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月27日細雨微冷的夜晚,我們來到宜蘭藝術中心拜訪黃春明。位在中心內的黃大魚工作室,兩、三位工作人員正在工作,編著黃春明發行的九彎十八拐文學雜誌,四周擺放著各式各樣的東西,包括黃大魚兒童劇團表演的道具以及黃春明的撕畫創作,有些雜亂。

在一堆物品中,最令人感興趣的則是那幾位工作人員正在進行的工作,以及頂著捲髮、留著未經整理小鬍子、眼鏡稍微滑落又帶著笑容的黃春明了。在簡單的介紹過後,開啟了此行的話題,今晚的談話集中在三個主題上,家鄉情感、文學專注、劇團趣事。

宜蘭的天氣很溼,一年中大概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下雨,黃春明說宜蘭人已經很習慣這種溼雨的天氣了,小時候下雨也經常跑來跑去串門子,媽媽一邊罵一邊丟毛巾給孩子擦乾頭髮,「宜蘭的孩子頭髮經常是溼的,但是不會感冒,宜蘭的孩子是雨的孩子。」這種多雨的天候也讓他回想起小時候家家戶戶住在河邊時,兩岸架起輕便的簡橋,一遇大水就被沖走的情形,當他述說這故事時,神情和語言栩栩如生,好像演戲一般。這樣的魅力也表現在文字上,然而現代人對於農村的陌生恐怕愈來愈難以想像一些情境。當提出這樣的問題時,黃春明說,文學是描寫人性共通的東西,要專注的是人性,而不是把自己局限在某個特定的領域,讓人受益匪淺。從談話中也可感受到黃春明對於鄉土文化的專注力和觀察力,以及對於宜蘭土地的熱愛。

在談到九彎十八拐這本雜誌時,他提到當初辦這本雜誌的動機,其實只不過是為了讓更多人喜愛文學、更了解、愛護自己的家鄉。對於文學工作者而言,除了出書、寫文章以外,社會關懷最常見的方法就是辦雜誌。好的文字有莫大的影響力,震古鑠今,除了當代文壇的主題走向,更重要的是它對於社會的青年、中堅份子等有著引導的作用。不論現在資訊多發達,看書、看雜誌仍是獲取知識的來源大宗,他希望藉由他對台灣文學的愛好,讓更多人進入這塊領域,並確實了解這塊土地上人們的歷史。此外,他也提到如何進行文學的創作,那就是〝寫〞,剛開始的時候一定會遭遇一些困難,例如寫的太差不像樣,然而就如蛤仔吐沙一樣,當雜質都吐出來後,剩下的才會是精華,沒有事情可以一次成功的,寫就對了。

最後他談到他所領導的黃大魚劇團,並拿出他的撕畫書讓大家欣賞。在這些已絕版的撕畫書中,更可以看到他對週遭事物的觀察力與想像力。人家說兒童的想像力是最豐富的,然而在黃春明的身上也可看到這種能力,只是他在經過數十年的人生後,不是被社會的黑暗面所佔據,而是學習了社會所能給與的正面組織和判斷能力,這是我們必須去學習如何吸收別人的精華而不會缺點所影響的地方。

兩位忙著編雜誌的工作人員,其中一位是小朋友參與劇團演出,過程中看到孩子的成長而義務幫忙的義工,這樣的志工還滿多的。而他們對於文學或土地的熱情,並試著將他們的熱情感染別人,讓別人同樣去關心這個世界,是令人感動之處。

代 stoney p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旗美社大 的頭像
    旗美社大

    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

    旗美社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