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地經濟的難題與堅持-從自由經濟示範區條例草案談起

講者│蔡培慧(世新大學社會發展學所助理教授)

紀錄、整理│戴正倫(旗美社大實習專員)

 

自經區對台灣本土農業的衝擊

        針對目前自經區條文訂定方向,我認為台灣應該要重振台灣農業,而非引進國外農產品。我們可以從自由經濟示範區以下簡稱自經區的設置來理解重振台灣本土農業的重要性。並進一步思考,我們該如何重振農業?台灣目前有許多耕地是休耕狀態,我們是否要恢復耕作?用台灣生產的農作物來加工?

        目前自經區的概念,是引進國外農產品,加工後以MIT的品牌出口外銷。像是中國陸客喜歡的鳳梨酥,是否能利用台灣休耕地來種植鳳梨,再進一步加工外銷出去而不是由國外進口鳳梨,再加工成MIT的鳳梨酥販售出去,這對台灣農業加值部分是沒有幫助的。政府一直提倡休耕,而自經區卻又引進國外農產品,完全忽略台灣本土農業存在的優勢,這是本末倒置的作法。完全仰賴國外原料與加工的產銷鏈結,忽略了台灣本土的農業生產,自經區的做法是否會造成本土農業萎縮?這其實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自經區對台灣有影響嗎?對農業、醫療、勞工引進,對台灣都有很大的影響。大家都知道台灣當時在加入WTO農業影響所及,在19961998幾年,WTO對農業有影響,市場開放農產品的消費獲利,我們物價有比較低嗎沒有,特別是在2008開始還比較高。我們對外開放,台灣經濟有無發展?GDP指數是否有成長?有,GDP指數是有成長的GDP成長,我們的薪水有無成長?結果是,我們的薪資水平卻是退回16年前。

        同樣是面臨對外開放的情況,我們以英國作為例子來說明。如果是在台灣單親媽媽可能要努力打工賺錢養家。但是在英國單親媽媽可以不放棄興趣,還是可以在政府提供的咖啡廳寫作,因為國家的福利制度會特別照顧弱勢。所以即使是自由貿易擴張時,英國政府會對資本家抽取稅金,這些稅額會變成社會福利的基金,英國即便是產業自由對外開放,但國家還是保有社會正義的觀念,進一步保障國內的弱勢團體。

        反觀目前台灣的自經區,是出賣台灣基礎公共資源的政策。首先,自經區哪裡都可以設置,項目涵蓋眾多包含醫療、農產加工等等,但是自經區裡頭的公共設備,像是水電設施,交通設施,都是從我們稅金支付。但能夠從自經區的獲得利益的人,正是資本家而非基層草根民眾,因此我們一直質疑的是,自經區的政策到底是為資本家服務,還是為台灣基層民眾服務其次,我們在自經區的農業加值有創造出品牌形象嗎?用國外進口的產品加工後,打著MIT的產品出口外銷。買智利生產的葡萄,加工後打著法國紅酒出口,你會購買嗎?台灣茶來自於越南,但用MIT品牌出品,這對台灣農業加值有幫助?還是弱化台灣農產的形象?我們應該創造在地經濟,而不是一直自由開放。台灣在對外開放之餘,應該要扶植國內本土產業,除了自經區,我們還能發展什麼?

 

農工並重,發展小農

        在自由經濟示範區,全世界最早的英國糧食自給率70%,德國84%,義大利62%,從這些歐洲國家的糧食自給率指數,顯示並不是工業發展必會萎縮農業發展。歐盟積極的創造工農並重,鄉村與城市發展都各有特色都市與農村發展各有各的方向。所以我認為工農未必是衝突的,捍衛工農的同等重要性,台灣政府完全忽略這個方向,卻要引進自由貿易開放,忽略台灣的農業本身,壓抑台灣農業加工的發展。

        我們每年進口14萬稻米卻回頭要求農民休耕。休耕的背後,其實是牽涉到灌溉水的運用。政府將集集的水資源給了六輕,我們每個人一度水911元,但政府給六輕的水費是一度才34,政府還補貼它水費。政府對於追求經濟發展的頃向,還是沒跳脫出放棄農業發展工業的思維。

        台灣是個農產品的寶島,我們都可以自己種植,自己生產加工出口但是台灣最多還是小農的基礎。在歐洲政策是支持小農發展的,小農都有政府預算支持,他們將主力放在小型農場。發展小農,未必僅是存在於底層農民之間的思維,這樣的思維已受到聯合國的重視,聯合國宣稱2014年是家庭農業年,由此可以理解,發展小農是全世界所要發展的潮流。因為恆諸2008年開始,國際之間的糧食是被幾個商品公司所控制的,影響了很多國家糧食安全與生產。所以聯合國宣示2014為家庭農業年以家庭為基礎來生產資源,進一步來創造農業的社會經濟。

       

創造社會經濟

        我們要思考到經濟不能只是單向,經濟創造應該嘉惠草根群眾,並連結社會網絡與銷售關係,國家應該要為社會集體而服務,不是為資本家服務。我們主張政府要做改變,為了台灣創造生存的基礎。自由貿易無法衡量對農業影響,甚至把農業進一步窄化,窄化台灣生產消費,放棄台灣本地的農業,這是非常嚴重的課題我們國家為了服務資本家,公共資源大量挹注,用優惠的方式減免相關稅制,像是繼承稅營利所得稅課的很少,因而造成我們財源不夠,社會福利就會縮減,會產生一連串的效應。所以建立在地經濟是重振台灣經濟的起點。

        像是賴青松提出社區支持農業。他們所創造的社會經濟是整體的,生產與就業串連在一起。以農耕拓展商品加工以及品牌包裝,建立台灣品牌以及城鄉消費的網絡。像是在德國,在不同郡都有不同品牌,政府支持啤酒花的栽種,每一個農庄都釀酒,建立莊園的參訪消費。而這個消費即是在地經濟網絡。像是台灣彰化以往有知名的蜜餞產業,但因為現在蜜餞都是進口的彰化產蜜餞的工廠萎縮到只剩3間,台灣政府是否需要再開放進口農產品加工,而不扶植台灣已有的農產品加工?

        若是政府扶植建立蜜餞加工,由生產到行銷,以及產品的銷售,它是由點發展成面的農業加值。從發展在地經濟,到發展集體性的社會經濟,這是在目前的自經區政策中完全看不見的。我們認為,台灣應該發展農村再生,有效的進行在地網絡串連。由在地經濟的生產,從中建立社會產業鏈結,創造集體性的社會經濟,農業不只是視為勞動,要從勞動中創造生產消費連結,台灣農業的未來還是有可努力方向,而這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DSCN440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旗美社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