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助物資可否優先照顧在地產業?


  受訪者/六龜潘媽媽
  採訪/陳雲卿


 

受災復原不求人

 

    從發生水災開始,潘媽媽就自行整理與清理自己的家園,,她覺得有人一定比她們家還要嚴重,她的損失跟他們比起來,只能算輕微;他們一切自己來,慢慢的把家中的東西搬出來清洗,一開始沒水的時候,那時都還下著雨,所以把東西搬到外面去淋雨,用雨水清洗那些東西。

 

    某日有申請災後補助的鄰居提到「淹水面積達住家一半,可申請小額補貼」,於是要潘媽媽去申請試試。潘媽媽很猶豫,「我牆沒倒,水深也不到五十公分,沒水沒電的三更半夜,也不知道要照相存證,也不是沒飯吃,只是無力重建房間,壞的地板無法貼,剪塑膠布舖上去;隔間無力敲,用白膠補上去;房子中段水無處洩,貨架無力搬,只能暫時擱下,改日雨季潮濕,那難聞的味道又會出來。」潘媽媽認為全家平安已是萬幸,要惜福,所以婉拒志工的幫忙,認為資源該用在重災區,災後不求人、一向自己來。

 

災後補助判定能否更體貼

 

    朋友勸說可以申請淹水補助,她就抱著問問看也好的心情,因剛好要到鄉公所替小孩辦理受災證明,就辦完後順便去問一下,申請淹水補助的事,需要什麼條件?沒料到承辦人員一口斷定她家沒有達到補助標準,叫她回去。潘媽媽覺得心理委屈「不該在沒有到現場的情況下,就自行判定」這樣的情形讓她覺得受到羞辱,而氣憤的離開,回家飆淚。「我們這些非重災民,住所也不歸劃為災區,沒物資也就算了,但卻無一不受災害所苦的

 

    她認為災後公所業務繁重,以致於承辦員失去平時的良善與耐性,她也自問人員平安、房屋尚在,受災也還不到需人救濟的情況,資源也有更需要的人,但抱著姑且一問的態度到公所,卻受到不合理的回應態度,這已經對民眾造成了二度傷害。

 

 

外來援助反導致災區產業蕭條

 

    潘媽媽娘家在六龜經營一家超商,但救援物資進來後,影響店內生意,不再有人買泡麵、罐頭,漸漸的生活用品也沒有人再買了,這次大量的物資進來救濟當地的居民,造成他家很大的影響,沒有生意了,而這種情形,不止對她家產生影響,也造成當地店家生意一落千丈,送米,米店沒生意;送棉被,棉被店冷清;這對他們來說是第二次的災難,只能說政府與慈善機構考慮的不夠,才造成他們的經濟受到衝擊。

 

   「風災後,大家日子更難過。因為善心人士的物資不斷的進入災區。」潘媽媽無奈的說。尤其到了中秋,平時可靠著製作糕餅來賺一些小錢貼補用,但這次的情形讓她真的很擔心,屆時善心人送來一堆月餅,她的小鋪要如何做生意呢。中秋,外界的善心也成為小店家的憂懼,若有善心人士從外地買來大量應節用品賑災,那恐怕今年六龜的店家中秋也會很冷清,但這是台灣人民的愛心,他們不能說什麼,畢竟大家的出發點都是慈悲的,天災人禍誰願意呢?

 

  「若政府與慈善機構考慮周全,把當地經濟體系納入考量的話,援助物資,如能向六龜當地平均採購,不是旣能賑災又能提升當地的經濟活絡,一舉兩得?」。或許,如同潘媽媽這樣的災民心聲不只一位,期待外來的援助或重建資源,能夠活絡地方的經濟,讓當地的店家有生意可做、讓當地居民獲得就業機會,如此ㄧ來就一舉兩得,不是嗎?

 

    或許危機就是轉機,當下行政單位是否該趁此時機,重新思考與評估,六龜需要得是什麼 ?只是少部分的業者嗎?國道通到六龜嗎?還是該將六龜原本的產業精緻化,將年輕人留在六龜,老者有所依,壯者有所長,幼者有所望,別捨本逐末,浪費老天賜予六龜的好山好水。




   註:本文同步載於社大災後特刊44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旗美社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