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過竹仔門之後,在到達新寮之間,是工程路段,部分路段縮減成一個車道,往來的車輛速度又快,連續兩晚開車經過此路段都小心翼翼。看來路段是為了拓寬而施工,在台灣,道路拓寬彷彿是一項「功德」,從來不會被質疑。
進入六龜國小,映入眼簾的是幾乎塞滿六龜國小穿堂的瑜珈課程的學員。雖是三月,遲來的寒流仍然使得校園裡寒意瀰漫,但也更襯托出穿堂燈光下,學員學習的熱情。由於是第一次上課,部分學員沒有準備墊子,席地而坐就跟著老師做起動作來。由於老師上週家中有事而停課,所以今天是第一次上課,算算前來上課的學員,竟然超過30名。這是本學期六龜地區(寶來除外)唯一開成的課,但沒想到學員如此眾多,但清一色是女性。和陳老師前一日已在寶來見過面,稍稍打過招呼後,陳老師讓我向大家介紹社大。這一班學員幾乎都是新學員,因此在聆聽社大相關配合事項時,顯得好奇而專注。班代已在陳老師的協調下,先一步選出,是一位名叫林幸玉的學員。原先受理報名的六龜國小江老師,也願意協助社大受理退費,令人感激。最後,我表示看到在寒冷的冬夜,有那麼多人在此學習是一件令人非常興奮的事情,想必大家心中一定充滿了溫暖,大家聽後都笑了出來,笑聲迴盪在穿堂中。
宣布完相關事項後,我再度前往校長室走去,這次校長在辦公室了,正在電腦前打字。原來校長平日住在宿舍,經常在晚上到辦公室處理白天沒有處理完的工作,真是一位以校為家的校長。校長見了我很高興,立即放下工作,開始聊起社大的事情來。校長首先表示可以配合社大開課提供任何場地,但是六龜國小沒有地板教室,因此只能利用穿堂這個開放空間,還好今天的寒流應該是今年最後一個寒流了,步入春夏季之後,通風的穿堂反而成為最好的瑜珈學習空間。校長還說,若戶外空間有問題,也可以讓學員早點到來,將教室內的桌椅搬出使用,使用畢再搬回,不過這樣就有點麻煩。另外,我們還談到上學期的日文課,上到後來,就像社大其他課程一樣,出席率變得很低,此時校長有點語重心長地說,「六龜的成人學習經營起來並不容易。」後來,我們談到「繪本」這門課,我表示這門課在旗山美濃地區有很多人想學,可惜找不到老師,而吳憶萍老師又堅持要在六龜開課,沒有開成實在很可惜。繪本對於孩子的教育很有幫助,我提起在宜蘭拜訪黃春明時,黃春明集撕畫、童話、童劇等眾多形式於一身,並且互相連貫的作法,給予我們對孩子教育的啟發和想像給校長參考,然後決定下學期我們一起來重點促成「繪本」能夠在六龜開課。
目前分類:〔行山渡水探課去〕‧ (52)
- Mar 14 Tue 2006 22:19
寒冷之夜的學習熱情─六龜瑜珈班
- Mar 10 Fri 2006 18:22
正確用藥知識
這學期的正確用藥知識,似乎不如前兩期報名的人數多。或許對於社區的人士還不夠熟
,不曉得如何去請求協助!由於人數很少,所以只好先請景康及全促會這邊,先開放兩
堂課程,讓社區民眾旁聽。沒想到第一個禮拜居然遇到寒流,除了已報名的5名學員外,
只來了7~8位的社區媽媽來旁聽。但是雖然人數不多,可是在林藥師精要介紹課程,基
本的藥學常識後,引起了社區媽媽廣大的興趣。所以,在課堂間老師與學員的互動情況
- Mar 08 Wed 2006 15:14
終於開成的旗山解說員課程........
原本這個班級是由老爹負責的,可是老爹昨天剛好要去開會,所以就由我代班一次。
一到枝仔冰城的時候,尚未七點,就看到許多人在那裡等候,而吳月鳳總幹事,也很
認真地跑內跑外,張羅上課的器材。第一天上課,幾乎所有的老師都到齊,而有些老
師也報名參與這堂課。所以,這堂課的老師,同時也是兼具學員的身份。學員在自我
介紹的時候,除了其他解說員班的學員,如在美濃及內門,大部份都是住在旗山,想
- Mar 08 Wed 2006 11:49
溪洲瑜伽-母語的衝擊
這是溪洲地區第一次開設的瑜伽課程,雖然在社大已開了許多體能 性的課程,但是顧及到偏遠地方的就課便利性,還是維持地區的體 能課程。第一次上課,剛好遇到旗山新任鎮長到社區拜訪宴客,所 以今天的瑜伽課其實就心靈層面上是一點都無法寧靜的。但是,因 為是本學期第一次上課,所以學員也尚未準備好,老師也是先帶著 做著一些簡單的動作,不需要依賴瑜伽墊。見到陳芳祝老師時,與 淑華老師是兩種截然同的典型。淑華老師,給人的感覺是陽光、活 潑、開朗的,讓沒精神的人都覺得缺少活力是不應該的。而陳芳祝 老師,是較文靜、較中規中矩類型的(像是好學生的老師)。因為 第一週上課,所以有一位媽媽帶著小嬰兒來旁聽,看見這位媽媽抱 著嬰兒一起做動作時,似乎蠻投入的,所以就當起褓母,經過一個 小時後,baby居然也睡著了。芳祝老師,後來也請我跟學員提醒, 以後上課儘量不要帶小朋友,以免影響其他學員上課的權益。由於 ,開始上課時外面聲音過於吵雜,所以學員要求再次重覆一次。於 是,又重申社大的一些事項。結果有一位學員,在下面說"台灣人 應該講台語,講國語聽唔"。於是,只好說自己的台語不輪轉,只 能半摻著國台語講。有時候遇到這種場合時,心裡實在覺得複雜 ,的確母語的保存是重要的,但語言的用意是在溝通,若是不同 的族群在溝通時,又該使用誰的語言?讓自己印象深刻的一部電影 ─"英雄",便是闡述當時秦皇島為了一統天下,要求使用相同語言 及文字,對其他的文化、國家…造成迫害。但,其中之一的目的, 也是希望減少族群之間的語言上不通造成的誤解。(以上只是電影 的情節)自己也覺得語言的多樣性是該被尊重,許多的文化的確是 深藏在語言之中。但"尊重"二字若只是決定於會不會說當地的語言 時,心裡仍是感到深深的疑惑?
- Mar 04 Sat 2006 12:20
上課日誌--木工創意班
木工班大概是進社大以來,第一個從頭聽到尾的班級吧,到快十點才離開。還沒到的時候就有學員打電話來說,靠社福館的那個門關著,而且裡面一片漆黑,有工程的屏風擋住。老師也打電話來說連廁所都沒有電,到的時候老師已經拉電線把電接起來了。
其實去年就對木工班很有興趣,想像著可以用自己做的東西就覺得很浪漫。不過上學期跟著宣竹去打掃那一間教室時就有點嚇到,怎麼灰塵、木屑會堆得那麼厚厚一層!!有點美夢破滅的感覺。
跟學員講完注意事項之後,跟陳老師的太太站在外面等一些慢到的學員,怕她們找不到地方,也邊跟陳太太聊天。她說陳老師的個性太好了,每次學員說要做什麼就做什麼,常常大家都做不一樣的東西,有些作品太困難,結果做不到一半,最後都是老師幫忙完成,甚至有時候假日還到木工教室去加班完成。連女兒都在念說:不知道爸爸在做什麼!另外,陳太太似乎挺在意校刊裡面都沒有報到木工班,說木工班已經開了那麼多學期,然後之前也常看宣竹來拍一些照片回去,可是卻都沒有在校刊裡面看到。我在想,或許很多班級講師也會有這樣的感覺,一次校刊採訪兩個講師,一學期出四、五次校刊也只能報導十幾個講師。或許我們可以提供一些版面,來放一些班級上課的狀況,讓大家覺得有受到重視的感覺。
- Mar 03 Fri 2006 12:59
上課日誌─有機農業學習社
從宜蘭回來後赫然想起:有機農業學習社的課程都還沒安排講師呢!以前都是由正揚排課,趕緊與正揚討論整學期課程。設定了幾個目標,除了生產技術外,大抵維繞著幾個主題:生產履歷、歐美農民市集模式介紹、國際有機農業潮流、社區支持型農業等,並且希望邀請農民市集的參與者加入討論,期望著下一次辦理農民市集時,大家的想法經驗又增長了一些。
當初在討論課程時,文錦希望變成有機米產銷班的訓練課程,但分析報名者背景,會發現其實產銷班員大多沒有報名,上學期至少十二人的熱鬧情況,新學期第一堂也只剩九人。其中七人都是舊識,一見面即開始研討起種植心得,感覺已經是社團的氣氛,不需老師,但既賦予學習新知的任務,還需有討論主題,何況,有兩位遠從高雄來的朋友,他們的小團體有五人,均報名了這學期順美老師的「發酵食品製作與應用」,其中兩位想既然已經是做健康食品了,還是瞭解一下有機疏果如何辨識,畢竟坊間仿冒品太多。他們提前到辦公室來,因為怕他們想的與實際課程有心理上的落差,因此特別跟他們一起到教室聊了一下。聊的過程中,發現許多人對「有機」的想像仍停留在不用化肥、農藥,即使體認大環境的限制,仍是希望從中找到一個「純淨、無污染」農產品,我試圖告訴他們這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但是第一次見面也很難去聊這麼哲學性的問題,我也還在探索階段。
- Mar 03 Fri 2006 10:46
上課日誌—葫蘆雕刻藝術
昨天因為辦公室狀況比較多,所以抵達葫蘆班上課教室時已超過八點半,還好也因為今天第一次在新場地上課耽擱了一些時間,所以我到時老師才剛講解完,學員開始要動手做。
先講講上課場地好了。這學期葫蘆班上課地點改在何明賢老師三兄弟經營的民宿,場地非常的寬敞,一樓大廳做為交誼廳,何老師說將來還要在角落設一吧台,吧台向外延伸便可提供庭園咖啡了。在大廳左側的兩個空間,一間是會議室,將來會裝上投影機、螢幕及電腦設備,我們可以善加利用喔;另外一間是工作室,也就是社大「葫蘆雕刻藝術班」的上課場地了,這個空間的牆面是用竹片鋪排而成的,一進到工作室裡給人舒服的感覺,房間的中間是一張大工作台,由簡單的木板拼起來的,大工作台非常符合這一個班級的需求,學員們創作時不再受限於課桌椅的狹小,使用工具走動時也不再障礙重重了。感謝杉林自然生態體驗農場提供的場地。
再來說說作品吧。這學期第一個作品是「福祿旺旺」,老師說狗年不來個應景作品太說不過去。只看學員們幾個燒烙、鑽洞、固定的過程,一隻隻可愛的狗便活靈活現在眼前,體態、表情各不相同。「創意」真的是太驚人了,也太令人感動了,老師給了一個模型,但每個學員呈現的作品都那麼不同,每個作品都在表現自我,年紀較大的學員做出的是沈穩內斂的老狗,年輕的姑娘做出的便是隻沒鬍渣又害羞的狗仔(其他學員笑說是隻未成年狗),有人動作俐落,有人小心翼翼...。在這裡看到的不只是學員的臉孔及出席率,還有更多一些東西呢。
- Mar 02 Thu 2006 11:09
上課日誌—健康奔騰律動
到達萬老師的舞蹈教室已經八點半,還沒上到二樓就已聽到鋼構兩層樓的屋子碰碰作響,想必樓上舞跳得正熱。萬老師的舞蹈課在社大算是「老課程」了,已經連續開了好幾年,可是我到這教室的次數卻可以用手指數的出來,這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自己懶散,久未關心分班;二是老師認真負責,將班級經營的很好,不需我們太費心。進到教室看大夥熟練的跳著快節奏的舞,問老師這些都是老學員嗎?老師說有五個是剛剛才學的,要不是老師一一點出還真是難以分辨哪些是新生呢。
經過學員互相自我介紹,發現這個班級的學員個個來頭不小,有開業醫師、有校長夫人、有中華電信員工,其中最多的是老師。我很好奇為什麼這些人會想選修這門課,坐在我旁邊的一位媽媽告訴我,「現在人除了上班之外,能認識新朋友的機會不多,下了班就是待在家裡,生活沒什麼樂趣,來這裡很好可以認識新朋友,還可以運動。」她同時也表示對「跳舞跳到床上」的說法不以為然,「這就只是運動,大家開心交朋友,那種想法太保守、落伍了。」我笑著表示認同,心裡想的卻是他前面說的「生活沒樂趣」這件事,在農村生活對長輩而言是較輕鬆自在的,因為累積了一輩子的人際網絡及支持系統就在這裡,但是對就學階段就被送往都市求學的年輕人,或嫁到農村的媳婦而言卻不是這麼一回事,他們在農村很寂寞的,需要有向社大這樣的平台認識新朋友,重新拾回或建立新的人際網絡,這是社大重要的功能之一,也是社大存在旗美地區的價值之一。
- Mar 01 Wed 2006 22:33
上課日誌─數位相機班
今晚還負責另一個班級:數位e電園,但因為要趕去南洋媽媽親職教育班,而已經與陳建銘老師熟識,因此在上課前先與老師溝通『誰來當班代』,其實老師對於學員也是瞭若指掌,他說:張玉珍是慢性的人;認份姐不想擔壓力;陳老師答應的事往往會變卦;另外一個再警察局上班的則是經常帶著酒氣來上課;那就看看張桂蘭吧,她比較單純,做事負責。
七點鐘一到,學員魚貫進教室,像是許久不見,打招呼都特別熱情,逢月姐雖然沒選課,也出現在班上,像是來看看老朋友、看看老師一樣。我感覺,第一天上課總是令人充滿期待,雖然上到後來往往就倦怠了,可是學期開始時又是一個新的循環,像是四季一樣,周而復始。也像是宜蘭社大校長張捷隆講的希臘神話薛西佛斯推石頭的一樣,雖然不斷重複同樣的工作,但是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心情,慢慢的開始懂得享受過程,會唱歌、會對著石頭講話,人在這個過程中要懂得找樂趣。我想社大的工作就是這樣的過程,我們不能避免工作,但是卻可以學著在該停頓的地方劃上逗點,享受一下過程中編織出的不同風景。
- Mar 01 Wed 2006 21:54
上課日誌─南洋媽媽親職教育班
今天是南洋媽媽親教育班第一天上課,遇到濕冷的天候,來的學員並不多,只有六位,其中有兩位新生,老師卻全都來了,形成了老師比學生多的場面。
兩位新的同學來自於外六寮,56年次的陳南慧相當活潑外放,她來自於印尼山口洋,還沒嫁來前在雅加達當媒人婆,帶著女孩到旅館與台灣來的男人相親,那時壓力很大,『嫁掉一個賺一萬,但是機票、船票都要自己負擔,嫁掉一批再回山口洋帶來,漂亮一兩天就可以嫁掉,長得醜的一個月、兩個月還沒嫁掉,壓力就來了。』後來『把自己也嫁掉了』,來台灣後,換了一個角色,幫台灣的男人找媳婦,壓力更大,有甚麼家庭問題都要幫忙解決,家庭問題千百種,有的很疼老婆、有的卻打老婆打的嚴重,晚上老婆不給睡也要來找,不但要包結婚,還要包生孩子,講到這裡不經意脫口說了聲『幹你娘』。
- Mar 01 Wed 2006 00:00
上課日誌--杉林客家八音南胡社初級
星期三的晚上 是這學期一週當中最熱鬧的一天 總共有14門課在進行中
六個工作人員平均下來一個人至少有兩個班要跑(好在甲仙有淑卿)
我的兩個班一個是在校本部的初級日語發音班
一個是杉林的客家八音南胡班初級
- Feb 03 Fri 2006 23:12
分班探視筆記,可不可以也放在部落格中呢?
分班的探視筆記很有「記錄」的意義,過去可能只有在校刊中發表,但我覺得大家如果能夠直接寫在部落格,把部落格當作工作日誌書寫,變成一個大家一起交換工作日誌的平台,不曉得各位願不願意試試看。......阿蘭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