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溫炳原(旗美社大甲仙駐點專員)


小朋友以科學小飛俠表演鼓勵小林村民自力站起來!

「安居樂業」是一個朗朗上口、多麼普通的新年展望啊!但對於歷經滅村、生離死別的小林人而言,不只是災後重生最渴望得到、更是最難以實現的心願。災後的第
160天,帶著揮不走的舊傷痛與緩緩不來的新希望,倖存的小林居民再度鼓起勇氣來面對重建的荊棘之路,家園重建尚未塵埃落定,生計問題已聲聲催促,所幸,在各界協助及村民自力的努力下,小林人得以踏出懷舊迎新的第一步,以「珍嚐小林梅子、迎新杉林金瓜」做為產業自力重建的新嘗試。

 

限量一萬套的「珍嚐小林梅」是小林村最後一批的梅子。幾個星期前,筆者與小林重建會幾位重要幹部討論如何以小林為行銷窗口,替高雄縣全部災區的農特產品找尋災後生機時,當時理事長蔡松諭就百感交集地說:「在甲仙農會找到了一批今年四月份由小林人採收的梅子」。這個消息令所有工作人員相當振奮但也悲戚,因為除了逃出的倖存者,慘遭覆頂滅村的小林社區幾乎沒有留下任何農作物或手工藝品,而此時災後產業重建的階段,最需要的就是讓重建居民透過勞動的工作及其成果,稍稍忘懷日思夜夢之情緒與心靈的折磨,但此刻已如火如荼進行的有機農業職訓課程,卻也有點遠水就不近火,根本不可能在年關將至、逢節思親的日子,用有機耕作的成果來讓他們感受喜悅。唯一最能抒解心情的就是讓大家以手來代工、做農產品包裝的加工,而正當大家擔心找不到在地特色農產或手工藝品時,彷若逝去的族人捨不得走,不忍獨留倖存村民受煎熬,冥冥之中協助他們找回這一批災後與家鄉唯一連結、值得珍嚐的梅子。

但是沈溺於甲仙(舊)小林的懷舊,還是為了醞釀杉林(新)小林的迎新。以務農為主、盛產梅子農特產的小林,早期沒有零食,梅子是當時小孩子最為垂涎的零嘴,收成時的搖梅樹更是當地小孩的集體記憶。滅村後,為了找回這樣的平埔文化與社區生活的載體,替被迫遠離舊小林家園的倖存村民們在杉林新故鄉重建、站起來,同時也藉此感謝甲仙老朋友包容與杉林新伙伴的接納,蔡松諭也協助杉林農會及小農促銷一千顆當地特產之一的迎新友好金瓜。而這些以小林為品牌的特產,不僅創造出新小林村民包裝代工的勞務機會、解決其部分的生計問題,更是發展出與其他災區農特產或手工藝品之合作模式的新嘗試,災難初期媒體聚焦小林及其所帶來救災資源過度集中的現象,在災後重建得以下滲到其他被忽略或相對隱性、邊緣的災區,提高小林品牌在重建過程中的附加價值,而對伸出援手的社會各界而言,最好的感謝就是去幫助其他也需要協助的重建居民。

小林踏上「珍嚐小林梅子、迎新杉林金瓜」的產業重建路途了,除了甲仙老朋友與杉林新伙伴的協助,八八水災服務聯盟成員中的紅十字會、台灣大學、台灣微軟、家樂福、華山藝文中心等單位組成的小林生計重建團隊,也全方位地協助小林村重建發展協會開展社會企業,發掘產品、設計包裝、創造就業及行銷品牌,這個產業重建模式不止期盼小林村能儘快站穩、也更會幫到其他災區的產業重建,現在也邀請各位關心災後重建的讀者們,您們一起來見證這股災後的新生力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旗美社大 的頭像
    旗美社大

    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

    旗美社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