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家姓名 |
余忠任 |
聯絡電話 |
與旗美社大聯絡 |
農地位置 |
內豐 |
工作人數 |
2-3 |
種植作物/畜養牲畜 |
麻竹、龍眼、破布子、香蕉、柳丁 |
文∣蔡承允
開車沿著蜿蜒的山路往上爬,前方余忠任大哥的小卡車熟門熟路的左彎右拐,車速飛快。就算如此,從山腳往上開,也花上十分鐘才抵達山頂。越爬越高,山頭的景緻能一覽谷地裡的內門小鎮。
問起余大哥什麼時候開始種田的,余大哥毫不猶豫的說,他六歲就在這了。六歲,他的父親就在此「開山」,砍去雜草雜木,種下一大片的龍眼,至今仍是他土地上重要的經濟作物。他開的小卡車上載著兩位農婦,是他雇來幫忙採收龍眼的工作的。余大哥採收龍眼的方式,身手矯健顯然是必要的條件──三個人攀爬龍眼樹上,在粗細不等的枝幹間靈活穿梭,再用刀切斷結滿果實的枝條,最後將整串龍眼扔進樹下的籃子裡。
種龍眼的地方是沒有柏油路的,小卡車開著經年累月的泥土路,余大哥和他僱用的工人再走一段,抬著空的籃子走進龍眼樹叢,抬回填滿咖啡色龍眼的沈重籃子。余大哥說,他早晨會將龍眼開車運到高雄燕巢,有販子會收。這山頭的龍眼有許多種,問起余大哥如何分辨不同種類的龍眼,他很有自信的說「我看久了看得出來,你們看不出來」,再追問是否有辨別的特徵,他也只說,看果皮的顏色,不再多談。顯然,種龍眼多年的余大哥早有一套自己的知識系統,而這些知識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除了滿山龍眼,余大哥也種麻竹。山頭另一邊的緩坡上,冒著數叢竹林,每一堆竹林蔭下都冒著長短不一的麻竹筍。不同於龍眼按季節、生長期採收,麻竹筍每週都可採收、每週採收一次。跟一般需要未冒出土就得採收的白筍不同,麻竹筍可讓它冒出土數十公分、甚至一公尺長才採收。余大哥說,他的麻竹除了論斤稱兩的賣給內門農會,也會作成脆筍,內門當地的總舖師會來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