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社區教育及農村發展工作坊〕‧ (116)
- Jul 26 Thu 2012 15:01
【第十一屆社區教育與農村發展工作坊】─ 農家住宿:賴雲楨
- Jul 26 Thu 2012 14:05
【第十一屆社區教育與農村發展工作坊】─ 讀書會《2011世界現況:滋養地球的創新方法》
施炳霖老師。
施炳霖老師畢業於國立中山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現為台東體中生物老師並為台東大學應用科學系講師,教授普通生物學,並曾參與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以及高中生物教材之編纂。專長為 植物資源調查以及植物分類,尤其專精於蕁麻科植物之分類研究。
- Jul 24 Tue 2012 17:31
【第十一屆社區教育與農村發展工作坊】人數已滿,報名截止!
感謝大家的支持,今年農村工作坊人數已滿,報名截止囉!
希望已報名的學員能好好享受這次精心規畫的農村工作坊,並且收穫滿滿,
農村工作坊,週五見!
- Jul 24 Tue 2012 14:00
【第十一屆社區教育與農村發展工作坊】報名狀況更新
- Jul 23 Mon 2012 14:34
【第十一屆社區教育與農村發展工作坊】─ 案例分享:小農與文化傳承(二)
- Jul 19 Thu 2012 11:04
【第十一屆社區教育與農村發展工作坊】─ 主題演講:當非洲荒漠變成食物森林
- Jul 19 Thu 2012 09:55
【第十一屆社區教育與農村發展工作坊】─ 「甲仙國中」交通引導
- Jul 19 Thu 2012 09:23
【第十一屆社區教育與農村發展工作坊】─ 案例分享:小農與生態環境(二)
圖:王玉華
顏嘉成/花蓮鄉村社區大學主任、花蓮樸門永續生活協會總幹事
念了幾年的建築、讀了景觀系、後來更學了城鄉規劃,從室內走到戶外,從戶外到看見人與人、人與環境的關係,原本在規劃的領域作規劃,後來辭去工作真正的面對社區的真實生活規劃,一路上碰碰撞撞,從摸索到結合了樸門與相關的適切科技,這一路看似沒有關係的一切,變成如此的有關係的一種生活,開始在土地上學習生活。
- Jul 19 Thu 2012 09:15
【第十一屆社區教育與農村發展工作坊】─ 案例分享:小農與生態環境(一)
(圖文:張智淵)
邱經堯.邱健程
嘉義布袋的水產養殖業者,遵循古法養殖,採用「中低密度生態級共生混養」,在養殖過程中完養殖不用化學藥物、抗生素、生長激素,只利用建立水中生態環境及低密度養殖空間,讓魚蝦能在池中健康成長,也就是透過陽光及魚類產生的氨、氮廢物提供池中藻類滋長,再供白蝦或文蛤食用。
- Jul 17 Tue 2012 11:51
【第十一屆社區教育與農村發展工作坊】─ 案例分享:小農與文化傳承(一)
羅傑農場簡介
羅傑農場是位於台東縣卑南鄉頂岩灣,主人之前在台北從事自然療法。2006年因緣之下回到故鄉繼承祖業,崇尚自然法則,以修道之心務農,捨棄慣行農法現有的收成,轉以秀明自然農法耕種,一心只想培育出健康自然有能量並符合自然療法精神充滿能量的水果。
珍愛大地回歸自然,以永續栽培為宗旨的一個小農場,現有產品有薑汁蜜、黑糖蜜、黑糖塊、鳳梨釋迦、水柿、枇杷、木瓜、芭樂、酪梨、蜜蕉、榴槤蜜、鳳梨、老薑、紅甘蔗、黃金果、美人柑、金桔、蓮霧、檸檬、老薑、洛神花、陸續將栽種更多果樹.以提供健康營養具能量的水果。
- Jul 13 Fri 2012 00:38
【第十一屆社區教育與農村發展工作坊】─ 農村音樂會:林中光樂團 主唱阿律
- Jul 12 Thu 2012 20:24
【第十一屆社區教育與農村發展工作坊】田野方法:發現與紀錄─從影像看農村
- Jul 12 Thu 2012 00:34
【第十一屆社區教育與農村發展工作坊】─ 小農與永續發展
【2012第11屆社區教育與農村發展工作坊】
小農與永續發展
這些旨在建立具生產性的永續農業系統的新作法,可有效彌補或取代慣行農法的十八般武藝。這對撒哈拉以南非洲由其如此,當地成千小農正利用古文明智慧以及精巧的新技術以生產豐富的糧食,同時保持當地土壤與全球生態系統不受破壞。
- Jul 07 Sat 2012 11:32
【第十一屆農村工作坊】旗美社大農村工作坊在甲仙歡迎來報名!
【第十一屆社區教育與農村發展工作坊】小農與永續發展
這些旨在建立具生產性的永續農業系統的新作法,可有效彌補或取代慣行農法的十八般武藝。這對撒哈拉以南非洲由其如此,當地成千小農正利用古文明智慧以及精巧的新技術以生產豐富的糧食,同時保持當地土壤與全球生態系統不受破壞。
- Jul 22 Fri 2011 09:31
【第十屆社區教育與農村發展工作坊】說唱農村:林生祥
- Jul 21 Thu 2011 14:59
【第十屆社區教育與農村發展工作坊】工作坊場地—杉林葫蘆藝術工坊
今年的農村工作坊場地選在「杉林」,那是一個在旗美九大區裡比較容易被忽略的區域,相鄰的美濃及甲仙都是觀光旅遊知名的點,夾在中間的杉林常常僅是遊客路過的風景,也因為如此,在鄉村旅遊風行,豪宅、休閒設施進入鄉村的同時,杉林仍保有單純的農村風貌,尚未被開發的潮流波及。
十年前,杉林的鄉親開始想要推動地方特色產業,以農業生產為主的杉林,環境與土質適合栽種瓜類,除了第一級生產之外,希望能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價值,當時也有緣與葫蘆工藝大師-「龔一舫」老師結緣,將葫蘆的價值提高至工藝與美學的境界,於是杉林鄉親也開始推動「葫蘆工藝」產業至今。
葫蘆,其實就是餐桌上常見的瓠瓜,易於栽種及管理,產量高,所以市場價格便宜,葫蘆工藝的推廣,便是希望能提升農產品的價值與產值,也希望能賦予農村新的活力。
- Jul 20 Wed 2011 19:02
【第十屆社區教育與農村發展工作坊】案例分享(1):向農村學習-姚量議
回到農村之前
文 / 姚量議(台灣農村陣線青年、高師大地理所碩士)
初秋,田埂上長滿了鳳凰羽毛般的菅芒花。收割後,金黃色的稻田換成褐色的地毯,菅芒花像是被劃在其中的一道道白線,遠遠望去親像廟埕上眾人圍觀的棋盤。此時,紅尾伯勞神氣地站在樹梢上大肆鳴叫,彷彿說著:這都是秋風的傑作。農人、農作物與地景,始終配合著氣候環境規律地走著、走著。
我生於彰化沿海的農村,在生產農漁產品的環境中長大。阿公生前種稻、種蒜,父親至今仍經營養雞場,他們都靠著農業的收入維持家計,我們家可以說就是典型的小農戶。我的家鄉線西,氣候和水源之故,一年只能兩作,第二作大多農民選擇種植蒜頭。蒜頭的種植、採收,養雞場的經營都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於是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漸漸地成為家中的勞動力之一。投入農事勞動意味著孩子得學習農業管理的基本能力,像是雞種的認識、作物養成時間、蒜頭該種多深、相隔間距多大等等。這些作農的概念即成為日後我求學時,理解農業最重要的經驗基礎。
從小成為農事的勞動力,並不意味著父母希望我長大投入農業。我們家與一般的農村家庭一樣,每當功課表現不好時,父母對孩子總是告誡:「你若是不好好地讀書,以後就像爸媽一樣,在日頭下作農、作工,堅苦得要死。」符合父母預期地,我也搭上出外求學的列車,高中畢業後到都市求學。
- Jul 20 Wed 2011 16:20
【第十屆社區教育與農村發展工作坊】案例分享(2):在農村學習-瓦歷斯.貝林
來自南投仁愛鄉的瓦歷斯.貝林老師,賽德克族人。
從擔任前原民會主委到投入務農行列,
農場全面使用綠生農法,主張以自然堆肥方式結合具備有效性微生物菌群的土壤,
讓作物的生長更天然及無毒。
工作坊將請老師介紹綠生農法及如何帶動部落的人一起投入,
- Jul 18 Mon 2011 12:52
【第十屆社區教育與農村發展工作坊】農友介紹
從2004年的農村工作坊開始,我們規劃了"農家住宿",希望工作坊的學員除了課程的討論之外,能在一天一夜的農家住宿過程中,更貼近農民的生活。今年,我們邀約了幾位耕作資歷很深的農友來跟大家互動,他們的學問與故事,等您與我們一起來發掘!
杉林范德金
杉林的土質與氣候適合栽種瓜果類,「紅孩兒木瓜」便因為甜度夠、口感佳,在市場上享有美譽。種植木瓜十多年的范大哥,跟大多數的農村子弟一樣,年輕時出外打拼,因為做營造工程幾乎走遍全台灣,民國80年左右決定回到杉林老家做農,栽種絲瓜、敏豆、木瓜等作物。
杉林有機園區金蕉伯
- Jul 18 Mon 2011 10:24
【第十屆社區教育與農村發展工作坊】案例分享(2):在農村學習-黃郁仁
黃郁仁老師一邊做著農事的同時,亦撥出時間製作資料豐富的簡報檔,這真是令人敬佩呢!
身為學員及工作人員的我們,也應該為農村工作坊留一些時間做提早閱讀的動作,