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全球糧荒下的有機觀點
※作者:吳東傑(綠色陣線執行長)


      在台灣要餓死人是很難的!而且也很難想像會有缺糧的一天。
  

   
      2008
年全球糧荒,有人估計波及340個國家,將近30億人受影響,這是近3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波危機?用來種植生質能源作物的農地,首當其衝成為代罪羔羊;甚至美國也被指責黃豆應該是拿來吃的,怎麼變成生質能源,提供汽車等所使用。這樣的論述也相當合乎情理――生吃都不夠,還拿來晒乾! 
 
  
       生質能源的出現是為了因應全球暖化和高油價的時代策略,在台灣縱然其經濟效應還不是那麼理想,政府還是視為政策來推行,但在全球糧荒的陰影及恐懼下,520後的新政府恐將針對能源作物政策有所調整。 
   
       但是
如果我們以為只調整能源作物,或把休耕的20幾萬公頃變為耕地,即可詮釋和因應糧荒,那就相當顢頇了。

      
高油價和通貨膨脹,無異將會提高物價水準,但遭受糧荒波及的為何不是華爾街的股市或是美國人民,而是第三世界?最嚴重的是沒有糧食生產自主權的非洲,因為他們的糧食70%必須靠進口維持。由於非洲大量仰賴國際救援,在全球糧食短缺,糧價飆漲,大家都在擔心斷糧的時候,最大的稻米出口國泰國和越南都宣布停止出口稻米。而人口眾多的印度,糧食缺乏永遠是印度當局的痛,當然也無可倖免而更加嚴重。菲律賓、柬埔寨這些理應可以生產糧食的地區,也因為政治結構或政府效能而無能面對國內的糧食需求。

      
如果從糧食生產的三要素:農田土地、作物、農民,來檢視這次的糧荒時,我們即可發現全球化及WTO所鼓吹的自由開放政策(neoliberal globalization)才是這次糧荒的罪魁禍首,而這次糧荒的最大獲利者是全球跨國的農糧企業。

      
根據報導,跨國糧食企業自2007年到2008年的獲利均高達60-80%,大宗供給的糧商,當然可以趁機大撈ㄧ筆;零售業者也可以分到一杯羹,英國的Tesco、法國的家樂福、美國的Wal-Mart,獲利能力至少達10%
     

       主導近代經貿思維的開放政策,鼓勵第三世界和開發中的國家開放市場讓已開發國家的物產進入,而導致糧食生產要素荒廢。既然不需要作物生產了,農田、作物和農民都將隨之閒置。面對這樣的糧食進口政策,台灣是徹底執行了;為了加入WTO,台灣必須每年進口14萬公噸的稻米,國內大片稻田就必須休耕;農民也有離農津貼補助。難怪有人會說糧食:free trade is not fair
     

       全球化的開放政策影響下,第三世界和開發中國家不僅打開市場讓國外產品進入本國市場,而且也荒廢了農田土地,或受跨國農糧企業操縱而成為農產代工,遂因而斷送了糧食生產的自主權。

      
這裡最值得關心的議題是,由於生產資源和市場通路被農企業壟斷後,農民變成農業生產的代工。農業生產代工模式,以台灣養雞業為例,從購買小雞、飼料、屠宰則都由廠商出資,雞農只單純負責飼養管理,在此工作模式切割下,雞農所得只佔整個販賣價格和利潤的一小部分,雞農也喪失了價格的決定權。

      
這次糧荒,當然也有些許的天然災害因素使然,但並不是主因;糧荒不是天災,而是人禍――這算是不幸中的大幸。如果糧荒再加入缺水或洪災,將雪上加霜――也許你會聯想到:非洲已經有了這些現象,台灣會不會發生呢?

       面對糧荒危機,你可能不知道現代人一生吃掉至少50公噸的食物,也許有些人會比50公頓還來得多;而現在我們所關心的全球暖化,20%的溫室氣體則來自農業生產和運輸。在農業生產中,有機農業的耕作模式相對於一般慣行農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相當顯著有機農法維持和增加生物多樣性的可能,而生物多樣性將會是農業自主糧食的來源。換言之,當跨國企業為了增加糧食的生產量,就會進行大規模的育種,甚而控制種子的種源,這方面以Monsantoterminator seed
最惡名昭彰。
     

我們可以怎麼做節能減碳,就必須考量食物里程的遠近;農業生產過程中如使用太多的石化肥料和農藥殺蟲劑,均會致使能源使用量的增加――城市農耕和都市農業,都應該鼓勵思考小農的價值和糧食自主性的掌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旗美社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