家是晚近出現的,隨著民族國家的興起,人的流動受到了限制,然而又要求特定物品的流動不受限制,全球化在今日意味著商業資本、勞動力的自由流動。然而,「自然」的全球化與「人為」的全球化,是誰得到利益呢?

Rinod強調,取消人移動的限制,打破民族國家,人的自由流動是很重要的。改變系統必須改變生活方式,GDP、GNP高並不見得較為快樂,不丹以「快樂」而非「經濟」作為指標,一個世界沒有貨幣、金錢是可以的,人類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是沒有貨幣的,也沒有信用卡、銀行。另立全球化,你必須從改變規則做起。

事實上,Rinod所發起的人民科學運動在全印度有56個組織,他們雖只有80個工作人員,卻引動了50萬個自願者投入,他們並不向國外的NGO拿錢,但並不排斥與政府合作,因為政府是納稅人的錢,而他們做得是公共事業。

Vinod曾經參與反對化工廠的運動,化工廠的毒氣傷害了2萬5千人,Vinod協助他們求償。1986年,反對Narmada大壩,雖然失敗,但卻成功地讓世界銀行撤資,並且要對其他的大壩計畫進行重新評估工作,這個影響是世界性的。1989年發起在全國各地進行掃盲識字的運動,組織了數千萬的自願者投入,為一億四千萬的人掃盲。Rinod極力發展基層的組織,2005年在1,100個社區學校投入另一種教育的嘗試,他們的目標是在每個鄉可以培養8個年輕人,作為地方治理的人才。事實上,不能從傳統、現代等等角度來看印度,並沒有一個單獨的印度,全印度有467種語言,官方語言即有七種,然而當代的統一體系卻把世界趨向於單一化,人民科學運動即是相信「科學是為了人民而存在」音樂有數學結構的成份,是對世界打開的一種藝術。Kalara是最早開始人民科學運動的,他們嘗試各種方式將本土知識與標準知識結合起來,創造更多有機的知識份子。地球上有30億個農民,期耕作知識是一萬年來代代相傳的,並不是科學家比農民優越,反而是科學家要向他們去學習,知識、技術、態度三者都很重要,然而態度與價值有關,這是學校沒教的,我們對於知識的態度決定了一切,這種內建的緊張關係要消除,靠得是理性與情感的統一。因此,KSSP 50萬個自願工作者用戲劇、音樂,用各種人民懂得方式作為溝通的方式。

「站在你的房間,打開你的窗戶,讓風從東、從北從各個地方吹進來,但不要讓風吹倒了。」Rinod如此說。人必須向世界打開窗,但要保有自己的認同,吸收他人的養分。他引愛因斯坦的一個小故事,有人問愛因斯坦:「我們什麼時候才能說我們瞭解了一件事情呢?」愛因斯坦回答:「我不知道」。Rinod說,當你愈感覺迷惑也表示著你愈來愈瞭解了,這樣的工作坊也成功了。

許多當年迷惑的事情,經驗過後,再聽這些智者的話語,豁然打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旗美社大 的頭像
    旗美社大

    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

    旗美社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