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1011226日起推出《千年葫蘆‧福祿人間特展》, 

透過植物學、考古學、文化人類學與中國美術工藝等各種角度來介紹葫蘆,

此次特展也展出 杉林【葫蘆雕刻】班 龔一舫 老師的作品以及他珍貴的收藏,

推薦大家可以利用春節假期前往欣賞!!



-----------------------------------------------------------------------------------------------------------

《千年葫蘆‧福祿人間特展》洋溢年節吉祥喜氣
從植物學、考古學、文化人類學及美術工藝
等角度帶領觀眾認識葫蘆的前世今生

  • 展期:101年12月26日-102年6月2日
  • 地點:第三特展室

  【新聞稿 】

102年適逢歲次癸巳的蛇年,為呼應漢人創世神話的淵源,並藉此傳遞福祿雙全、富貴長壽的年節吉祥喜氣,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自即日起推出《千年葫蘆‧福祿人間特展》,透過植物學、考古學、文化人類學與中國美術工藝等各種角度來介紹葫蘆,民眾除了可藉此深入認識葫蘆起源、特性、品種,乃至於馴化意義等植物學相關知識之外,也可以從考古與歷史的面向,透過豐富的相關文物展示瞭解各族群文化中對於葫蘆的使用方式,及其在人類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延伸出來的相關工藝美學。

《千年葫蘆‧福祿人間特展》於12月26日在知名葫蘆絲演奏家陳世忠吹奏的喜慶樂聲中揭開序幕,擔任策展人的科博館展示組劉憶諄研究助理表示,在中國創世神話裡,較為人耳熟能詳的除了盤古開天,就屬漢像畫磚上人首蛇身形象的伏羲與女媧兩兄妹的故事,其中伏羲女媧的考據,又有一說是與葫蘆有關。漢文化中葫蘆自古即有象徵福祿的意涵,加上藤蔓延展,結實累累,更含有綿延不絕、多子多孫的寓意。在日常生活中,葫蘆不僅是人類重要的蔬食種類,也被世界各族群廣泛用來製作成日用器具、樂器、占卜用具、工藝品,甚至求生用具,與人類的生活緊密相連。

中國最早又稱葫蘆為「瓢」、「匏」和「壺」,古籍中不時有提到此類植物,例如《詩經.豳風.七月》中提到「七月食瓜,八月斷壺」,其中的「壺」就是指葫蘆。又如《論語庸也》中「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文中的「瓢」就是葫蘆。由此可知,葫蘆很早就與我們生活緊密相連,並且遍布全世界各地。

依目前的研究推測,不同種類的葫蘆分別於10,000年前在亞洲,4,000年前在非洲被馴化,再傳播至世界各地。美洲各地如今天的墨西哥、秘魯和亞洲的泰國、中國都有數千年的植物種子被發現,例如中國河姆渡文化與河南考古遺址中都有發現距今7000至8000年前的葫蘆種子,各地也發展出不同的葫蘆用法和習俗。在古埃及,葫蘆曾經是陪葬品;在大洋洲,則在葫蘆生長時就將其塑型成為陽器套具;除了在秘魯有葫蘆做成的樂器,在中國也發展出以葫蘆為體而製作的葫蘆絲、二胡等樂器。在臺灣南島語族的族群中,葫蘆不僅是最佳的天然容器,泰雅、卑南、排灣等族群也用來作為占卜用具,大型者更被用來當作輔助渡溪的工具,類似今日救生圈的用法。葫蘆不僅廣泛運用於人類生活之中,更由於其形狀具有象徵意義,今日成為許多文創商品的設計靈感來源。

這次特展中展出了來自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博物館和知名葫蘆工藝家龔一舫老師典藏的珍貴葫蘆文物和令人讚嘆的工藝作品,包括泰雅族提水用葫蘆、美洲秘魯的棒沙鈴和各種技法創作的葫蘆工藝。尤其龔一舫老師所創作的「系扣火繪野雁圖葫蘆」、「透雕福祿富貴葫蘆」和生肖系列作品,表現了多樣化的雕刻和彩繪技法,其中的「系扣火繪野雁圖葫蘆」必須在葫蘆初結果時即進行打結動作,往往一不小心就折斷,他總共嘗試過數百多次才成功,特殊的造型吸引許多觀眾的目光。另外由「八方新氣」所創作融合古典美學和現代風格的葫蘆造型白瓷,也賦予了葫蘆不同的器物形式和美感意涵。

為了讓觀眾瞭解葫蘆的生長過程,科博館特別製作一段紀錄葫蘆從發芽到開花結果系列生長過程的曠時攝影節目,在特展中透過高畫質的HD畫面,呈現植物充滿動感及生命能量的成長歷程。科博館孫維新館長表示,當透過曠時攝影看到葫蘆的新芽鑽出土壤時,他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生命的悸動,特別是隨著幼苗的成長,在沒有藉助風或光的條件下,葫蘆的藤蔓仍不斷擺動著向四面八方努力尋找可以攀爬的地方,整個過程相當動人。在農曆年節前推出這項「小而美」的特展,不但有精采的展示內容,也蘊涵了深厚的學術價值,他鼓勵民眾利用新年假期踴躍前來欣賞,感受「吉祥福祿」的喜氣。

  【 重點展品 】

葫蘆生長縮時攝影

一顆葫蘆的誕生,成為令人驚嘆的工藝品,可不只有工藝家的巧思即可完成。葫蘆從發芽到開花結果,這一系列生長的每一個時刻,都在為未來的果實做預備。我們將以高畫質的HD畫面,呈現這充滿動感及生命能量的歷程;由葫蘆寶寶家族的開場,到發芽、藤蔓延長及開花,感受葫蘆少為人知的獨特活力。

泰雅族提水用葫蘆(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典藏)

葫蘆應用在人類生活中最早始於容器的功能,此件泰雅族提水用葫蘆即是代表,泰雅族人為了使用方便,並在葫蘆外表附加網狀籐編與提手,讓使用者容易提拿,也添增了美感。

南美洲秘魯的棒沙鈴(龔一舫典藏)

葫蘆因有木質化的特性,且普遍存在世界各地,各族群文化發展出不同的使用方式。此件沙鈴來自南美洲的祕魯地區,可當作樂器,表面的烙燒圖紋彷彿述說著該族群的獨特故事。

系扣火繪野雁圖葫蘆(龔一舫作品)

葫蘆工藝最早可能始於唐代,明代較有明確記錄,清朝乾隆大盛。此件作品反映典雅脫俗,不僅呈現火畫技術之純熟,葫蘆上方的結扣更是難能可貴。結扣須在葫蘆初結果時即進行打結動作,並在生長過程中不斷調整與鬆動系結的緊度,才能在葫蘆成熟後得到理想的型態而加以創作。因此,每一件系扣作品都須花費較長時間構思、栽培與製作。(如右上圖 展品-4)

透雕福祿富貴葫蘆(龔一舫作品)

透雕作品是葫蘆工藝家的最重要基礎功夫。此件作品以代表富貴的牡丹花為主角,搭配葫蘆之福祿意涵,呈現了中國傳統最喜愛的福祿富貴寓意,是歲末年初時節令人喜樂的作品。上方的勒扎小葫蘆吊飾,也獨具特色,與透雕作品互相襯托,構築完美佳作。



http://cal.nmns.edu.tw/NMNS_Cal/Detail_Ann.aspx?ANID=640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旗美社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