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郭凡箐

原來,旗山有這樣難得一見的產業。一進製作米粉的地方,可以聽見機器的吵雜聲,感受到溫度正在上升。眼前即是口語相傳小有名氣的「米粉夫婦」,旁邊有位默默工作的年輕女孩,阿姨說那是剛好暑假來打工的工讀生,平日其實只有他們夫妻倆在工作而已。

現場有一台攪拌機器,一台做米粉的機器,叔叔介紹著這兩台分了四個會讓米粉Q的階段;先將原料從美國進口的在來米、玉米粉、小麥以一定比例配合軟水蹈入攪拌器中攪拌到半熟,出來的米粉團在重新置入機器中,此動作是要讓米粉更Q,第二次出來的米粉團放入另台專門做米粉的機器,又經過兩次會讓米粉Q的階段後,阿姨在出口處裝上一個厚重的鐵網(它有分大小不同的洞,出來的米粉粗細會不同),在旁準備了要接米粉的鐵網和切米粉的大剪刀,之後再將米粉送入蒸汽爐,他們說要蒸一個小時又二十分才會熟,我發現他們會將水、米、紅豆湯等順便放進去蒸,而在旁的火爐上方會放龍眼,利用熱烘乾龍眼,真是一舉兩得。

在等待米粉出爐中,叔叔帶我們看他做麵條及水餃皮,他說比起做米粉,這是比較容易的工作,他們的麵條也是真材實料,從看他在做雞蛋麵就可以看出,因為他不只放雞蛋還放鴨蛋,蛋量也不少,真是不惜成本。阿姨在旁跟我們聊了一下,她說以前是住在博愛路,那時她公公就有在做米粉,當時都是半夜就開始做,早上送去給人家,以前銷路量較多,鄰近的鄉鎮佔大多數。政府開闢道路,徵收土地,租房子的他們在1932年搬到此地,當時蓋房子前有想到兩個重點,一個是做電梯讓婆婆上下樓方便,一個是留一樓後方做為製作米粉之地,難怪我走進他們家,覺得房子不像一般模式,原來是有設計過。

阿姨說他們米粉已經做了四十二年之久,公公會留下來是因為那時候都要半夜開始工作,叔叔的兄弟中,只有叔叔不怕苦,才會接收,不過現在已經沒有那麼早起,大約在早上五點多開始做,快中午時結束,而下午是他們的休息時間。阿姨說工業社會進步,他們的進步有限(至今還用手工切米粉),他們現在半機器化趕不上全自動化的米粉工廠(只有口感上略勝一籌),本來不想做,因為其實沒什麼利潤,現在原料漲,他們漲不了(因為販賣米粉美食的人沒漲),算算只能與工錢打平,會繼續做是因為在家有事情做,已經習慣了。

叔叔家門口有零售米粉、水餃皮及麵條等,除了米粉外,其他算是應客人要求順便販賣,他們銷售的主要大宗其實是以前就用他們米粉的米粉攤、夜市、菜市場等等,零售做不多。他們以前有天天做米粉,但現在只依訂單的量來決定。

米粉終於出爐了!若不是叔叔,我還真忘了米粉在蒸汽爐中的事情。看著叔叔趁熱揉它,來會共揉了三次才切米粉包裝,好費工!他說完成的米粉就是這樣,完全沒有防腐劑,我們好奇的問,這跟著名的新竹米粉有異處嗎?他說他現在做的是溼的米粉,與新竹乾的米粉不同,乾米粉要曬,溼米粉不用曬,不過若有人要乾的米粉,他也會做,而曬的地方就是房子的頂樓。訪問中有提到以後還會有人接這份工作嗎?阿姨說自己的兒女現在各有自己的工作,不過她大姨的兒子現在有在學,以後應該會由他接收。

阿姨在閒聊之餘拿了一張A4大小的紅紙,他說這是他小姑在婆婆過世時寫的詩,內容是紀念母親、讚揚叔叔他們一家照顧父母兼做生意的孝心,那首詩看完覺得好感動;此回訪談很溫和,在這裡看見溫柔的阿姨及辛勞的叔叔,「米粉夫婦」的背後原來是這樣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旗美社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