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一期的【光華雜誌】(2014.07月號,第39卷第7期),針對台灣社區大學成立15年,有一個〔社大扎根‧地方學崛起〕的專題,除了整體的報導,還針對旗美和台南兩所社大做了深入報導,這裡也將旗美社大的報導內容轉貼予大家分享。
==
■紀錄風土--旗美社大開創農村新視野(第39卷第7期)

文‧劉嫈楓 

〔前言〕堅守「讓農村學習,向農村學習」理念,耕耘美濃、旗山等9個鄉鎮的旗美社區大學成立13年來,為地方找記憶說故事,改寫了昔日的農村面貌。

農村裡,農人耕作的智慧與技藝,客家、閩南和原住民等族群的文化與傳統,庶民生活的活力與動能,都在旗美社大的挖掘下,於湍急的時代洪流中重現,共同織就成一門深具在地風土特色的「農村學」。

〔內文〕:
一到春天播種時節,群山環繞的美濃盆地,就會見到成片的青綠秧苗。晨露未乾,旗美社區大學成員來到一處稻田,捲起褲管,準備走入田間施作補秧。

2012年起,旗美社大推行「公田」制度,鼓勵成員下田耕作,體驗農人辛勞,流著汗水向農村學習。

座落在盆地中央的美濃客家文物館,正展出《在農村學習:旗美社大的地方經營》成果展。入口處放著社大學員曾啟尚利用兒童腳踏車、簡單機具改造的紅豆採收機,兼具實用創意與工藝美感。

在牆面上,掛著旗美社大歷年來的照片與說明,客家民謠的吟唱聲迴盪展場中。展場濃縮了旗美社大13年來投入農村、多元族群以至自然環境議題的精華,充分體現「農村型社區大學」的精神。

●摸索3年,骨幹成形

旗美社大於2001年成立後,即標榜「讓農村成為一所學校」的辦學定位。當時,台灣社大興學邁向第4年;已成立的二十多所社大,多數落於10萬人以上的城鎮。為了打造有別於他校的特色,高雄地區特別選定在人口只有5、6萬人的旗山、美濃鄉村成立社大,「這讓旗美社大在地理空間上,有著不同的意義,」旗美社區大學主任張正揚說。

當時社大辦學班底,多來自熟悉在地的鍾理和文教基金會與美濃愛鄉協進會,因為民間社團具有敢衝敢撞的莽氣,從環境運動現場轉進體制內的辦學,歷經了一段適應期。
2000年年底,鍾理和文教基金會剛取得承辦權時,距離開學僅剩不到3個月,加上民眾對社區大學一知半解,團隊面臨龐大的招生壓力。

於是,社大人員大陣仗在美濃鎮上舉辦課程博覽會,招攬民眾,但雷聲大雨點小,只吸引了27個人報名。社大只好再動用人脈豐富的美濃地區校長聯誼會協助宣傳,並祭出「來上課送書包」、「夫妻當同學,學費七五折」等手法吸引鄉親,終於驚險過關,招足名額。

這段篳路藍縷的興學過程時時提醒社大,「要說居民聽得懂的話」。例如,一張簡單的招生簡章,都暗藏學問──早期為了向居民說明課程內容,旗美社大洋洋灑灑地寫滿文字,後來發現村民更愛有圖有色彩的解說,隨即調整作法。

又如,旗美社大成立時,一改單一校本部的方式,將8成的課程開設於內門、茂林、甲仙等9個分校,減去偏鄉居民長途跋涉的求學辛勞,不但因地制宜,也為鄉村辦學立下嶄新模式。

●多元族群構成的農村圖像

2004年,旗美社大「農村型社區大學」的輪廓逐漸清晰。傳統農村在旗美社大的行動與挖掘中,有了嶄新的想像,一股孕育自地方的「農村學」油然而生。強調在地多元的風土文化,成為旗美社大辦學的特色之一。

一系列貼近地方的課程相繼展開。像是深受學員歡迎的「小型農機具保養」,就是體貼農民的課程設計。旗美社大觀察,農民購置的國外農機,並不見得符合耕作需求,若能透過DIY農機修繕教學,不但適合農民在地耕作,也省下了維修成本。此外,「農產加工:發酵與釀造」、「菜籃族的微旅行」等類似構想的課程,也逐步發展出來。

「農村的圖像,並不只農業或農民,」張正揚說。點開旗美社大網站就可以看到「旗山的巴洛克傳統建築和特產香蕉」、「客家藍衫與美濃古蹟東門樓」、「原民文化的陶瓷工藝與百步蛇圖騰」3個在地特色的校徽,說明了旗美社大面對多元族群的辦學軸線。

因此,除了農村經營,社大也著力振興客家文化,於第一學期即成立「客家八音班」,鼓勵年輕世代學習傳統音樂,傳承客家文化,並帶動社區居民重視融合二弦、胖胡、直簫等八種樂器的「八音」樂曲。

此外,旗美社大成立的「客語民謠班」也透過客家民謠教學,讓學生在輕鬆的吟唱裡,找尋日益沒落的客家話與客家文化。自2001年開課以來,一直是旗美社大最長青的課程之一。
旗美社大還與鍾理和文教基金會合作,在每年夏天舉辦「笠山文學營」,邀請文學愛好者來到美濃,以「生態」、「農業」為題材寫作外,並一一走訪文學家鍾理和筆下的美濃山水,認識這處台灣最重要的客家聚落。

除了客家、閩南族群外,旗美社大的校區範圍還擴及布農族、魯凱族所在的六龜、甲仙與那瑪夏區,開立多門原民文化課程。其中,2009年的「獵人學校」,透過原住民對大自然的智慧,帶領學員體驗山林的奧妙,學習野外求生、溯溪技巧。

●串連國際,為地方寫故事

張正揚表示,旗美社大的定位,不光是一所學校,還扮演著平台串連的角色。

2002年起,旗美社大就透過農村工作坊、公民論壇等方式與國際接軌,邀請來自巴西、荷蘭、日本等地學者專家,就「氣候」、「小農」等議題進行交流。

例如,提出「半農半X」複合農業生活形態的日本作家塩見直紀就獲邀來台分享經驗;又如泰國強調有機農業的「KKF米之神基金會」,也與旗美社大合作舉辦工作坊,介紹自然農作。

這樣的串連也是張正揚早年投身美濃反水庫運動累積起的經驗。1999年,身為愛鄉協進會總幹事的他,因美濃反水庫運動與國際河流組織接觸,從而理解到水庫議題不單是水資源、河域面向,更影響著社區的樣貌與文化。加入社大後,張正揚延續了當時的經驗,為農村營造帶來全新的視野。

社大作為教學平台之餘,也開始書寫農村樣貌,紀錄生活。因此,在課程培力下,學員開始書寫農村故事。2006年起,旗美社大發行的年度月曆,也以「醃製」、「保種」等不同主題,展現農村的風土民情。

2013年月曆主題「食物、人與土地的美好結晶」,找尋生長在旗山、美濃等9個區域的紅藜、雞腳刺等特色食物,詳細說明生長耕作,到加工製成食品的在地故事。

2014年則定為「農村手作的溫度」,經由旗美社大團隊的採訪,介紹地方手工藝,包括那瑪夏鄉盛產的山棕做成的雨衣、六龜荖濃菸草業興盛時期,女性慣使用的「菸吹」等。「今年,我們要凝視這些農村手藝者的臉孔和技藝,感受農村生活裡的手作溫度,」2014年的年曆上,如此寫著。

旗美社大的耕耘與扎根,找回了傳統農村「晴耕雨讀」的溫潤景像,社大村民在學習之餘,也一點一滴地在「農村」這所大自然的學校裡,汲取豐厚、動人而深具生命力的在地學問。

10549732_815692428469978_7254621642328229010_o

10551590_815692435136644_6056829523484002302_o

10571932_815692441803310_4190400939367012781_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旗美社大 的頭像
    旗美社大

    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

    旗美社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