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瘠土壤裡藏著春天
—訪談內門鄉火鶴花農劉清江
沿著182線道進入內門,95平方公里大的村落被群山分割,由於土壤屬於古亭坑層惡地形結構,排水不良,不利種植,密佈的刺竹,竹子裡頭最無經濟價值的竹材,無言地傳達了環境的惡劣。然而,惡劣的土壤生長出一股不願屈服的力量,一群年輕農民,利用火鶴花離土栽培的特性,加上內門日夜溫差大的氣候,種植出品質優良、品種多元的火鶴花,出口的箱子外頭驕傲的標示上「高雄‧內門」,國際上名號響亮。
火鶴,屬多年生草本的亞熱帶植物,分佈於北回歸線以南,台灣最北的分佈只到埔里,種植6至8月即可採收,隨著季節變換生長速度亦有不同,內門尤其適合夢幻粉色品系的火鶴,在其它地方,夏天溫度高致使花色全轉白,唯內門鄉的夢幻可保持全年粉紅色的嬌豔色澤。六十年次的劉清江是最初投入這項產業的其中之一,他表示,相對於鳳梨、荔枝等果樹產業,火鶴花在內門是一項新興產業,花農平均年齡四十五歲,也是農民中屬於年輕的一輩,因此能大膽創進,組織火鶴花產銷班,以責任分工、默契培養為經營策略,種植強調品質而不追求數量,因為能維持品質就有獲利空間,少則一至二元,多的話可增加四至五元的拍賣價格。目前內門有兩個火鶴花的產銷班,成員約三十位,總面積約十一公頃,以內東村為最大宗。問到剛開始投入火鶴種植的緣起,電子科畢業的劉清江說,在服完兵役後繼承家業,協助父親養豬,86年受口蹄疫影響慘賠,父親鼓勵轉業,在這之前,剛好內門的另一位青年林青山正思考農業轉型,畢業於嘉義農專的他,從事園藝設施工程,經常和劉清江等幾位朋友一起聊農業問題,後來借重林青山的專業作為轉型方向,劉清江回憶說,那二、三年間,他們經常到各地參訪、學習、瞭解市場,並考量內門自然環境條件,最後才摸索出火鶴花這條路,最重要的因素是火鶴花可以離土栽培,土壤以椰殼、粗糠、薏芢殼替代,克服了惡地形的不利條件。
內門的火鶴花主要以溫室栽培,包含種苗、設施等成本,一分地約六十萬元,平日管理若以十個工作天為單位,其中七天為採收與分級包裝的工作,只有三天為園區管理時間,因為開花期至少可以保持十天,可彈性調整採收,農民也可觀察市場變化而調整出貨。從86年開始種植,87年即開始出貨,劉清江栽植品種約有十來種,以夢幻為大宗,主要供應花卉拍賣市場,國內外銷售比例約十比三,相較於國外需長程運輸,不易掌握末端售價,劉清江表示,目前他較喜歡供應國內市場,每日拍賣價格都可追蹤。火鶴花市場價格高,北中南價格各不同,最高價格可高至三倍,產地價如果二十元,那麼花店的售價六十元,台北最高可至六十元,還不含花束設計費用。而一株火鶴平均壽命四~五年,一株一年可採收四至七枝花,單枝價格年平均約十至二十元,相對於水稻等傳統農業,獲利高出許多,也支持了年輕人回鄉投入農業。
人口一萬七千多人,大多數為農民,卻僅有三十位從事火鶴種植,該比例是否已達到飽和?劉清江認為,由於投資成本較一般農業高,設施一分六十萬的設施,折舊率約為12年,若非自己擁有土地,要找到願意租上十二年的田地是相當困難的;且內門鄉水源缺乏,灌溉也相當不便,他的農場後面即自己挖了0.8公頃的儲水池,確保水源供應一年四季無虞。在土地、資金和水源三項條件缺一不可的情況下,對於一般農民投入有一定的門檻限制。
那麼鄰近九鄉鎮為何沒有類似規模的經營呢?劉清江表示,因火鶴花具有特定病蟲害,過去,政府並不鼓勵種植,又是自國外引進的植物,資料、書籍取得不易,在客觀條件限制下,加以鄰近鄉鎮的病蟲害管理、栽培方式不同,因此未出現規模經營。他表示,線蟲是火鶴花的致命傷,若一棵感染,三個月內將整園都銷毀,高雄縣約從六、七0年代從路竹開始發展,但都因線蟲問題規模逐步縮減,生產地也逐漸移轉至內門,而相對於中部地區,南部火鶴發展雖較慢,但受到921地震的影響,使得南部行情開始看漲。也因此,劉清江特別著重防疫管理,一般情況並不開放花園參觀,訪談那天,我們特別在鞋底噴了消毒水,避免將農場外的病菌帶入園區。
投入火鶴花掐指一算已九年,不到四十歲的年紀,不曾想過去都市發展嗎?劉清江搖搖頭說,作任何事都要知足常樂,一些科學園區的同學也經常造訪農場,在都市的生活空間小,張開眼睛就必須花錢,鄉下的生活比起來自在許多。目前兩夫妻共同經營一公頃的火鶴花園,在分裝室內還可以見到太太黃琬淋精心製作的火鶴生產包裝流程圖,以及各種火鶴花的相片,琬淋因為參加社大悠遊羅漢門解說班的緣故,樂於介紹內門的文化、產業讓大家瞭解,一開始並不知道會嫁到如此鄉下的地方,漸漸地發現內門豐富的地方智慧,而且婆婆是宋江陣中文陣「七里響」的成員,所以帶解說時偶爾的兩段吟唱,總是讓民眾驚豔不已。年輕夫妻倆協力經營農場,讓曾經到此參訪的朋友羨慕不已,對於年輕人投入農業更是感佩。
劉清江表示,台灣的地形、氣候環境變異大,花卉發展的潛力絕不輸給荷蘭,他認為政府應成立花卉研究中心,致力品種開發,協助農民提高生產技術,奠定多元的發展基礎,目前,他計畫製作一套簡報,將火鶴花產業介紹給更多人認識,讓農業生產延伸出教育價值。對於台灣的農業發展,劉清江表達斷層的擔憂,他說,最近參與生產履歷的研習課程,走進會場放眼望去均是六、七十歲的老農,自己是最年輕的,他反思到老農退休後,本地的糧食生產也將斷絕,屆時只能仰賴進口,然而政府對此卻沒有任何相應政策,一旦農業技術消失後,要再重新拾回需花更大力氣,因為「作農絕不是上課、在教室裡學習就可以了,實務經驗累積的知識是比書本上更豐富的。」
By Owl
- Sep 02 Sat 2006 12:20
農村365行∥火鶴產業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