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r 10 Sat 2010 22:14
0402-0429 百變葫蘆龔一舫師生展@屏東文化中心
- Apr 08 Thu 2010 15:43
工作人員進修課程:「雲林大地之屋 打造土角厝」學習筆記
文|羅士翔(旗美社大志工)
禮拜六(3.13)來到「兵營」的時候,已經晚上八點多,緊鄰兵營入口的崗哨站以及「軍令如山」的標語,彷彿要提醒著我們軍隊裡的紀律森嚴,然而另一邊對應的標語則是「藝術似海」,這四個字打破令人有點難受的軍事氣息,讓我們看見藝術家運用軍事符號來顛覆軍營空間想像的企圖。一問之下,才知道這兩個標語都是藝術家在這「兵營」裡頭的裝置設計之一。我們沿著台階一步一步走,苦苓樹下的草席,幾盞小燭火充當照明,這是我們今夜用餐的所在,幾道簡單的菜與餐後的小茶會,這是朝倉與妙妙特地為我們「先遣部隊」準備的一餐。
也許是朝倉溫柔的氣質、也許是我第一次在夜空裡的苦苓樹下喫茶談天、也許是那碗出人意料美味的豆枝羹,我總覺得這晚格外迷人,回憶起到社大的雲林進修課程,立刻浮現我腦海中的不是我們一石一泥打造的土角厝,而是前一晚的苦苓樹下,現在我似乎還聞的到那晚小蠟燭燃燒所傳出來的香味。
- Apr 04 Sun 2010 15:49
追肥
曬田完畢 馬上就接著追肥的工作
由於我們沒有下基肥 稻子明顯的矮了許多 第一分地中間有一大片稻葉偏黃
問了農友的意見 決定先下液肥 隔週再下固態的有機肥
週五下午 鴻駿開著借來的小貨車 從啟尚哥那裡載來大桶子與自製的液肥
將桶子擺在出水口 倒入液肥加水稀釋 跟著水圳的水汩汩流入田裡
- Apr 03 Sat 2010 21:41
東吳大研社訪調成果:五里埔農業記事
在五里埔,那條筆直的台二十一線,左右多是農民的果園,及兩邊幾乎乾 涸的小溪,順著一條竹園旁的小徑往內走,是一間老舊的宅院,這應當是是台灣早期社會所謂的土角厝。
早到屋後,諾大的菜園哩,栽種了不下十種的蔬菜,一位阿嬤穿著雨鞋,拿著剪子,提著紅色塑膠筒在採收竹籬上的荷蘭豆,只見桶內豆莢各各碩大飽滿,雖然只裝了桶子的一半,但阿嬤提著剛採收完的成果,滿足的走回屋內,又用盤子盛了一些來到屋前,把根蒂部分除去,直說要拿去炒了給我們品嚐,期間;走到前庭,不遠處的柵欄裡,養著公雞與火雞,屋子的一側,鐵籠裡是一隻黝黑的山豬,屋前,是一排順序整齊的花生。
- Apr 02 Fri 2010 15:39
東吳大研社訪調成果:追憶小林平埔 回家的燈
文|劉庭娟(東吳大學大研社)
一直放晴的甲仙,今早的天空灰濛濛的,這是一個徵兆。
聽說自從八八水災後,五里埔已經很久沒有下過雨了。這場雨,迫使小林村民回到不願想起的那一天。
26日,我們的田野調查進入第九天,越來越能夠進入狀況。今天我們和阿秀阿姨約好了,想要和她聊聊平埔文化,阿秀阿姨是去年平埔夜祭的尪姨。平埔族群是屬於靈魂崇拜的民族。西拉雅族的守護神通稱為「阿立祖」,有人稱為阿立母、太祖、老祖。尪姨是在夜祭中擔任主祭者,太祖會附身在尪姨的身上,傳說太祖是女性,故主祭者皆為女性。
- Mar 26 Fri 2010 12:42
『眼淚』甲仙巡演
3/25鄭文堂導演的新作「眼淚」在甲仙播映,初接洽這個活動訊息時,便獲得甲仙夥伴們的熱烈回應,難得有院線片願意在地方上免費播映啊!
「眼淚」談的是冤獄與轉型正義,大部分的場景在高雄,全片幾乎都用台語發音,抱持著全台巡演的想法,從愈偏遠、沒有戲院的地方巡演後,才在台北上映,希望能打破以往電影總在大城市播放的型態。
週四晚上是甲仙的夜市,七點之後陸陸續續聚集了人潮,對地方戲院早已沒落二十多年的甲仙而言,鄉親們幾乎都攜家帶眷前來,台語電影也讓觀眾覺得更為親切,在映後座談中,主辦這波巡演活動的台灣獨立音樂協會秘書長江季剛蒞臨與談,在國片沒有太多宣傳經費的現狀之下,希望透過巡演讓更多人看到好電影。
*久違的露天電影院 *映後座談
- Mar 20 Sat 2010 08:30
0325-0326《眼淚》巡演高雄場

身處在一個生活週遭的影像/擬象都充滿他方、直接慾望刺激、 疏離感……光怪陸離感的時代,台灣人在電影院都是看白人臉孔、 看別人的幻想、聽別人的故事,這樣的背景下,出現寫實、 太寫實的影像,反而給出一個「超現實」(Surrealism) 的荒謬感,把人民生活世界搬演進大螢幕中,在台灣反而是個「 最遙遠的距離」(紐約可能離我們還比較近)。 我相信不管觀影口味、市場如何, 台灣觀眾在心底還是有想要看熟悉面容、聽日常語言的渴望。
鄭文堂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經過》、《深海》、《夏天的尾巴》 ),這次又回到熟悉的題材、人物,選角成功、戲劇表演收放得宜, 作品格外動人。鄭導因為成長背景,加上街頭運動、綠色小組、 紀錄片的經歷,戲劇的主 題與人物多半聚焦在社會地位較邊緣、 容易被漠視的族群──原住民、更生人、小混混、特殊境遇的 女 人… …從公視人生劇展的「河流三部曲」(《濁水溪的契約》、《 蘭陽溪少年》、《浮華淡水》),到電影《明信片》、《夢幻部落》 、《風中的小米田》都是如此(《眼淚》 中 還是讓原住民巧妙的出場,講了一句有趣的話,發人省思)。《 眼淚》是「轉型正義三部曲」的第一部,後續還有《無聲》、《 竊聽》,這樣 的創作路數一脈累積下來, 其實正是台灣庶民生活經驗豐富的光譜不斷的被展開、 紀錄下來的社會運動。如果媒體都只剩某些人、某些面向的生活, 影像都是他人、他方,很快的,我們的下一代就會忘了自己是誰、 從哪裡來,甚至,這些問題也都不重要了。
-謝一麟《眼淚》──寫實、太寫實,以致於超現實- Mar 19 Fri 2010 12:14
0328-0329 南方社大反思性教/學實踐工作坊
- Mar 18 Thu 2010 08:58
東吳大研社訪調成果:越界
文|莊惟任 (東吳大學大研社)
越過一片休耕而荒蕪的田地,在路口處,六隻黑狗圍了上來,對我們狂吠。釉黑的身軀配上警戒的表情,有股勇健的美。齜牙裂嘴的形象,將牠們串連在一起,以說不上是敵意的敵意,提醒我們只是外人。
- Mar 18 Thu 2010 08:56
東吳大研社訪調成果:甲仙報告系列前言
「甲仙訪調」報告系列前言
文|溫炳原(旗美社大甲仙駐點專員)
去年十月剛進災區做調查時,有天突然收到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的林淑英老師轉信,希望能協助東吳大學思潮研究社(註1)同學們,擔任他們社團課程的講師,談一談我們(台灣)的環境究竟出了什麼問題了?!也因為這樣的邀請,讓我有機會得知有一群學生,儘管未能在災後立即投身災區,加入救災的行列,卻也能將熱情有意識地延續下來,並以當時一團亂的「重建」為議題,用自己的理解開始探索行動的可能性。
正如林淑英老師的反應:「看見年輕人這麼有洞見、熱情,讓我忍不住連夜回信」,我也十分好奇,遠在台北的這樣一個學校社團,到底是如何看待這一次的八八水災?講坦白一點,這樣一群從未下鄉過的學生,他們又能夠為災區的重建做什麼呢?
但事實上,這群學生不僅富有理想性,同時也更具有行動力。透過甲仙愛鄉協會及旗美社區大學的協助,該社12位成員風塵僕僕地、從台北來到遙遠之外的甲仙,進行起為期兩週的訪問調查。儘管他們駐留的時間並不算長,甚至都還不夠用來「甲仙走透透」,但我可以感受到他們的期待,是嘗試與甲仙這個地方建立起連結,並試圖為長遠彼此的交流及互動,盡一份他們的心意與努力。
- Mar 17 Wed 2010 08:39
龜王岩的故事
文|宋金山(旗美社大專員)
妳/你或許聽過野柳的女王岩,但應該很少聽過〝龜王岩〞吧!那龜王岩到底是三米碗糕?地名?廟名還是像烏龜的石頭嗎?這都沒有錯,它與鄰近的跛腳龜及其他四隻龜因為眷戀荖濃溪而群居在這河流的土地旁,這塊土地也因有這六隻烏龜的守護而被稱為“六龜”。
- Mar 16 Tue 2010 10:14
0411 Peopo「公民記者‧地方聚會」高雄場
- Mar 11 Thu 2010 09:01
0313講師工作坊邀請
親愛的講師,您好:
首先獻上來自行政處的新年祝福, 祝福老師福虎生風,旺旺一整年!
991的開學日雖因招標時程稍有延誤,卻也意外地讓行政處有較長的時間籌備這學期的講師工作坊,期待這次的講師交流能讓老師們有收穫。
「教材」,是這次會議討論的主題;不知老師們是否有準備教材上課的習慣,或是沒有也可以上的滔滔不絕呢?無論是哪種上課方式,想必是融合您個人的特質、魅力和專業的,行政處望透過這次機會 和 老師們聊聊天,一起討論教材的各種可能性,更期待見到老師們互相分享和刺激後,所產生的精采火花喔!另,您的手邊若有各式各樣的教材,歡迎當天帶來一同分享!!
以下為會議相關資訊,
- Mar 10 Wed 2010 14:20
旗尾便橋將於3月16日拆除!
台28線旗尾便橋拆除公告
今天在旗尾郵局看到便橋要拆除的公告,
內容如下:
- Mar 08 Mon 2010 10:00
杉林,災難的一天!
3月4日是八八水患災後第208天,甫遭水患侵襲不久的杉林,在這一天,又驚逢百年地震的蹂躪。不知道是不是純屬巧合?或者是虎年帶煞的民俗講法,在同一天裡,月光隧道中竟然也發生了火燒車的意外,不過社大的省話一哥吳鴻駿卻開口了,他說:「地震前一晚,左眼皮就一直個不停,按民俗來看,應該是好的預兆」,然而,儘管諸事看似不順,但最幸運的應該是大家都平安。而這個地牛翻身的小災難,也再一次地提醒整個台灣社會,災難意識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份量,未來應該要越來越重要了!
- Mar 05 Fri 2010 11:55
地動山崩的震災
文|宋金山(旗美社大專員)
3月4日星期四的早上八點十六分,正要開車上工的時候,只見房東太太抱著孫子奪門衝出,剛想罵人忽來強烈搖晃,天啊!地震而且是很強的地震,嚇得我趕緊停車下來。而就在下車的瞬間只聽一聲轟然巨響,就看到伙房後面的金字面山的山上岩壁化成土石,活生生在你眼前崩落。這一幕讓所有看到的人傻眼,久久說不出話來,因為他們全都說這事美濃從來沒有發生過!
八點十八分地震瞬間美濃地區崩落的山壁
- Mar 05 Fri 2010 10:27
與福壽螺大戰所引發的一連串想法
文|吳鴻駿(旗美社大活動專員)
休耕了一季的兩分田地,在整完地後,許多草頭還浮在水面上,加上我們一群人缺乏經驗,在進水時忘了在水圳渠道的入水口加上細網,使得福壽螺在一夜之間在田裡四處蔓延開來,其數量之多超乎我們的想像。另有一說,福壽螺可以躲在土裡,只要土裡仍保有一些水分,牠還是能夠在隔年水田淹水後重獲生機。雖然在插秧之前我們有下到田裡撿福壽螺,但數量實在太多了,且有些福壽螺還很小,很難除惡務盡,所以秧苗下去後,馬上面臨嚴重的考驗。
眼看著一天又一天田裡的幼苗被福壽螺啃食,整張田像是那裡破了一塊、那裡又破了一塊似的,我們心焦如焚,除了下田撿拾,也有很多想法在討論著。路過的阿伯、伯母好心地告訴我們,田螺太多了,他們知道我們不下藥,還好心地建議我們到農會去買苦茶粕,並解釋那不是農藥。不過,苦茶粕既然會傷害福壽螺,一定也會對田裡的蚯蚓、微生物等造成傷害,所以我們決定要用人工撿拾的速度來對抗福壽螺啃食幼苗的速度。依過往的經驗,雖然仍會有損失,但這損失還在可容許的範圍,我們選擇寧可損失一些收成,來成全田裡健全均衡的微生物生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